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速破解罕见病诊疗和用药保障之困

2023-03-01 08:36:23 来源:网络

“肚大如鼓”的戈谢病,经常不自主抽搐的亨廷顿舞蹈症,一碰易碎的“瓷娃娃”……这些少见的病名背后,是罕见病患者求医问药的艰辛不易。

2023年2月28日,第16个国际罕见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点亮你的生命色彩”。面对罕见病诊治的世界性难题,我国加速破解罕见病诊疗和用药保障之困。

发布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最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新增7个罕见病用药……我国多部门通力合作,汇聚社会各界力量,不断探索罕见病防治诊疗工作的中国方案。

病难医?——制定目录、组建诊疗协作网

确诊难、缺少药、药价高,是当前罕见病诊治的三大难题。目前,全世界已知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委托中国罕见病联盟对近4万名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的医生开展调研,最新结果显示,近70%的医生知晓第一批罕见病目录,51%的医生开展过罕见病多学科诊疗协作。而就在4年前,超过七成医生并不了解罕见病的基础诊疗。

从完善顶层设计、推进“三医”联动到建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从发布罕见病目录,到最近成立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分会……我国不断提升全国罕见病诊疗水平。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遴选324家医院组建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建立双向转诊、远程会诊机制。北京协和医院作为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的国家级牵头医院,深入开展疑难罕见病研究,在全国20余个城市组织开展培训,覆盖医生逾10万人次,提高了我国医务人员对罕见病的规范化诊疗能力。

“罕见病患者的痛揪着医者的心,必须加快提升对罕见病的规范化诊疗能力。”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说,在健康中国建设道路上,整合罕见病病例资源,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让罕见病被更多的人看见,让更多的社会力量汇聚起来,给他们关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越来越多的医疗群体加入罕见病诊疗队伍。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组成中国罕见病联盟西北协作网,帮助更多的患者在“家门口”实现诊疗。

罕见病大部分由遗传因素导致,从“生命起点”把好关,降低罕见病发生率至关重要。我国不断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完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全国婚前保健机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机构已有4000多家。

医少药?——激励药物研发,加快审评审批

研究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不到5%的罕见病有药可治。无药可用,是全球罕见病患者面临的共同难题。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我国发布《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等,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治疗罕见病特效药物。同时,将罕见病药物纳入小品种药、短缺药管理,推动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联盟,充分发挥国家医药储备蓄水池作用。

“罕见病治疗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临床诊疗、药品供应保障等各个方面。加强罕见病药物研发是保障罕见病患者治疗的重要一环。”致力于罕见病药物研发的北海康成制药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国内罕见病领域药物研发起步晚,但越来越多的企业介入这一研究领域。

针对罕见病“用药难”,我国对罕见病治疗药品实施优先审评审批。按照有关规定,对于临床急需的境外已上市境内未上市的罕见病药品在70日内审结。国家药监局已累计批准60余种罕见病用药上市,数量和速度快速提升。

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规范推进国内少量急需药品临时进口、建立“全国公立医疗机构短缺药品信息直报系统”……国家卫生健康委药政司药品供应保障协调处负责人李波介绍,2022年,各级短缺药品行政管理部门核实并处置1200多种药品供应问题,为部分罕见病群体遭遇“断供”的急需药物如氯巴占等开辟绿色通道。

药无保?——发展多层次、多元化医疗保障体系

对于罕见病患者而言,医保目录的更迭,牵动人心。

今年年初,一款脊髓性肌萎缩症口服药——利司扑兰,通过谈判被纳入最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这意味着,除了“天价救命药”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已进入医保外,此类疾病患者实现了“有药可选”。

这是让罕见病患者振奋的好消息。今年已新增7个罕见病用药进医保。5年来,医保目录内药品数量新增618个,其中包括22个罕见病用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为罕见病设立专项,科技部批准建设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罕见病研究杂志创刊,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罕见病共助基金发布,国家卫健委印发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罕见病防治与保障工作驶入快车道,给更多患者带去希望。

“走小步不停步。罕见病诊疗方案的每一次推进,都是为了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救治。这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弱有所扶、践行生命至上的生动写照。”中国罕见病联盟执行理事长李林康说。

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为更好解决罕见病“诊断难、治疗难、费用高”难题,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罕见病医疗保障体系,持续加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做好药品供应保障等工作。

,英雄连修改器 我国加速破解罕见病诊疗和用药保障之困

相关:

新华述评:我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 近3亿师生重返充满生机的活力校园,累计发送旅客超过15亿人次的春运交织成流动中国的温暖图景;多个国家盛情迎接中国出境旅游团……穿越疫情的阴霾,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走过了艰苦卓绝的3年,战胜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月16日召开会议,听取近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情况汇报。会议指出,3年多来,我国抗疫防疫历程极不平凡。2022年11月以来,我们围绕“保健康、防重症”,不..

