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加宁:金融创新需要体制的大力度改革

2014-02-25 00:50:15 来源:网络

  如何使金融创新,尤其是地方的金融创新达到更好的效果,需要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做一些大力度的改革。2月22日在京举行的“2014《财经》—宜信·中国财富管理高峰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魏加宁表达了上述观点。

  金融创新要差异化

  魏加宁说,现在金融创新要差异化地创新,而不是说搞同质化的创新。

  从结果上,魏加宁将金融创新分为正的金融创新和负的金融创新,正的金融创新是为实体经济服务,且不会带来系统性风险的金融创新;负的金融创新则是在金融体系里面自我循环、自我复制,对实体经济没有什么作用,甚至还蕴藏着很大的系统性风险。魏加宁说,从目的上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金融创新,比如说最近大家谈得比较多的互联网金融;另一种则是由于现行制度安排不合理造成的,比如说民间借贷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近年来,理财、信托等各种所谓金融创新出来了,最终资金转来转去都跑到地方政府,这种金融创新使得信用链条越来越长、成本层层加码,而地方政府的债务却隐性化了。对于这类创新魏加宁觉得没有必要。“不如直接把政府融资的口子打开,让地方政府规范地到资本市场上去举债。”他说。

  如何使金融创新,尤其是地方金融创新达到更好的效果,魏加宁认为需要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做一些大力度的改革。

  他认为,回顾过去这些年来的金融发展,路径基本上是金融机构上浮,大家都想做大做强,然后金融服务上浮,金融监管体系上浮,全国统一监管,包括货币政策都是在往上浮。

  金融服务要下沉

  走到今天,魏加宁认为需要进行调整,为什么?

  魏加宁说,这么多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过去这些年来,无论从金融机构的数目、金融资产的情况、从业人员的情况来看,金融领域发展得最快,但是反回来中小企业融资难、实体经济融资难、科技创新融资难的问题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这个矛盾更加突出了,原因就在于上面提到的各种上浮,“到今天我认为需要扭转一下,需要下沉”。

  “所谓下沉就是金融服务要下沉、金融机构要下沉、金融监管也要下沉。”魏加宁说,在2005、2006年前后他做过一个金融领域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课题研究,当时他们就提出了一个思路,就是金融监管应该分级监管,去年又进一步提出来要分散监管,目标是中国应该是三级监管,就是中央政府管全国性的机构,全国性的交易所,跨区域的机构;比如说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就是在一个区域类、一个省的范围内经营,只要不跨区的话,那么就应该是由省级政府来监管;对于那些准金融机构,比如小贷公司、典当行等等,放到市、县一级。

  “未来的财政改革应该是从五级政府压到三级,我们金融监管体系跟它一样变成三级监管架构,只有这样,我们的整个金融机构、金融服务才可能往下沉,为实体经济服务、为中小企业服务。”魏加宁说。

  信用问题很纠结

  当前金融发展中最重要的障碍是什么?最大的问题是信用问题。魏加宁自问自答说,很纠结——一方面要建设金融秩序,政府需要发挥很强的作用,要打造财富管理中心、打造金融中心,地方政府就应该先把当地的信用秩序建立起来,而建立这个信用秩序当前最重要的是政府要把自己的信用建立起来。另一方面,在金融领域又要注意政府的信用要尽量往后退,要把市场的信用、金融领域的信用搭建起来,不要所有的事情都由政府包办代替,因为所有的事情由政府包办代替,将来出了风险都成了政府自己的事情了。政府需要把市场的信用秩序建立起来,然后让市场有一种自我约束机制,这样的话整个金融发展就有一个更宽松的环境。

(责任编辑:DF126)

,冶金焦 魏加宁:金融创新需要体制的大力度改革

相关:

正确认识城乡居民共同富裕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具有独特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城乡居民共同富裕问题即是如此。新中国成立后,为尽快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体系,提升综合国力,中国选择实施重工业优先,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  这一发展模式的典型做法是通过“剪刀差”的方式以农补工,通过牺牲农民利益支持工业化建设,并逐步固化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城乡差距日渐拉大。改革开放初期,..

借力金融工具创新推动中小文化企业发展  从2003年开始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到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全面完成。随着文化改革发展步入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如何破解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企业自身实力不足、融资困难等成为当下的重要问题。  下一步我国文化金融工作的发展重点是什么?文化部部长蔡武在1月24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4年将继续建立多层次的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和创业人才发展,并将进一..

关注社会融资总量不能忽视直接融资  长期以来,直接融资规模小、间接融资占比高是我国金融结构的一大缺陷。因此,加快债券和股票等直接融资发展一直被视为融资结构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近几年,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及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和融资形式的多样化,人们对发展直接融资的关注度和紧迫性有所降低,开始更加关注从社会融资总量角度衡量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程度。自2011年起,央行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

合理规模的工业用地有助于城镇化发展  现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以工业化为主要推动力,工业用地作为城市工业活动的载体具有重要意义。通常认为地方政府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供地行为,一种是较紧的城市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供应,以维持相对稀缺的状态;另一种是通过较为低廉的工业用地出让价格来保持招商引资竞争力,吸引工业企业投资。有些学者认为不同的供地行为导致了工业用地价格严重偏低,挤压了居住用地的供给,造成居住用地供应不足。与此相应的政策建议就是减少工..

实现“中国智造”需提升高端工业软件发展水平  2010年,中国就已经成功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总产出的比重达到了19.8%。在制造业全部的22个大类中,我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世界第一。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仍然不是制造业强国,总体上还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据美国IHS Global Insight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目前仍远低于美国,从制造业人均产值衡量,我国目前仅为美国的1/8,这凸显..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述评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立足于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经济体制改革措施频出,内容不断深化,好似源头活水,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与活力。   从中央到地方,行动迅速改革出实招   据初步统计,截至今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已出台改革性文件100余份。省区市党委和政府已出台200余份改革性文件。   2月15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取..

随笔:“中国威胁论”背后的危机感  “中国威胁论”的声音频频引起国人不满:美国可是世界经济的老大,甩出我们好几条街呢,谈威胁不是杞人忧天吗?如果暂且不去抨击其谬误,换个角度来看,美国人对于能否保住经济老大地位的危机感发自内心,因而不断抛出“中国威胁论”。   在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最近一场关于中国经济的听证会上,这种危机感的存在可以明显感受到。   “中国制造”在国人眼里是“低端”、“山寨”的代名词,我们常常反思为..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点评2013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2013年统计公报24日公布,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对公报进行了点评。他认为,去年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唱衰中国之声不绝的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沉稳坚毅、砥砺前行,取得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就业增加、物价稳定、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   经济增长平稳较快   去年一、二季度,国内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处..

社科院张车伟:中国劳动力总量减少趋势不可扭转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现在,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就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了绝对减少。而去年,这种趋势依然再继续。  今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中国16岁到59岁劳动年龄人口有9.2亿人,比2012年减少244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占所有人口的比重是67.6%,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  尽管劳动年龄人口在下降,不..

中国经济迎“换挡期” 深层次矛盾问题亟须解决  最新一期《学习时报》刊发陈文玲的署名文章《落实改革推进经济换挡》,文章指出,中国经济经过35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到了换挡期,也是前期政策的消化期和转型的阵痛期。需要全社会在经济行为与心理层面进行调适。但总体而言,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部动力比外部压力更足。2014年仍将是稳中求进、稳中提质的一年。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2014年经济工作,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