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坤:4G意味着运营商进一步管道化

2014-02-20 06:17:23 来源:网络

  随着4G牌照正式发放,中国的电信运营市场正式迈入4G时代。在电信运营商将4G网络建设摆在案头作为重中之重的时候,我们能够关注到不管是媒体还是公众,电信运营商已经不再是最被人们关注的对象。现在IT专业界人士当中,最流行的话题是哪家互联网公司的年终奖最高,以及哪家公司即将去美国上市的话题。而在年轻人当中,最流行的话题似乎已经是哪个APP最好用和哪家电子商务网站购物最方便。关于电信运营商的话题似乎已经不再是主流。在话题度上,运营商能够引起的热度似乎不能和以前相比。

  这些年在电信运营商热议的一个话题:管道化似乎很好地解释了这个处境。所谓运营商管道化就是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建设跟不上智能终端流量增长的压力,同时电信运营商的产业链掌控力越来越受到产业链其他参与者的挑战,电信运营商的作用逐渐类似于道路建设公司在高速公路上扮演的角色,提供无差别的流量功能。而4G网络的建设只会使电信运营商管道化更加严重,电信运营商要摆脱管道化处境,只有对运营体制进行更大变革,在摆正自己定位的基础上和产业链进行广泛合作。

  4G意味着用户网络下载速度更加快,可以达到理论值下行峰值100M的速度,这意味着互联网公司提供的需要高速率的互联网服务将有更多客户使用,比如高清视频等应用就将必然会拥有更多的使用客户,并且刺激互联网公司提供更多的创新业务。这意味着一方面电信运营商推出的互联网应用将进一步边缘化,使得电信运营商由于对客户掌控权的逐渐失去,而变得在产业链中逐渐边缘化;另一方面意味着电信运营商将在网络升级当中疲于奔命,但是在传统的电信网络运营方式下将难以和日益增长的数据流量相协调。

  很多事实已经说明这个道理。在美国运营商ATT网络中,iPhone带来的巨大流量使得运营商网络多次崩溃。网络的建设速度赶不上流量的增长速度,而运营商无非在iPhone价值链当中获得更高的增值比例。2013年,中国移动和由于微信流量包的收费问题又产生了新的矛盾,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中国移动并没有成功地提升对的流量收费标准,而在网络到处是一片力挺的声音,分明没有意识到运营商在维护网络方面的艰难。这都说明了运营商的掌控力下滑和网络运营效益下降的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中国的电信运营商已经采用了多种方法应对。每家电信运营商都有应对管道化的整体战略,比如中国电信提出了成为智能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内容和应用的参与者的目标。但是现实当中反映出电信运营商推出的应用总是很难获得市场的认可。在积极参与市场和获得主导权方面受到挫折。比如MM商城实际的活跃度不如豌豆荚等分发软件,中国移动推出的139说客早就被使用者遗忘。互联网公司推出的应用更受客户欢迎,同时由于互联网掌握了更多客户的消费关键数据,因此互联网公司积累的数据能够拓展出更多的想象空间。比如客户的微信号现在逐渐降低了客户手机号码的重要性,同时承载了更多的客户个性化数据。因此互联网公司在产业链话语权提高。甚至由于第三方支付等各种工具的出现,互联网公司能够做到除网络资源外完成整个消费闭环。过去,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曾经掌控了互联网公司的命脉,而今天、阿里等公司在进入越来越多的领域,步步掌控产业链的主导能力。

  运营商管道化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4G的普及将加大这个趋势。这除了行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外,与运营商的管理体制也有关系。一方面互联网公司要求快速反应,推出产品的管理思维和运营商运营网络的思维截然不同。运营商强调的是QOS电信级服务,而运营商讲究快速迭代小步快走。二是运营商遭遇创新者窘境,由于新领域和运营商的利润主要来源截然不同,总是无法在企业中摆脱惯性思维的桎梏和获得更多资源。因此电信运营商进入互联网领域总是没有获得预料中那种成功,而不进入又总是被诟病。

  要解决这问题,运营商必须要控制大而全思维,以往运营商习惯什么都做,参与各种互联网产品的研发运营,这将使得运营商的能力被分散。另一方面运营商要更多的和互联网公司进行合作,将流量定向出售给互联网公司形成新的合作方式,由互联网公司通过对客户的分级形成对客户的差异化分级,同时在和互联网公司的合作中和互联网合作开发创新产品,从而避免运营商产品单一不得不设置多个套餐的问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在虚拟运营商进入运营商领域延长产业链的背景下,运营商的这种合作可以看成是国企管理创新和支持民企发展的一种体现。

  管道化并不可怕,如果从担忧利润增长速度减缓的角度出发,运营商一味提高利润增长速度不一定符合未来的国企考核方式;从管道化本意来说,产业链各方力量的此消彼长也符合产业变化的自然趋势。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来自电信牌照和精心运营的网络,只有回归本位才能在未来的电信运营中做得更好。

(责任编辑:DF127)

,向坤:4G意味着运营商进一步管道医纬达 化

相关:

“新一线”城市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中国消费者强劲的消费意愿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认为,走出目前相对低迷的增长的关键在于探究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和购物行为,从而挖掘新兴领域尚未满足的需求,并激发更多的消费潜力。”尼尔森中国区总经理董沛德认为,“新兴一线城市”将以较为乐观的消费增长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的新引擎。  2月19日,尼尔森在北京发布了2013年第四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根据在消费领域较为重要的GDP增长率、人口规模、城镇人均..

