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楼市调控应为政策方向

2014-01-14 01:55:27 来源:网络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近日表示,房地产政策如今有一个鲜明转变,就是房地产要回归“居者有其屋”的基本需求,回归到城市空间的公平分配和使用上来,绝不能成为过度投资的渠道。仇保兴还指出,房地产调控模式应该化整为零,如深圳的问题深圳解决,中央不必出政策。

  不少网民表示,“一刀切”式的楼市调控政策难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推进因地制宜的差异化调控模式应成为今后政策发力方向,而调动地方政府调控楼市积极性必须加快落实调控问责机制,打破“土地财政”怪圈。

  “一刀切”难抑房价

  去年以来,一二线城市房价快速上涨,不少城市的房价调控目标落空,这令不少网民意识到,一刀切式的楼市调控政策很难奏效。

  网民“张增艳”认为,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区域性显著,楼市调控应该转向地方化,针对区域市场不同特点出台相应的措施,而不是中央的“一刀切”。

  网民“光远看经济”表示,面对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应该考虑加快让以行政调控为主的政策退出,通过长效机制的建立,稳定房地产市场的预期。短期的行政调控措施,特别是全国“一刀切”的调控,已经无法适应中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

  在网民“陈国强”看来,地方政府在房地产调控中的利益诉求与中央未必一致,而中央在调控政令上又往往要求地方保持步调一致。这种局面随着市场分化的加剧已逐渐打破,取而代之的将是以差异化对策应对分化的市场,这就必然要求转变地方政府的调控角色,提高地方的调控自主权。伴随着调控主体的变化,过去由中央政府统一发号施令的调控模式也将淡出,取而代之的将是以充分调动地方调控主动性为前提的地方因地制宜的差异化调控模式。不加区别的全国“一刀切”、“一盘棋”、“一副药”的调控怪相将退出舞台。

  问责机制须落地

  尽管造成房价快速上涨有多方面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对相关责任人的追责不利是地方政府“助涨”冲动难抑的重要原因。

  博主“建筑知识大全”表示,两方面因素导致了地方政府问责行动迟缓。首先,过度依赖房地产拉动地方经济导致了地方政府不愿意问责;其次,政策的不连贯性加剧了地方政府解决问题的困难。涨幅控制目标的不明确性是地方政府“逃避”问责的“有力借口”,尚未纳入市区房价统计的广大郊区县房价成为临时拉低房价的最佳支持。

  博主“刘光宇”认为,只有当纸面上的制度变成可执行的细则,并切实地落实下去,让官员们和老百姓看到政策的威力,问责制的真正效果才可能发挥出来。期待问责制从文件中走下来。

  博主“谢逸枫”认为,问责机制如何落实?只有稳定房价工作的考核问责机制建立,地方政府才会更有动力去细化和落实其他调控措施。落实调控措施是最有意义的事情,譬如住建部可以定期抽查某几个城市,对没有落实的城市进行严厉问责。

  网民“彭澎”表示,关注楼市调控问责机制应关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完成目标的数据依据是什么。按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大多城市没有完成任务,尤其是一线城市。第二个问题是如何问责。这是一个老问题,如果只是“约谈”是没有效果的。房价涨幅过高的城市可不可以处置呢?如罚收部分涨幅金用于保障房建设?

  打破“土地财政”怪圈

  博主“六月冬眠”认为,多地楼市调控目标难完成,问责或成空谈,一次又一次地践踏政府公信力。只要现有的财税体系不改革,不减少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目前的局面就不会改变。

  网民“刘光宇”认为,房地产调控千万不能再仅仅以数字说话,平均数说话,调控的效果怎样,只有活在当下的老百姓才有发言权。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制度问题,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毛病就改不掉,指望他们能够自觉进行房地产调控也是痴心妄想,百姓居住问题也就成了空想。

  网民“刀笔燕十三”认为,分税制下,地方政府财权小事权大,地方债滚滚而来,同时地方政府又有着勾地的权力,将土地变现、进行一轮又一轮的“圈地运动”并越来越依赖“土地财政”是这个体系下必然的死循环。只要分税制、土地供应垄断的体系不变,楼市调控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网民“黑山老妖88”认为,如不破除“土地财政”怪圈,不仅严重影响楼市调控的效果,稳增长、调结构等政策的执行也将大打折扣。

(责任编辑:DF127)

,差异化楼市调控应指甲 为政策方向

相关:

保险资金投资比例或进一步调整  13日,中国保监会就《关于修改〈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次修改将《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中第十六条修改为:“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从事保险资金运用应当符合中国保监会相关比例要求,具体规定由中国保监会另行制定。中国保监会可以根据情况调整保险资金运用的投资比例。”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具体投资比例不再在《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中体现,以后可能有..

