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立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问题的探讨

2016-07-01 13:58:09 来源:网络

摘 要:“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推进教育的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环境,必须将建立毕业生就业问题预警机制提到日程上来。预警机制并不能解决就业领域近年来出现的众多问题,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进高校学科建设的改革进程,使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素质指导更贴近和服务于市场。
关键词:教育发展 就业预警机制 高教改革 信息沟通
教育工作是文化建设的先导,更是人才培养、充分就业、社会和谐的基石和土壤。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就业问题的出现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如何对不适应教育发展阶段的框架进行改革,是高校以及相关政策部门需要协调和推进的关键点。
一、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就业问题表层原因分析
1.人才数量供需比例不协调
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较去年增长了41万人,待业人数达到192万。高学历的毕业生大批量涌入社会,使更多的企业提高就业门槛,岗位人才配置不合理,盲目追求高学历的就业隐患和连锁反应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凸显出来。
2.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建设不合理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专业与就业市场不对口。设置专业的方式较为传统。高校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应该以市场为主线,而绝大多数的高校很少考虑或预测3至5年后市场的需求架构,导致毕业生就业时专业不对口问题突出。
3.教学培养模式相对单一
过于注重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尤其缺乏对大学生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培养。抹杀了受教育者的个性与积极性,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很难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面对金融危机,美国商学院从2008年开始纷纷将实践课程引入教学,创建虚拟环境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习的过程更贴近真实的市场。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相关衍生知识。
就业问题深层原因分析
1.市场化程度不高,择专业与择职业不能有机结合
由于高校的专业设置偏离市场指标,导致择专业与择职业不能有机结合。从2009年的专业供需情况看,绝大部分专业都出现了供过于需的现象,计算机、管理、经济、法律等专业明显供大于需,很多毕业生不得不跨专业求职。
2.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就业指导的内容局限于提供职业信息、组织招聘活动等短期性指导,忽视对学生的就业技巧方面的培训和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另外,就业指导形式单一。主要是讲座和就业指导课,没有结合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形式活泼多样的教学活动。
3.决策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就业部门、招生部门没有获得市场的真实信息。内外部沟通不畅,自然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而这种信息不对称又导致个人很难进行正确的专业选择和职业定位。
二、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市场预警系统的定义
就业预警机制是采集就业市场信息,预测市场需求信息,经过学校内部运转到达决策层的过程。决策层根据准确的市场信息开设专业,设置课程,进行招生的规划。通过预警机制的建立,能够将市场需求反映在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过程中,培养适应市场状况的毕业生。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的建立,是高校市场化的必然过程,也是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的重要调整步骤。
就业预警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分析
1.建立就业预警机制是市场化的必然要求
就业问题是市场需求的表现,毕业生就业问题实质上反映出人才市场供需比例不协调或者供需结构不协调。单纯的追逐热点专业或发展本校基础专业都是脱离市场的,传统专业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固有的学科结构,并不能体现市场化过程中对人才发展的需求。一方面才传统的专业人才供给过剩,另一方面市场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又存在很大的缺口。因此,在开设专业之前搜集市场信息,预测市场发展进程,再根据各院校实际状况进行专业招生是比较理性的。预警机制能够及时的根据市场信息调整专业结构和方向,也减小了3-5年之后院校就业部门的相关压力。
2.建立就业预警机制是高校改革进程的相关环节
高校建设随着教育阶段的提升,也需要有改革和修正的过程。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不仅仅是高校在校学生人数的增长,更重要的应该是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潜在人力资源的充足。如果没有合理的专业和学科,导致毕业生专业比例失调,不仅不能实现和谐社会下的充分就业,反而给市场带来更大的压力和负担。就业预警机制是促进高校教育改革的有效手段,能够推进学科建设的完善,专业设置更趋向于合理,毕业生的专业方向更贴近市场需求。
