张茉楠:新一轮金融改革路在何方?

2013-11-28 12:00:18 来源:网络

  金融改革无疑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方案的重中之重,但如何有效推动金融改革,使之达到预期效果,则是更为重要的战略性课题。根本而言,当前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改革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式,如何通过金融-财政改革协调推进,大幅提高配置资源的效率和水平才是新一轮金融改革的核心所在。

  目前,我国金融体系效率低下,以及期限错配、结构错配和方向错配与“金融抑制”政策相关。这种“金融抑制”突出表现在:首先,社会总杠杆化增速过快且分配不均,融资增速过快,导致这两年我国融资杠杆大幅上升,原本不完善的金融体系中隐藏的问题被不断放大,使得市场风险大幅上升。

  其次,信贷占融资比重大,银行参与度过高,风险过度集中,融资中信贷比重较大,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债券、股权等市场不发达导致银行参与度过高,融资风险与银行捆绑紧密。风险过度集中,任何一个融资渠道出现问题都将对整个融资体系带来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和打击。

  再者,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背离,以及对实体经济的“挤出”在中国表现得更为严重。金融市场将金融资源大量配置到产出效率较低的基础设施、房地产领域。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后,中国经济形成了对信贷的高度依赖,单位经济增长所需的信贷量越来越高,信贷增速远远快于GDP增速。在2007年至2012年间,中国信贷总额占GDP比例升至190%以上,上升了60个百分点。

  信贷及融资总量均以远超过GDP的增速快速扩张,不断推高我国社会总杠杆。从融资杠杆程度来看,我国社会总负债逐年上升,社会融资总量/GDP已从150%快速上涨至200%。同时,社会融资在各部门之间分配不均,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个人债务水平约为15.3%,政府债务水平(含地方融资平台)约占总融资余额的23.7%,企业债务水平约占总融资余额的61%,融资主要流向企业和政府。

  中国金融体系的效率为何如此低下,金融结构又为何扭曲,这有着深层次的制度成因,其中与“财政-金融”有着极为紧密的逻辑关系。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博弈直接影响到两者间的金融资源博弈,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讲,地方财政不能通过无限制地拨款来支持地方国有企业,只好从其他渠道为国有企业展开对资金资源的争夺。各地方政府纷纷将注意力转向金融资源,尤其是银行体系信贷资源的控制上来,这必然会造成金融部门不良贷款率的攀升和资金配置效率的下降。

  然而,由于存在着以中央政府信用作为担保的隐性担保机制,随着金融管制的进一步放松,包括银行理财、银信合作等规避利率管制的金融工具被大量创设出来,起到了绕开利率管制、信贷控制的作用。这样,一些政府担保之下的杠杆率极高的“风险资产”,很可能不但没有为高风险支付高溢价,反而享受了 “无风险资产”的高信用和低成本。大量的资金还可能继续投向与政府相关的项目和资金回报率高的领域,金融资源的错配局面并不会因贷款利率放开而根本性改变,实体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可能依旧会非常困难。

  未来中国的金融改革到底路在何方?根本而言,新一轮金融改革必须增强与财政体制改革的协同性。一方面中国需要重新调整中央地方财权事权分配,逐渐改变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主体,以土地储备作为抵押支持,以银行信贷作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地方政府融资模式,开辟地方政府新的财源,建立地方独立税种等来取代“土地财政”。

  另一方面,打破政府对金融资源的垄断应该是当前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心与难点。由于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的垄断使得整个金融市场分化和畸形。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在于要打破政府对金融资源的过度垄断,减少国家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具体运作的过度行政干预,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逐步取消资本管制,促进金融体系内的竞争,向市场真正放权。

(责任编辑:DF050)

,张茉楠:新一轮金融改革路在何醉千年 方?

相关:

存款利率或市场化 银行竞争态势可能变局  昨天,央行行长周小川还在第三届中法金融论坛上表示,将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周小川说,近期中国在健全市场利率定价的方面正在进行制度建设,一方面,我们十多年的时间已经在利率市场化方面逐渐推进;另一方面,还在酝酿更进一步的利率市场化,特别是在存款利率方面的利率市场化。  记者昨天采访到的多位分析人士均认为,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使其获得了对存贷款的定价权,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倒逼银..

