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黑素并非拯救睡眠的“万能药”

2023-06-28 14:55:31 来源:网络

睡眠是人生大事,因为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好的睡眠对恢复体力、促进健康十分重要。但中国睡眠研究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超过3亿名中国人存在睡眠障碍。近几年,褪黑素相关产品被年轻人士尤其白领推崇为“助眠神药”,在多次电商活动的销量排行中,“褪黑素”类产品销量也位居保健品品类前列。

被称为“失眠救星”的褪黑素真能拯救我们的睡眠吗?长期服用褪黑素到底有没有副作用?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稳定昼夜节律的“暗信号”

“褪黑素是人体内一种可以调节睡眠的激素,是一种生命必需的小分子吲哚胺类物质,高等动物体内的褪黑素由松果体制造,随后进入血液到达其作用的受体。”天津市安定医院睡眠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孙芸介绍。

褪黑素也被称为“暗信号”,这是因为褪黑素的分泌主要在黑暗状态下进行,晚上分泌增加,白天分泌受到抑制。一旦环境变暗、变黑,褪黑素就会开始工作,身体就逐渐进入睡眠状态。褪黑素在生物体内发挥着内源性同步节律的作用,能够影响睡眠—觉醒周期,稳定和加强昼夜节律。

研究表明,适时地给予外源性褪黑素补充可以协助调整睡眠周期,尤其是针对褪黑素分泌减少导致的失眠格外有效。褪黑素补充剂也有助于治疗睡眠时相延迟等睡眠障碍,并对时差综合征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睡眠时相延迟又称昼夜节律性睡眠障碍。出现这种睡眠障碍时,人的睡眠模式会比正常的睡眠模式延迟两个小时或以上,导致人睡得更晚,醒得更晚。研究表明,褪黑素可以缩短入睡所需的时间,并促使存在这种睡眠障碍的成人和儿童更早开始睡眠。

还有证据表明,褪黑素可以改善时差综合征的症状,如易醒和日间嗜睡。“但褪黑素调节睡眠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孙芸说。

一些小规模的研究表明,褪黑素或能帮助治疗多种失能儿童的睡眠障碍。“但是在临床上,医生通常建议家长,将养成良好的就寝习惯作为儿童治疗的第一步。而且家长给孩子服用褪黑素之前,一定要先咨询医生。”孙芸提醒。

“目前,对于褪黑素的研究结果支持其适用于昼夜节律性睡眠障碍、时差综合征以及儿童睡眠障碍等情况,有这些问题的人群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褪黑素进行治疗。”孙芸强调。

褪黑素不适合长期服用

“短期口服适量褪黑素通常是安全的。”孙芸强调,但褪黑素不适合长期服用,人们应该像看待其他任何安眠药一样看待褪黑素,并在医生的监督下使用。

比起其他安眠药,虽然褪黑素通常带来的副作用更少,但仍然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比如白天嗜睡、头痛头晕、胃部不适、头脑昏沉等。

不太常见的褪黑素副作用可能包括短暂的抑郁情绪、轻微震颤、轻度焦虑、腹部痉挛、易激惹、警觉性降低、意识混乱或定向障碍。

“褪黑素也会与其他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在服药时应注意。”孙芸提醒,褪黑素不要和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草药、抗惊厥药物、治疗高血压药物、治疗糖尿病药物、避孕药、免疫抑制剂以及降低癫痫发作阈值的药物一起服用,否则不仅会影响这些药物的治疗效果,还会引起嗜睡等副作用。

同时有些人群也不适合服用褪黑素,包括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备孕女性、服用避孕药者、抑郁症患者,以及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等自体免疫疾病患者。

“对于不适合服用褪黑素的人群,其实可以从天然食品中摄取褪黑素。番茄、洋葱、黄瓜、樱桃、香蕉、燕麦、玉米、牛奶、芝麻、南瓜子、杏仁果、黑核桃、姜等都含有褪黑素。”孙芸介绍。

“在服用褪黑素之前一定要咨询医生或睡眠专家,因为很多影响睡眠的潜在健康问题靠服用褪黑素是不能解决的。”孙芸说。

此外,她还建议,患有慢性失眠的人可以尝试针对失眠的一线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CBT-I)。与助眠药不同,CBT-I能帮助患者找到并解决导致睡眠障碍的不良认知及行为问题。如果患者失眠较重,且同时伴有焦虑、抑郁等其他精神疾病时还需要辅助其他药物治疗,如抗抑郁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记者 陈 曦)

,褪黑素并非拯救睡眠的“万新干县人民政府网 能药”

相关:

首店首发纷至沓来 激活消费市场“一池春水”   北京三里屯商圈。  本报记者 叶 子摄   在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的南京D9街区,市民在一家咖啡馆休闲放松。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摄   亚洲首店、创新概念店、全球首发新品……首店首发正在成为消费市场的新亮点,反映着一个城市的时尚度和商业活力。   首店,指品牌在某一区域开的第一家店,或是传统老店通过创新经营业态和模式形成的新店。首店经济,是指一个区域利用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

消费信贷,助力消费恢复向好  核心阅读  消费信贷是助力消费恢复、激发潜在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消费信贷的普及率和渗透率不断增长,有助于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未来,更好发挥消费信贷作用,还需更多关注主力消费群体,倡导理性消费、理性借贷,构建良好的行业生态和社会信用环境。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公布的5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5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36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367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988亿元。  住..