“狂飙”式减压法不可取,正确方式是运动 开年至今,要说最火的电视剧,非《狂飙》莫属。和此剧热度一同“狂飙”的,还有部分角色奇怪的减压方式。 《狂飙》中的头号反派——高启强通过干嚼咖啡解压,另一反派角色老默紧张时就会吃棒棒糖……一些网友看后直呼,这些减压“操作”真是闻所未闻。 那么,这些减压方式真的靠谱吗?对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干嚼咖啡、吃糖等减压方式不靠谱 “咖啡不用冲,早晚会成功”,这句调侃高启强干嚼咖啡减压的话..

水凝胶干细胞疗法可修复脑组织 科技日报北京2月28日电 (记者张梦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墨尔本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混合”水凝胶,使临床医生能够安全地将干细胞输送到小鼠脑损伤部位。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讯》上,其将有利于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及多身体部位的干细胞治疗。 在发生中风等损伤后,大脑中会有一个死区,需要临时血液供应来支持细胞,直到血液系统修复。新型水凝胶可将物质输送到体内,并促进新细胞有效生长,其不但..

柔性机器人创建体内3D生物打印   科技日报北京2月28日电 (记者刘霞)澳大利亚工程师开发了一种微型柔性软体机器人手臂,可将生物材料直接3D打印到人体器官上。未来医生们有望通过小的皮肤切口或天然小孔,将该设备送入人体内难以触及的区域,以加速疾病的治愈。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先进材料》杂志。   3D生物打印通常需要使用大型3D打印机,在活体外打印出细胞结构。在最新研究中,新南威尔士大学医学机器人实验室团队研制出一种微型柔性3D生物..

人工甜味剂或增患心脏病风险   科技日报北京2月28日电 (记者张梦然)英国《自然·医学》杂志28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认为,一种常用的人工甜味剂赤藓糖醇可能与心脏病事件相关。   人工甜味剂应用于食品和饮料中以降低糖和热量摄入。人们常建议将其作为代谢疾病(如糖尿病和心脏病)患者替代糖的选择。监管机构一般认为这些甜味剂是安全的,但很少有研究调查过其长期健康影响。赤藓糖醇是一种常用的代糖,它是天然形成的,在水果和蔬菜中含有低水平的赤..

从“小需求”里发掘“大市场”   短视频或直播内容触达消费者后,消费者若对相关商品感兴趣,只需动动手指,即可直接完成交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日前发布《电商新模式创造新品牌、激发新消费的机制和政策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中国电商模式仍在持续创新迭代,大量消费升级新需求正通过直播电商等模式显现出来。      “人找货”变成“货找人”   每天晚上睡觉前,上海居民李女士都会关注电商直播。“也没什么..

《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加大“十四五”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方案》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

以高标准引领养老家政服务高质量   引领养老家政行业规范化、品质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促进服务品质升级、效率提升,推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消费需求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民政部、商务部近日联合印发《养老和家政服务标准化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养老和家政服务标准体系基本健全,标准化发展基础更加牢固,标准推广应用效果日益凸显,并将出台100项养..

定制消费  让供需匹配更精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   自己参与设计鞋服、一站式家装服务、定制化旅游产品……如今,越来越多的定制产品和服务让人们消费更称心。定制消费日益走俏,消费场景更加多元、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敲门行动”敲开群众心门   “李大爷,您身体还好吗?需要什么就说一声……”在安徽巢湖市凤凰山街道黎明社区,“敲门行动队”定期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上门看望辖区内的老人。当前,该社区已推出青少年服务、家庭服务、为老服务等3方面6个服务项目,通过上门服务为辖区居民送去实实在在的帮助,受到欢迎。   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听民意、解民忧,“敲门行动”在创新城市基层治理、联系服务群众方面作出了探索。独居老人状况如何?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