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素颜和解”火了 年轻人为何总为容貌焦虑

2022-04-08 08:36:28 来源:网络

  问世间谁最焦虑?爱美的年轻人定在其中。穿越千年,东施效颦被笑话了几千年,可今天想来,她或许只是一个不想“与素颜和解”的小姐姐。

  如果说,东施只看见隔壁西施,尚且无比焦虑,现如今,社交平台堪比大型“斗美场”,就算你天生丽质,也总有一款焦虑适合你。根据中青校媒调查显示,近六成大学生存在容貌焦虑,女生对容貌的不满意比例要远远高于男生。

  在互联网上,“美丽加持术”时时作弊,在美颜滤镜、P图神技的作用下,美女们争奇斗艳。抬头看他人浓密的发量,低头见被加班累到头秃的自己,谁还能摆脱容貌焦虑,狠下心把真正的素颜照晒到网上去?

  心理学上有个定律,当人路过透明的玻璃房子,总抑制不住望进去的冲动,毫无遮拦的空间总有一种魔力,冲动来自于窥私欲和好奇心。互联网给人营造一种错觉,他人看似透明的生活,实则充满了精心装扮,每个人都在尽力展示最好的一面。一旦选择与更精致的“房子”对比,年轻人很容易陷入深度的不自信。

  视频平台一面高举不为颜值所累、接纳真实自己的大旗,一面人为制造话题、加剧焦虑。活动伊始,有些女孩子大方展示,皮肤暗沉、痘印痕迹又怎样?留言区都是肯定和鼓励。不过,网红下场的“反向操作”,很快让素颜讨论变成新的容貌比拼,甚至沦为揪出“伪素颜”绿茶女的猎巫游戏。

  诚如网友所言,一旦人们纠结于“这是真素颜还是伪素颜”,对着照片区分“这是真参与还是骗流量”的时候,注意力注定失焦。网友的眼睛更雪亮,有人点评一针见血,“与素颜和解”难道不是一个伪命题?我和我的素颜无冤无仇,干吗要和它和解。总拿和解说事,就是变相和稀泥。“我不想和解,我只想上诉”。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真正反感的,不是对美的追求和努力,而是无休止的拉踩和对立。几年前,话题“不化妆,是韩国女生的一场越狱”引发热议。可批驳“素颜羞耻”,不等于否定化妆的权利。素颜和化妆,更不是针尖对麦芒的关系。

  人们只是在敲响警钟,一旦审美倒向“颜值正义”,形成“五官比三观重要”的不良风气,普通人就会被容貌焦虑裹挟,失去挣脱的力气。在女性剧《听她说》的第一集中,主角独白值得聆听,“一定要高白瘦才美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美的标准谁来定义?我没有质疑高白瘦,我质疑的是‘一定’。”其实,只要遵循内心,素颜化妆两相宜。真正出问题的,是剥夺选择自由的“一定”。戴着偏见的眼镜看人,素颜就是邋遢憔悴、自我放弃,化妆就是粉饰表面、掩饰缺陷。这不仅是审美的偏狭,更是认知的缺陷。

  我们需要的不是“与素颜和解”,而是找到真正的“解”,打破对个体的规训和凝视。只有每个人不必活在他人的标准里,才能找回真正想要的自己,不辜负独一无二的魅力。

,“与素颜和解”火了&am土耳其狂欢 p;nbsp;年轻人为何总为容貌焦虑

相关:

新研究证实喝咖啡降低痛风风险   据《日本经济新闻》近日报道,日本防卫医科大学和大阪大学的联合团队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研究中发现,保持喝咖啡的习惯将有助于降低痛风发病的风险。研究团队通过对超过15万人的咖啡饮用习惯和痛风发病风险进行关联研究,发现长期饮用咖啡有助于缓和痛风的发病,并认为今后通过对咖啡成分的分析,或许能够揭开痛风发病的机理原因和预防方法。   众所周知,血液里的尿酸升高,大量的尿酸随着血液循环抵达人体的各个关..

42个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新基因揭示   在迄今为止最大的阿尔茨海默病遗传风险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了42个新的与该疾病发展相关的基因。研究结果表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的退化可能与小胶质细胞有关。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极其复杂且多因素的疾病。先前研究表明,虽然吸烟、锻炼和饮食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影响患病风险,但更多的原因在于遗传,即60%—80%的疾病风险由基因导致。   根据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的论文,研究人员汇总了111326名阿尔茨..