网暴者的自我认知往往出了问题   本版图片均由视觉中国提供   由多部门发布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已经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也再次引起人们对网暴问题的关注。网络暴力行为,可谓几乎人人厌弃,它对受害者身心伤害巨大,对于社会秩序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看待网暴现象,我们不妨从网暴者的心理中寻找“问题根源”。在心理学视角中,网络暴力主要有3个来源。   首先,在一些网暴者的内心深处,社交边界感被撕..

越憎恨网暴越要反对“以暴制暴”   近年来,由网络暴力所引发的社会性悲剧时有发生。桩桩件件之间,网络暴力之害早已人尽皆知。面对那些冷漠、自私、残忍、卑劣,怀着阴暗心理躲在屏幕背后“按键伤人”的网暴分子,任何怀有朴素正义感的网民,都会发自内心地感到厌恶。而对善于共情的人而言,看着无辜的受害者因为网暴蒙受巨大创伤,甚至付出失去生命的代价,更是痛心疾首、难忍愤怒。   这时,如果有人将攻击矛头指向对先前网暴负有责任的特定个体,网友心..

惩治“键盘伤人”要做到“法也责众”   一个“人人都拥有麦克风”的时代,为网络暴力提供了滋生和蔓延的土壤。正如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所言,这个“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借由网络的魔力,一张图片、一段视频,就可能引发潮水般的指摘、谩骂、挖苦、讽刺、侮辱等。   一个法治社会,决不能也不应容忍网络暴力为非作歹。令人遗憾的是,治理网络暴力并不容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网暴“面具”背后,可能是缺乏媒介素养的孩子  网络暴力是一种借助网络舆论的力量,对他人进行肆意人身攻击的狂热盲从行为。相比于传统暴力所造成的物理伤害,网络暴力主要通过线上的言语攻击、散布谣言、人肉搜索、恶意诽谤等形式,给受害者造成心理层面的消极影响。   网络暴力的发生固然与互联网技术特征有关联,但问题根源,还在于每一个“口无遮拦”的个体。其中,很多施暴者尚未建立起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意识,特别是那些还未步入社会的中小学生。   网暴群体时不..

治理网暴并非“猫捉老鼠”的游戏   网络暴力已经发展成为当代严重社会问题,其危害有目共睹,轻则造成受害人心理痛苦,重则导致受害人精神失常、轻生等严重后果。维护网络秩序,建设良好网络生态,必须严厉打击网络暴力。在有关遏制网络暴力的讨论中,常常有观点强调,网络暴力的发生源于平台管理不周,只要平台认真防范,就可以消除网络暴力。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值得探究。   网络暴力的发生有其深层原因。有调查表明,一定比例的网络暴力实施者具有所谓黑..

性格不止16种  MBTI越来越“入侵”我的生活。   找个下饭的恋爱类综艺看,弹幕都在讨论嘉宾的MBTI究竟是什么;身边朋友准备招聘简历,认真研究哪类人格最受老板青睐。MBTI成为新时代择偶标准走进婚恋市场,也像英语四六级证书一样在简历上牢牢占据一角。   MBTI是“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的缩写,这项性格分类指标由美国人Katharine Briggs和她的女儿Myers建构。它最早发布于1944年,具有特殊的战争背景,母女二人相信,了..

在故宫里,穿警服的他们,比导游更懂故宫历史  在故宫执勤的民警,每一位脑海里都刻着一幅详尽的地图,他们对大小宫殿、偏僻巷道、商店、厕所甚至装饰陈设都了如指掌。   “警察同志麻烦帮我找找孩子,就在从乾清宫去延禧宫的路上走散了,路过一处大门,不知道叫什么。”“警察同志,我手机丢在一处商店旁边的卫生间里了。”“孩子不见了,原本坐在从御花园西侧出来的台阶上。”电话那头往往语焉不详,当事人多数无法准确描述位置。   王文彪接到过一起报警,报警人..

加码内容这个暑期亲子露营还香吗?  暑期到来,随着气温不断升高,避暑露营的热度也一同攀升。浸在清凉溪水里的西瓜、岸边不远处驻扎的帐篷以及美丽的风景照,成为了朋友圈的新“标配”。数据显示,当前亲子家庭为露营的最主要客群,占比达71.76%。这个暑假,面对来自跨省游、出境游的诱惑,露营企业能否赢得亲子客群的心呢?   七成露营消费者为亲子家庭   房车营地热度攀升   在刚刚过去不久的端午节,露营再度成为旅游休闲关键词之一。据商务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