瑞银:今年A股扩容或超5000亿  点击查看>>>最新鲜的新股资讯 点击进入>>>最全最及时的新股申购数据  瑞银证券中国研究副主管兼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李13日在沪表示,2014年A股最大的下行风险之一是IPO大规模融资,以及限售股解禁对存量资金的消耗。  陈李在当日举行的第十四届瑞银大中华研讨会期间接受了媒体采访。他分析认为,假如监管部门希望在2015年过渡到注册制,将出现更多积压的新股发行。3至6月或是2014年新股发行最密集的时期,发行密度甚至超过..

IPO存量发行暴副作用 遏制“三高”应多措并举  点击查看>>>最新鲜的新股资讯 点击进入>>>最全最及时的新股申购数据  被市场寄望成为有益尝试的存量发行,在IPO启动伊始就暴露出严重的副作用。奥赛康因老股转让规模较大而暂缓发行,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证监会随后明确表示,发行人和主承销商要注意维护市场公平,兼顾发行人和老股东、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新股东和原有股东的利益,合理设定新股和老股的配比数量。  奥赛康暴露出的问题主要在于两点:一方面,高价发..

五新股发行暂缓 IPO打补丁再添变数  点击查看>>>最新鲜的新股资讯  IPO遭遇急刹车,老股转让比例过高或者发行价过高的公司被暂缓发行。继上周奥赛康因为老股转让问题暂缓发行之后,本周计划发行的其中五家新股因为发行市盈率高于行业水平而紧急叫停。在IPO重启的背景下,沪指已收获四连阴,这也导致管理层对新股发行过程监管力度进一步加码,对IPO打补丁也再添变数。  奥赛康和5新股暂缓暂缓发行  新股发行正在进行,部分IPO却因为老股转让或发行价等问题..

汇金或又抄底蓝筹ETF 创业板ETF上周净申购放量  在IPO开闸的压力下,A股市场并没有响应投资者“马上有钱”的没好愿景,而是一路下探。上周市场再度连续下跌,上证指数周跌幅为3.35%,逾9成ETF下跌。不过从以往的情况来看,一般在市场大跌时都会有资金抄底大盘蓝筹ETF。仅上周,7只主投蓝筹的沪市ETF获净申购资金便高达35亿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深市ETF却遭遇资金流出。不过在险资可投创业板的政策下,上周创业板ETF份额增加了8.33%至9.35亿份。  35亿资金抄底蓝筹E..

2014年望领风骚 机器人产业迎黄金十年  2014年望领风骚机器人产业望迎黄金十年  智能机器人集体大涨,山河智能涨停,亚威股份、慈星股份、雷柏科技、东方精工、智云股份等也均涨逾5%。  进入2014年,市场存量资金的偏好仍集中于“小”且“新”上。从众多新兴产业股票看,近两个月表现强劲的机器人概念股无疑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机构认同度也处于较高位置。  银河证券最新研报称,2014年将是机器人引领的工业装备智能化革命独领风骚的一年,特种机器人和服务..

周一沪深300股指期货主力合约收盘跌0.42%  周一(1月13日),沪深300股指期货主力合约IF1401收盘跌9.2点或0.42%,报2204.4点,升水10.72点。全天成交62.34万手,持仓8.07万手,减仓2878手。  其他合约方面,IF1402收盘跌7.6点或0.34%报2210.2点;IF1403跌8.2点或0.37%报2216.2点;IF1406跌8.6点或0.39%报2221.8点。现货方面,沪深300指数收盘跌11.17点或0.51%,报2193.68点。 (责任编辑:DF111)

良信电器等三只新股公布网上中签率  点击查看>>>最新鲜的新股资讯 点击进入>>>最全最及时的新股申购数据  良信电器网上中签率为1.42% 超额认购70倍  上海良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发行人”、“良信电器”)于 2014 年1月10日利用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网上定价初始发行“良信电器”A股430.8万股。根据当日总体申购情况统计,网上、网下均获得足额申购,网下发行初步中签率是网上发行初步中签率的67.61倍,良信电器和保荐机构(主承销商)东吴证券..

新股发行 “亡羊补牢”几时休?  新股发行机制改革十年数改,每一次改革都被寄予厚望,而每一次IPO重启都被市场所质疑,缘何中国版IPO新政屡陷尴尬?   股民失望,市场疲弱,新股发行机制缘何“越改越乱”?是改革不彻底、监管层不作为,还是利益群体总是罔顾“三公”原则钻制度漏洞的空子?   IPO重启一周,证监会几番叫停   暂停一年多的IPO在多方关注中再次重启,然而与此前被寄予的厚望大相径庭,新股发行甫一起航,就遭遇诸多乱象,市场质疑不..

上交所发布《重组公司持续信息披露》  上交所日前发布《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信息披露工作备忘录-第十号重组公司持续信息披露》,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重组停牌前相关事项的核实、确认和承诺、重组停牌期间及披露重组方案后的持续信息披露,并强化了重组公司董事会的勤勉尽责义务。本次《备忘录》与上交所此前发布的重组备忘录共同构成对重组公司的持续信息披露要求。   《备忘录》要求,上市公司因重大资产重组传闻发布澄清公告或者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中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