3.建立就业预警机制是节约社会资源的有效途径
毕业生的数量和素质是隐性的社会资源。专业不对口,供需比例差距大,人才资源闲置,就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而闲置的社会资源还会对社会相关领域带来一定的压力。要想使投入教育过程的资源合理转化为实际资源,必须建立就业预警机制,提前构建合理的人才资源结构,使教育投入能够实现其内在价值。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的环节构建
预警系统建立的资源要素
1.招生办和市场结合
教育相关部门定期向高校发布企事业单位用人信息,今后高校各专业的就业情况将与招生计划挂钩,招生部门对最新的指标进行分析预测,再进行招生计划的设计。如就业形势不好的专业将在高招中减少计划。
2.招生办和就业办结合
就业办每一年毕业生就业的状况要如实反映给招生部门,针对招生和就业的具体状况,分析就业问题的原因,相应的对新一年的招生专业和数量作出调整,使招生服务于就业,就业状况带动招生的方向和指标。
3.就业办和各专业院系结合
就业办的统计数据传递给各专业院系,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专业和学科内的授课课程,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纳入就业状况评审综合指标。各专业学科对比就业数据,删减市场需求少,就业状况差的专业,增添新专业及新课程的教师资源配备。
4.就业办和市场结合
就业办及时反馈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数据。就业办是结合市场的第一线,也是最能发现专业和学科设置问题的部门。就业办不仅需要收集毕业生的就业数据,还需要将就业的单位类型和岗位逐一备档,在学生毕业后的第一年,第三年,第五年分别回访毕业生用人单位,查看毕业生工作的稳定性,专业对口情况和薪酬状况等。
在一个毕业周期实现如下信息传递链条:市场信息―就业办―校决策层―招生办―各个院系―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师资安排―教学大纲-内部构建――相互反馈―市场信息互通。
预警系统的内部架构和需求
1.加大建设高校情报部门的力度
扩大就业办人员编制,增加市场情报人员,长期与企事业单位保持紧密联系,掌握市场最新的资料和数据,建立人员奖惩机制。
2.高校管理运作向企业运作靠拢,专业设置程序向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程序靠拢。
美国管理学家Jean认为,市场情报部门在企业中处于中心地位,它除了具备信息采集功能,还具备协调和组织的功能。因此,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启动就业导向考评机制,涉及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招生规划、学位设置、办学评估、班子考核等工作考评,将高校就业状况与学科专业设置挂钩,对一些就业形式不好、不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专业,将适当进行调整,帮助高校构建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3.增强招生办、就业办的市场敏感度
学校招生办、就业办如同生产企业的采购部门和销售部门。但企业的需求预测分析周期多样化,短中长期均可。而学校面对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分析则是中长期的,一般为5-10年,因此难度更大,更需要在机制环节上把握,更需求教育各有关部门的配合分析和政策支持,使招生就业办如实的反映市场,适应市场。
4.强化课程结构的实践性和科学性
仅依靠就业指导工作和转变毕业生择业观念是不够的,就业问题的根源在于人才资源的适用性。目前很多高校在建设学科和专业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各个市场需求周期的差别,盲目设置专业,盲目跟风。仅追逐焦点、热点设置专业,很难把握毕业时期专业与职业的适应性。另外,很多学校还停留在按目前师资状况开课的阶段。因人设课自然很难适应市场需求。培养人才是社会的大工程,更是长期的工程。
5.由人文决策向科学决策靠拢
中国传统的决策文化,认为拍脑袋或者领导拍板的作风是果断的、权威的象征。这种现象在高校依然普遍,而使市场真正的需求被忽略和遗忘。领导好恶导向型决策是就业偏离市场的因素之一,因此,高校更应该构建科学的决策体系,将市场信息数据化,专业建设合理化,部门工作协同化,实施过程程序化,决策手段科学化。
结 语
建立预警系统存在的诸多障碍,比如信息沟通的瓶颈,部门间行政级别的重新调整,资金的有效保障等。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的建立是个漫长的过程。文化和教育的建设不同与物质建设。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时间,更需要螺旋式的前进。预警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市场是主要推动力,也是决定机制运行的核心力量。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预警机制也需要在各高校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纳入必要环节,它是实现教育和谐,人才资源充分利用的有效手段,更是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3-4
董兆波.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现状与个体应对策略.现代管理科学,2008,:117-119
杨宜勇.如何促进大学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12-13
曹茂德.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经济研究导刊,2009,: 224-225
作者简介:
屈波,女,河南郑州人,硕士,河南郑州中州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师,初级职称,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单冰女,河南郑州人,硕士,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教师,中级职称,主要研究方向:国际金融。,安卓谷歌地图 高校建立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问题的探讨