人民日报:钱荒事件无碍整体 银根既不放也不收  银根既不放也不收适时适度预调微调   稳健货币政策仍是总基调(热点聚焦)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最近,央行行长周小川再次强调,中国经济增长稳定,主要指标处于合理区间,目前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关专家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对调整经济结构和控制通胀发挥了积极作用,未来要实现稳增长,货币政策需根据实体经济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钱荒”事件无碍整体   在稳健的总基调下,中国..

重磅评论: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四个“轮子”  十八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全面启动,而新一轮对外开放的目标就是要解决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使中国经济更具活力和竞争力,使开放的红利能够更多地惠及国民甚至世界。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需要统一思想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做好规划引导,同时也要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

暂停房贷真是无奈?  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32个城市中已有17个出现暂停房贷现象。一边是房价野马般狂奔,不断增大购房者的购房资金压力,另一边却是银行房贷收紧甚至暂停房贷,加剧了普通百姓首套房的购房难。对于这种让市场担忧的现象,相关人士解读为银行上半年放贷过猛,透支信贷额度,导致下半年“囊中羞涩”,甚至“无款可放”,这仅是银行的一种银行无奈之举。  但这真的只是无奈之举吗?从市场来看,今年以来市场供需两旺以及预期向好等..

房地产调控不宜硬泼冷水  新一届政府上任后,一直以来饱受高房价之苦的老百姓对房地产调控寄予极大希望。但从现有政策来看,并未出现严厉之声。而另一方面,政府高度重视保障房建设,专门召开会议研讨这一话题。种种迹象显示,新一届政府在房地产政策上的调控更加市场化,也就是让市场的归市场,涉及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则做好顶层设计,尽最大力量保障低收入阶层的居住权。  三中全会并未出现房地产调控方面的字句,新一届政府的领导人也并未在公开..

叶檀:如果国企改革不到位 难免为A股捏一把汗  国企改革与土地改革、金融改革,是我国未来的改革重点,关系改革成败。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于国企改革的表述,正在被各界解读,一些解读偏离市场化的方向,向着产融结合、权力更大的方向疾驶。片面解读与反对改革混合,将使国企改革夭折。  11月25日上午,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表示,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决定》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今后不仅是民资,也允许外资控股国有企业..

反垄断有“牙齿”才能维护市场公平  负责反垄断的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和商务部等三部委正在酝酿《反垄断法》相关细则,《反垄断法》将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深化经济改革助力。  2008年8月1日实施的、有“经济宪法”之称的《反垄断法》,由于执行标准、审查规范不明确,使得反垄断部门现行查处权限和执法力度受到限制。反垄断被称为“没有长牙的老虎”。据媒体报道,商务部正在对《经营者集中附加限制性条件的规定》、《关于经营者集中简易案件适用标准的暂行..

准确定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职责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市场经济下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的重要举措;是改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满足社会公众对多元化服务需求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社会组织发展,激活服务业市场活力的重要方式。今年是政府推进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重要一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为这项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思路。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如何才能归位、补位、不缺位、不越位?  政府购买公共服..

国企反腐要用制度“组合拳”治理  近期国企高管连续出现腐败被查案件,显现出中央正在加大对央企的反腐力度,这给深化国企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据不完全统计,十八大以后,已有十余名重量级央企高管被查,涉及能源、电信、海运等大型央企。大型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命脉,也是综合国力的载体,而一宗宗被揭露出来的央企腐败案,触目惊心,让国人愤怒心寒的同时更令人深思。  本报记者经过梳理发现,在国企高管贪腐案件中,窝案、大案不在少数,行贿、..

消除体制机制弊端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专家建议,应改善预算管理、完善税收制度、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改变政府对资源的配置、减少不合理的干预  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之路。而在涉及经济、社会等诸多项改革中,《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单列一章,其关键词是“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财税改革一直被很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