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防蓝光镜片有效吗?

2020-09-13 10:14:07 来源:网络

在线上课、远程办公、线上购物……“云生活”成为人们工作休闲的常态,增添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人们紧盯电子屏的时间,增加了眼部健康受损风险。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月人均使用时长达到144.8小时。在此背景下,以保护眼睛、缓解视疲劳为卖点的防蓝光镜片开始走俏。

防蓝光镜片真的有效吗?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防蓝光眼镜产品,如何正确选购?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什么是蓝光?

防范蓝光,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蓝光。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视觉健康与安全防护实验室研究员蔡建奇介绍,波长范围在400—500纳米的可见光称为蓝光,日常使用的LED照明灯具、显示产品包括手机、平板、电视等所用光源多是蓝光激发的LED光源。

应该看到,并不是所有的蓝光都对人体有害。蔡建奇说,人眼对400—440纳米波段范围内的蓝光辐射耐受极低,当光强进入这一阈值时,容易产生光化学损伤。但459—490纳米波段范围内蓝光辐射对调节人体的生理节律至关重要,可以影响人体褪黑素的分泌,进而对人体生物钟、警觉性和情绪产生影响。

“科学有效的防蓝光镜片既要能屏蔽有害蓝光,也不能过滤有益蓝光。”蔡建奇说。

蔡建奇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的无效防蓝光产品大多存在两类问题。一类是对人眼的易损伤区波段范围蓝光几乎没有防护效果;另一类则是过度防护,屏蔽了有益波段范围内的蓝光光谱,使得对生理调节有益的蓝光无法进入人眼,同时镜片颜色发黄,易出现色偏,加剧视疲劳,甚至诱发近视风险。

如何选购防蓝光产品?

为进一步规范防蓝光产品,使各类产品切实起到保护眼部健康的作用,日前,新国标GB/T 38120《蓝光防护膜的光健康与光安全应用技术要求》已制定,并于今年7月正式实施。作为标准起草者,蔡建奇介绍,该标准基于不同波段蓝光对于人体的影响差异,对产品各波段蓝光透射比分别进行了要求。比如,在415—445纳米波段范围内,光透射比要小于等于80%,而445纳米以上要大于80%。

“这样对防蓝光产品进行限制,既能有效屏蔽对人体存在健康安全风险的蓝光,又使得对人体生理节律起到调节作用的波段蓝光可以有效透过。在标准制定到发布及实施期间,很多企业都主动依据新标准对产品进行了质量提升和产品改进。”蔡建奇说。

保护眼睛健康还应注意什么?

新国标的实施,为广大消费者选购有效的防蓝光镜片提供了指引。防蓝光镜片的防护效果需要通过专业的仪器设备,如光谱仪等,对其在蓝光波段的透射比进行检测,消费者无法自行检测。对于防蓝光眼镜,如考虑购买,蔡建奇建议消费者选择在产品包装上明示“符合GB/T 38120《蓝光防护膜的光健康与光安全应用技术要求》光安全要求”或“符合GB/T 38120《蓝光防护膜的光健康与光安全应用技术要求》光安全及光健康要求”等类似声明的产品。

进入数字化社会,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电子屏幕。为保护眼睛健康,不少人陷入误区,认为防蓝光眼镜必须长时间佩戴。对此,蔡建奇解释,佩戴防蓝光眼镜也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如每天看屏幕的时间较短,且有所间隔,注意休息,可以不佩戴防蓝光眼镜。对经常持续进行高强度视觉作业的人群而言,由于蓝光可能存在的中长期累积效应,建议佩戴防蓝光眼镜。

若既离不开电子屏幕,又不愿意佩戴防蓝光眼镜,该如何保护视力?

对此,专家建议,屏幕选择方面,由于无法保证显示设备满足视觉健康要求,可以优先选择使用大屏幕。比如,目前很多手机或平板电脑都有投屏功能,若具备条件,建议使用投屏功能,在大屏幕上观看。使用距离方面,眼睛到电视和电脑屏幕的距离应保持在屏幕对角线长度的2倍以上,平板电脑和手机屏幕较小,在看清楚的基础上,尽量保证距离在45—50厘米以上。屏幕亮度方面,若是近3年购买的主流显示产品,屏幕亮度建议设定在60%—80%的亮度区间,使用超过3年的显示屏,屏幕亮度建议设定在80%—90%以上。

此外,在周围环境方面,应保持适宜的环境光。看屏幕时,环境并非越暗越好,而是需要辅以照明,一般家居照明都可达到要求。相似的,夜晚使用台灯时,保持房间的主照明灯开启,有利于眼部健康。在用眼时长方面,建议隔段时间视远或闭目休息10分钟。如果条件允许,10岁以下青少年看20—25分钟屏幕后,应视远10—15分钟,10岁以上人群看屏幕超过30分钟,也应视远10—15分钟。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12日 05 版)

,你的防蓝阿紫 光镜片有效吗?