相关:

企业技术员工流失刍议摘 要:技术员工流失问题已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流失的主要原因在于价值目标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营造适合技术员工成长发展的管理机制是应对流失的必要前提。关键词:技术员工流失 价值失落 应对措施最近,作为建筑行业排头兵的武汉某大型国企对员工流失情况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结果显示, 近五年来该企业平均每年流失员工20%,在职称、年龄、工龄三大项中,中级以上职称、40岁以下、5年内分别占45%、56%、69%,这个“456”现象颇发..

商是论剑:“成也英雄,败也英雄”今春以来,《中关村》杂志接连刊发“点评”著名商家“成长中烦恼”的文字。常言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评论家用“第三只眼”看商家的“得与失”、“成与败”,这对有志干一番事业的读者来说,颇有启迪。对被作为“案例”的商家家而言,也有裨益。说对了,闻过则喜,可资借镜;说错了,无则加勉,一笑了之。“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拜读点评商家艰苦创业的文字,我们有一种与商家“同呼吸共命运”、“一损俱..

生态伦理观的嬗变和环境法的发展【摘要】 伦理道德与法律是相辅相成的。如今传统生态伦理观正逐渐衍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新生态伦理观,它成为一种新的观察视角和理论指导,对环境立法产生重大影响。【关键词】 生态伦理观 环境法 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价值观念主要有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和可持续发展三种,呈现一种嬗变的过程。伦理观为环境立法提供伦理基础;环境基本法的立法目的也应当体现某种伦理观。一、以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为基础的环境立..

分析企业管理中如何打造高效团队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无处不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一个能在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必然在科技、经济等诸多方面保有实力,而其中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拥有一支高技能、高素质、高效率的合作团队。如何打造出一支高效团队,是现代企业谋求生存发展之路的必要思索。关键词:企业管理 高效 团队企业管理就是按照客观经济活动,研究企业内外部条件,协调平衡、合理组织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劳动化的程度越高,管理工作越复杂,越重..

浅谈如何做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突破。但与此同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出现了“弱化”,并且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对此,我仅从企业层面谈几点粗浅认识。一、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一手软,一手硬”的提法并不科学。历史地看,改革开放前后相比,人们对于企业生产经营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关注力度发生了一些变化,即出现了“软”“硬”不一的现..

浅析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摘 要: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竞争的无形资产,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中,要使企业顺应改革开放的大趋势并得以健康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首先体现在企业乃至员工的日常行为中,一个人的日常行为反映了他的文化水平,这里的文化水平不仅仅指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还包括一个人的文化内涵,一个人的文化水平高低透视了一个人素质的高低。由此可见,培养高素质的员工要从培养其日常动作行为、语..

段永平:做什么?怎么做?步步高,除了电视里的广告,还有学生们手里的学习机。上面有天上的广告支持,下面有忠诚的顾客接底,一种天罗地网似的包剿,成就了段永平传奇。成绩,是显赫的,但怕的是显赫一时;传奇,是神秘的,但它更多的是时代的给予;步步高,还在不停的攀登,但是否达到应有的高度?段永平,一个本可以成为中国应用电子的领军人物,但他最热衷的却是在美国炒股……摸高:段永平的刘姥姥情结与步步高产品线危机最近,一条很刺激人们眼球和心脏的消息穿透..

浅析南通纺织产业集聚发展摘 要:本文在南通纺织产业集聚现状及其发展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南通纺织产业集聚发展的思路,以利于更好地促进南通纺织产业的发展。关键词:纺织产业 产业集聚 集聚效应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产业的网络组织为特征之一的地方产业集聚,成功演绎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产业集群或产业集聚,是指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持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形成区域性产业外..

企业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摘 要:本文从企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五个问题出发,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且在企业不景气的状态下运用市场调节机制与战略目标以达到企业可持续发展。关键词:持续发展 存在 问题 解决办法1.引言中国企业在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以渐进式的方式迎接全球化的到来。在此过程中,有大批的企业倒下,也有大批的新企业不断涌现。当然也还有相当多的企业经过了20多年的拼搏后,成为中国的企业翘楚,并努力地朝世界级企业进发。中国企..

取消农业税:“盛世”下的德政工程编者按: 此文系作者欣闻温家宝总理向世界宣布中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后的感悟,虽然是急就篇,但立论明确,分析有据,资料翔实。“盛世”下的德政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盛世”之说,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无论是从国泰民安的世象来看,还是就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国防的长足进步而言,都不为过。尽管解决“三农”问题“难于蜀道”,但我们必须努力践行。“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正如作者所说,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