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奥密克戎是“大号流感”?轻敌了!

2022-04-08 08:34:46 来源:网络

  【科技观察家】

  “感染后无需隔离的行政决定错了!”“新冠不是流感!”

  4月6日,德国卫生部部长卡尔·劳特巴赫在社交网站上连发两条推文,为德国新冠防控政策的“摇摆”做解释。

  德国的“摇摆”再次表明:以为奥密克戎是“大号流感”,确实轻敌了!

  从出现到成为主要流行株,奥密克戎毒株俨然一条“变色龙”——

  最初,它带着骤增的50多个突变(30多个突变在关键蛋白上)疾声厉色而来,令人以为它是新冠家族中的“雷霆派”,各国闻之担忧、避之不及;

  随后,它在个人感染者身上又表现得“婉约”起来,用人们熟悉的流感症状(咳嗽、打喷嚏、鼻塞)走“怀柔”路线,各国又奔走相告“新冠病毒毒性减弱”。

  小半年过去,人类用现代的大数据统计手段,将奥密克戎对整个人群造成的危害算了总账。英国2021年8月—10月间,德尔塔毒株流行为主,死亡率为16人/10万人口,而在2021年11月—2022年1月间,奥密克戎毒株流行为主,死亡率为22人/10万人口。美国相同时间段的死亡率也从40人/10万人口增加至42人/10万人口。

  “不要小看每十万人口的死亡人数只有几个人的增加,乘以人口总数,奥密克戎感染带来的死亡总数将更大。”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如是说。

  人们算过总账才恍然大悟,奥密克戎毒株流行期的死亡人数远高于同样时间内德尔塔毒株流行期的死亡人数!

  了解了人类对奥密克戎认知的整个过程,再回到原来那个问题:奥密克戎是“大号流感”吗?的确,凭两个月前的人类认知和判断,人们可以认为奥密克戎毒力减弱、像是“大号流感”。多国新冠疫情防控政策也正是在两个月前提出或制定“与病毒共存”计划的。例如,2月初,德国宣布将在3月份放宽部分防疫措施;2月16日,美国传染病专家福奇表示,是时候开始慢慢恢复正常了,美国一些地方相继取消“口罩令”;2月24日,英国宣布结束一切新冠防疫政策……

  那时,全人群的大数据统计结果尚未出来,总账还没来得及算。

  而今,随着其他国家防疫措施放松时间的延长,各国疫情进一步蔓延,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屡敲警钟,德国、英国等多国的新增感染者人数达到两年来的最高点。例如,英国在最近一周就单周新增490万例,创下新高。

  看到这样的数据,有全局观念的决策者、传染病学者开始意识到,奥密克戎的“毒性减弱”只是一招“示弱”的幌子,为的是不动声色隐秘流行、广泛传播,造成更大的破坏。

  德国防疫政策的“摇摆”正是由于对奥密克戎有了更全面认知,进而对疫情防控局面进行的及时止损。德国卫生部长的认错不仅说明人类认知的进步,也说明防疫政策应该随之作出科学调整。

  反观国内,却仍有一些人抱着欧美国家两个月前的过时观点不放,机械刻板地认为“奥密克戎是大号流感”,不明就里、盲目跟从“新冠疫情的损失小于防控带来的损失”等错误观点,认为中国应学习欧美选择“躺平”。

  这样的错误判断,一方面由于对疫情的动态和分析未能做到实时更新;另一方面是由于对新冠病毒危害性没有做到科学、客观、连续性的认知。

  在进行防疫策略研判时,更不应该忽略的一点是,感染新冠病毒的人越多,越会促进它的变异加快出现和累积。传染性更强的XE变异株已经出现,未来的疫情形势在其他国家的“躺平”中仍具有极大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实施“动态清零”策略更彰显了大国担当。当下,我国此前疫情较为严重的5个省市中,广东、山东、河北在从严从紧采取隔离、管控、封控、筛查等为核心的防控措施下,均已呈现向好态势。实践将不断证明,“动态清零”是有效的、是科学必要的。

,土耳其浴 以为奥密克戎是“大号流感”?轻敌了!

相关:

大病众筹平台的“服务费”不宜从善款中来   近期不少网友反馈称,多家互联网大病筹款平台向捐款者收取“支持费”,甚至捐款1元也被收取3元;此外,水滴筹近期在部分城市开始试点收取服务费,向筹款者收费。(4月7日《北京日报》)   此前,大多数的网络众筹平台,都坚持大病筹款“0服务费”的模式。这也让这些大病筹款平台具有和其他商业平台不同的公益色彩,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大病众筹的活动中来。当这些大病众筹平台纷纷改变此前规则,转而采取商业化收费模..