如何科学处置隔离人员的宠物犬   近日,新冠阳性感染者的宠物犬该如何处理引发关注。宠物犬到底是不是中间宿主,病毒是否会在人与宠物间传播?应该怎样对待隔离人员的“毛孩子”?   4月7日,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所长步志高研究员。   还在疫情初期,步志高团队就曾围绕新冠病毒是否感染宠物、哪种宠物更易感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4月8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当时的研究发现,猫和雪貂对..

“痰”出结果?核酸检测不挨“捅”行不行?   多轮核酸检测正在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反复开展。   进行核酸检测,需要用拭子在咽部反复刮擦,不少人挨“捅”了好多次。有热心网友发现,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中提到可以通过测痰液进行核酸检测。如果“咳痰”也能出结果,不就可以不挨“捅”了吗?   那么,究竟取自哪个部位的检测标本更有效?这招究竟能不能行得通呢?科技日报记者独家连线采访了核酸检测领域专家、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天隆..

我国科学家发现早期控制新冠病毒感染新策略   面对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传统的应对手段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究竟有没有简单、实用的手段对抗当前的新冠流行?   经过深入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黄波教授团队和秦川教授团队发现,靶向肺泡巨噬细胞是早期控制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策略,并通过新冠肺炎小鼠模型找到两种临床上常用的老药。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   “这项研究不仅可以为新冠肺炎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

以为奥密克戎是“大号流感”?轻敌了!   【科技观察家】   “感染后无需隔离的行政决定错了!”“新冠不是流感!”   4月6日,德国卫生部部长卡尔·劳特巴赫在社交网站上连发两条推文,为德国新冠防控政策的“摇摆”做解释。   德国的“摇摆”再次表明:以为奥密克戎是“大号流感”,确实轻敌了!   从出现到成为主要流行株,奥密克戎毒株俨然一条“变色龙”——   最初,它带着骤增的50多个突变(30多个突变在关键蛋白上)疾声厉色而来,令..

大病众筹平台的“服务费”不宜从善款中来   近期不少网友反馈称,多家互联网大病筹款平台向捐款者收取“支持费”,甚至捐款1元也被收取3元;此外,水滴筹近期在部分城市开始试点收取服务费,向筹款者收费。(4月7日《北京日报》)   此前,大多数的网络众筹平台,都坚持大病筹款“0服务费”的模式。这也让这些大病筹款平台具有和其他商业平台不同的公益色彩,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大病众筹的活动中来。当这些大病众筹平台纷纷改变此前规则,转而采取商业化收费模..

“反向扫码”破解老人“扫码难”的启示 在疫情防控下,不少老年人在面对“扫码”时经常感到不便。为破解老年人扫码难题,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通过与公安部门防疫大数据对接,运用数字技术手段,给无智能手机人员生成二维码,并制卡发放。(4月7日《新华每日电讯》)   由于疫情防控需要,扫码成为个人出行标配。在出入公共场所时,人们需要用智能手机扫健康码、行程码、场所码等二维码。这是出于阻断疫情传播,精准追溯排查的考虑,广..

老年人更需主动寻求新冠疫苗的保护   本报北京电 (申奇)中国疾控中心近日发布《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科普问答》(简称《问答》)。针对目前我国一些地区老年人群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仍然相对较低的情况,《问答》建议还未接种疫苗或未接种“加强针”的老年人,如果没有疫苗的绝对禁忌证,要尽快主动接种疫苗。   一些老年人认为,长期呆在家中或生活在边远地区,很少外出或前往外地,感染风险很小,就不用接种疫苗了。..

科学运动,您做对了吗?(健康直通车(第85站))   身体活动准备问卷   在您计划锻炼之前,为了您的安全,请仔细阅读并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回答下列6个问题。   是 否   □ □ 医生是否告诉过您患有心脏病或仅能参加医生推荐的体力活动?   □ □ 当您进行体力活动或运动时,是否有过胸痛或严重憋气的感觉?   □ □ 自上个月以来,您未参加体力活动或运动时是否有过胸痛或严重憋气的感觉?   □ □ 近6个月来,当您进行体力活动或运动时,是否曾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