定价机制是市场机制 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信号灯”  应该将定价权更加彻底地交给市场  自今年1月份IPO重新开闸以来,新股发行机制改革的实际效果在股票市场经历了实践的检验。改革的成效固然有目共睹,但其中暴露的问题也不可小视。目前至3月份又一轮新股再次发行之间有一个空窗期,在此短短的时间内如何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堵住新出现的问题和漏洞,是目前管理层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任务。但可以肯定的是,必须坚持走市场化的改革方向,真正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才能使新股..

当前金融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  地方金融改革能否成为中国金融改革的突破口关键在于地方金融改革能否摆脱传统金融束缚并创新出一套新的金融发展模式  当前地方能否成为国内金融改革的突破口?这样一个问题已经成了国内外金融市场最关注的大问题。可以说,自从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方案推出以来,各个地方一直在探索地方金融改革之路,都希望深化地方金融改革并把它成为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突破口。  据悉,中国首部金融地方性法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

我国实体经济利率敏感性研究  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利率中枢的不断抬升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首先关注的自然是此次利率抬升的背后成因,此外讨论的焦点集中于两个:一是利率抬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有多大?二是经济走弱能否倒逼央行放松货币政策?事实上第二个问题是建立在第一个问题基础上的。在经济增长下限管理背景下,实体经济快速下滑必然是政府不能容忍的,进一步地强势货币政策势也必然有个底线,从这个角度说这两个问题是一致的。  一、金融抑制:..

巨头抢滩“可穿戴” 收购热潮将掀起  一年一度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将于2月24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开幕。在此前举行的国际消费电子展览会(CES)上,多家电子巨头公司力推智能穿戴设备,使得CES变成了一场“穿戴展”,从目前来看,这一情况有望在MWC上延续。  面对巨大的商机,三星、LG、索尼等电子巨头以及部分中国企业都有望推出新款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对投资者而言,这些设备供应链上存在的潜在机会更加值得关注。  巨头或推新款可穿戴设备..

开年外贸“马上见喜” 预计全年增长8%以上  “今年我国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都是一开年就马上见喜,出现开门红。”2月18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1月份外贸出口实现较快增长在预期之内。  据海关部门统计,2014年1月份,全国进出口2.34万亿元,同比(下同)增长7.3%。其中,出口1.27万亿元,进口1.07万亿元,分别增长7.6%和7%;顺差1948.5亿元,扩大11%。利用外资方面,1月份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了107.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6..

天津港口业务延伸服务 增添市场机遇  日前,记者从天津港集装箱验放中心获悉,元月份验放中心市场开发迎来开门红,完成客户合同签订94家,新增客户11家,较去年同期增长14.6%。而业务延伸服务更为市场带来更多机遇。  “海关查验、检验检疫综合查验、固体废物查验、矿产品查验是验放中心4大查验业务类型。”天津港集装箱验放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验放中心生产不断扩大。目前,新增堆场面积34.3万平方米,新增查验仓库2.1万平方米,新建检验查验平台2..

境外资金加码A股又踩准了点  与去年一些境外机构唱空A股并在香港抛售中资银行股不一样的是,境外资金在今年1月份明显在加码进入A股市场。  一些细心的人士发现,自从国内IPO重启后,境外资金不仅没有撤离A股,相反在不断加码进入A股市场。据证监会最新数据显示,1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再度双双扩容,其中新增7家QFII机构、5家RQFII机构,合计新增12家。至此,上述两家机构数量分别达到258家及48家。  事实..

中国铝业扭亏为盈 压力依然不小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从中国铝业公司(以下简称中铝公司)获悉,尽管2013年面对全国铝产能严重过剩、铝铜价格持续低位运行、与上年相比增加60多亿元减利因素等极为严峻的形势,但中铝公司实现了集团大幅减亏、中国铝业扭亏为盈两大经营目标。  根据中国铝业发布的公告,预计2013年年度经营业绩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实现扭亏为盈,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人民币10亿元左右。这意味着,这家公司将避免因连续两年亏..

预盈缓解退市危机 ST远洋前路难言平坦  看着近几日的股价走势,ST远洋的小股民王先生的心情尽管依旧纠结,不过稍微缓解了一些。  “看样子,ST远洋的退市危机有望摆脱。不过,未来会怎么样还很难说。”王先生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在与退市危机艰难抗争了一年之后,2014年春节期间,往日里的巨亏王ST远洋让不少人暂时松了一口气。该公司的公告显示,2013年有望扭亏为盈。  预盈消息公布以来,ST远洋走出一段上涨行情。不过,在一些市场人士看来,在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