“反向扫码”破解老人“扫码难”的启示 在疫情防控下,不少老年人在面对“扫码”时经常感到不便。为破解老年人扫码难题,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通过与公安部门防疫大数据对接,运用数字技术手段,给无智能手机人员生成二维码,并制卡发放。(4月7日《新华每日电讯》)   由于疫情防控需要,扫码成为个人出行标配。在出入公共场所时,人们需要用智能手机扫健康码、行程码、场所码等二维码。这是出于阻断疫情传播,精准追溯排查的考虑,广..

老年人更需主动寻求新冠疫苗的保护   本报北京电 (申奇)中国疾控中心近日发布《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科普问答》(简称《问答》)。针对目前我国一些地区老年人群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仍然相对较低的情况,《问答》建议还未接种疫苗或未接种“加强针”的老年人,如果没有疫苗的绝对禁忌证,要尽快主动接种疫苗。   一些老年人认为,长期呆在家中或生活在边远地区,很少外出或前往外地,感染风险很小,就不用接种疫苗了。..

科学运动,您做对了吗?(健康直通车(第85站))   身体活动准备问卷   在您计划锻炼之前,为了您的安全,请仔细阅读并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回答下列6个问题。   是 否   □ □ 医生是否告诉过您患有心脏病或仅能参加医生推荐的体力活动?   □ □ 当您进行体力活动或运动时,是否有过胸痛或严重憋气的感觉?   □ □ 自上个月以来,您未参加体力活动或运动时是否有过胸痛或严重憋气的感觉?   □ □ 近6个月来,当您进行体力活动或运动时,是否曾因为..

运动健身要克服“三难”(养生杂谈)   常言道“春季不减肥,夏季徒伤悲”,眼下正是春暖花开之时,许多人把健身提上了日程:信誓旦旦定下瘦身目标、满怀信心制定锻炼计划,有人去健身房办会员卡,有人请私人教练进行一对一指导,有人报班学习健身课程……   一番操作下来,效果如何?   “办卡健身,打卡三天就毫无音讯”“收藏了几十个健身视频,一次也没练过”“我和小伙伴的健身生涯始于立志,终于火锅”……网友们的感叹常让人有照镜子之感——这说..

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一期竣工交付   本报深圳4月7日电 (记者苏银成、周珊珊、冯学知)经过30天争分夺秒日夜奋战,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一期7日竣工交付。   当天举行的竣工交付仪式上,施工一线的建设者代表作为“主角”集中亮相。一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当时,香港抗疫形势异常严峻,应特区政府请求,经党中央批准,在落马洲河套地区援建应急医院。2万多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逆行出征,抢建“生命之舟”。   中央援港应急医院是一所呼吸科..

上海临港方舱医院投入使用   4月6日,在上海临港方舱医院,医护人员在帮感染者查看体温。   华山医院供图(新华社发)   4月6日,在上海临港方舱医院,一名来自江苏的医生展示“苏沪同心 守望相助”表达愿望。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目前,设计容纳1.36万张隔离床位的上海临港方舱医院部分投入使用,截至4月6日23时,已经收治感染者超过3200人。..

直面急难险重,党员医护人员站出来   4月5日早上7:30,处于封控状态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虹桥院区迎来近200位放疗患者和陪同家属,他们绝大部分来自封控小区。当晚8时许,直到最后一位患者结束治疗离开,放疗中心党员医护人员已连续工作13个小时,全天共完成84例放射治疗。   “疫情隔人不隔心。”疫情之初,放疗中心党支部书记汪洋就带领党员医生扎根医院,每天与门诊放疗患者“点对点”电话沟通,了解病情、核酸检测、居住地封控等情况。党员带头,多..

多措并举为群众排忧解难(抓细抓实各项防疫工作)   4月7日,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副市长、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生活物资保障专班负责人陈通介绍,上海建立应急特需保供机制,深入细致摸排属地老人、妇婴、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做到底数清晰,逐一落实个性化保供方案,“我们尊重广大市民的每一通电话、每一个诉求”。   上海全市奋力保供,全国各地大力支援,而打通“最后一百米”的责任,则落在了社区。   超大城市,社区形态各异,不同群体关切..

动态清零体现尊重科学、尊重规律(今日谈)   推广“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的监测模式,不断提高“早发现”能力;紧盯传播链条,及时进行流调溯源;精准实施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分类管理措施……近期,全国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各地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屏障。   与病毒赛跑,跑得越快,就越能掌握战“疫”主动权。目前主要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具有传播速度快、隐性感染和轻症病例比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