相关:

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抗疫斗争所展现的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精辟阐述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强调只要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充分激发广大人民顽强不屈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我们就一定能够使最广大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不断创造..

熬夜后睡得更香?最新研究揭示其中奥秘 熬夜之后会睡得更香?影响睡眠质量的关键是什么?日前,国际顶级科学期刊《科学》杂志发表相关研究论文,揭示新发现——基底前脑区的谷氨酸能神经元,在睡眠稳态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为探索睡眠障碍的相关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研究组合作完成。 睡眠在动物界普遍存在,人类生命约有三分之一在睡眠中度过。但睡眠如何被调..

校园餐厅:向管理要节约有效吗? 开学不到一周,河北师范大学第一餐厅经理孙刚注意到,校园餐食浪费已明显减少。“目前,全校餐厅每天产生残食大约10桶,与往年同期相比减少了三分之一。”孙刚说,相信随着行动的深入开展,数据还会有所下降。 孙刚所说的“行动”,是河北师范大学今年开学以来对校园餐食浪费的全流程管控。作为一所有着3万多名师生的高校,河北师范大学在今年秋季开学之前就向全校师生发出了“珍惜粮食、杜绝校园餐饮浪费”的倡议书。 在..

坚决守住“种粮卖得出”底线   本报北京9月12日讯 记者刘慧报道: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8部门12日联合发布《关于切实做好2020年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安排部署今年秋粮收购工作,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秋粮收购作为当前粮食流通工作的重中之重,毫不放松抓紧抓好,坚决守住“种粮卖得出”的底线。   《通知》要求各地大力开展市场化收购,健全完善优粮优价市场运行机制,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促进产业链各环节有效衔接,..

浙江新增2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均为印度输入   中新网9月13日电 据浙江省卫健委官方微信消息,9月12日0-24时,浙江省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2例(均为印度输入),新增无症状感染者4例(均为印度输入),已排查密切接触者均已实施集中隔离。截至12日24时,浙江省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280例(境外输入病例61例)。

世卫组织: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28329790例   新华社日内瓦9月12日电(记者刘曲)世界卫生组织12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28329790例。   世卫组织网站最新数据显示,截至欧洲中部时间12日15时59分(北京时间21时59分),全球确诊病例较前一日增加287968例,达到28329790例;死亡病例增加5783例,达到911877例。

国家卫健委:9月12日新增确诊病例10例 均为境外输入病例 人民网北京9月13日电(许晓华)国家卫生健康委于今日发布的《截至9月12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以下简称“情况”)提出,9月12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0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上海3例,浙江2例,天津1例,河南1例,广东1例,广西1例,陕西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3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963人,重症病例与前一日..

县域医院怎样兜底慢病防控 【聊健康】 长期以来,看病难、看病贵都是一道民生难题。而县域医院是慢病防控的主战场,是县域百姓健康第一道堡垒,也是构建完整、全程的卫生与健康服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推进县域医疗卫生诊疗水平发展和管理提升,能让广大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然而,当前县域医院在管理和诊疗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方面仍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尤其是在心脑血管疾病人群早期筛查、合理用药和长期管理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 ..

农民可舒心便捷安全卖粮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在9月11日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透露,目前夏粮收购进展顺利,收购工作已近尾声。截至8月底,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4926万吨、早籼稻累计收购472万吨,其中最低收购价收购分别为615万吨、40.5万吨。目前,秋粮收购部署到位,准备充分。   夏粮收购进展顺利特点鲜明   夏粮上市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密切跟踪收购进展,分析研判市场形势,加强实地督导调研,指导各地认真落实..

按摩点击润燥养肺   随着空气逐渐干燥,许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即将进入高发阶段。一指禅推、按、揉、擦、点、击等手法可有效润燥养肺。   操作方法:取坐位或仰卧位施术于迎香穴(鼻旁)、天突穴(喉结下方凹陷)、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列缺穴(前臂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定喘穴(大椎穴旁开0.5寸)、气海穴(肚脐下1.5寸)、关元穴(肚脐下3寸)、丰隆穴(外踝尖上8寸)、足三里穴(膝盖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3寸),每穴约半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