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伟大抗疫精神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2020-09-10 11:54:35 来源:网络

中国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再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而这场名副其实的人民战争,也再次证明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从来都不是因为有救世主,而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

以国礼,敬国士。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昨日举行,向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颁授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奖章,表彰抗疫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至高的荣誉,隆重的仪式,热烈的掌声,承载着我们对抗疫先锋的崇高敬意,也凝聚着抗疫岁月的荡气回肠。

从凛冽深冬到灿灿金秋,在过去8个多月时间里,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新冠肺炎疫情突袭“九省通衢”湖北武汉,扩散在中国人口流动规模最大的春节假期,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为战疫指明了方向。1月23日,面积相当于5个伦敦的疫情“震中”武汉义无反顾按下“暂停键”。与之同时,30个省区市相继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开工开学、全国两会等重要节点统统延后……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前所未有的举措和力度,让我们在病毒传染国内人口不到0.006%时就勒住了这匹“脱缰野马”。以此为基础,又接连打了几场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歼灭战,最终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山河无恙,14亿中国人却已走过万水千山。回望一幕幕往事,再看昨日这场表彰大会,怎能不令人感慨万千。

中国英勇的抗疫斗争,为世界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窗口,而率先突围稳定疫情,又为全球生产、投资、消费提供了“避风港”,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的奇迹,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不惜一切代价,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一个都不抛弃、不放弃,危重症患者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治疗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面对未知病毒与海量工作,我们把遵循科学规律、尊崇科学精神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先后8次更新诊疗方案,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药西药和治疗办法。面对“小家”与“大家”,无数逆行者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迅速集结,“我是党员我先上”“疫情不退我不退”,誓言铿锵,丹心闪耀。正是凭借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我们才在与新冠肺炎的殊死较量中胜出,将家国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危急时刻,遍地英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14亿人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令行禁止、各尽其责。正如歌中所唱,“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面对疫情,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而是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同呼吸,共命运。武汉人民、湖北人民识大体、顾大局,以自我牺牲为阻断疫情蔓延、为全国抗疫争取了战略主动。各地民众自觉居家防疫,配合非常举措,以实际行动守护个人健康和家园安全。可以说,中国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再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而这场名副其实的人民战争,也再次证明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从来都不是因为有救世主,而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表彰大会以国礼致敬国士,同样也是在致敬每一个团结一心、坚韧顽强的中国人。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一个民族要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精神上必须站得住、站得稳。伟大抗疫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也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则给这一复杂的变局再添了更多不确定性,单边主义、霸凌主义、民粹主义等在动荡变革中沉渣泛起。与此同时,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现在正是咬紧牙关的时候。何以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抗疫已经给出了答案——以大无畏气概,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在抗击疫情中锻造的精神风貌、涵养的精神气质,正是我们驾驭复杂局面、战胜困难挑战的精神财富。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充分激发广大人民顽强不屈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山再高,总能登顶;路再长,定能到达。

“武汉必胜、湖北必胜、中国必胜”,慷慨激昂的抗疫强音响彻中华大地,这样不屈不挠的意志力,也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伟大复兴的道路从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往无前、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14亿中国人必将创造新的辉煌。

,以伟大抗疫精神战胜一切艰安溪县人民政府 难险阻

相关:

校园倡导 少用电子产品好 上学带好小记事本,老师少留线上作业……新学期开始,北京部分中小学重提“用笔沟通”,市教委也建议教师、家长,敦促孩子每日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倡议一出,点赞频频。 一个小建议引发广泛共鸣,正因其直击当下一大问题:教学电子化。远程授课、线上教学备受追捧,视频打卡、APP做题司空见惯。家长和老师的沟通,也基本是通过微信群。纵观如今中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满目皆是电子屏。即便需要纸质作业,也得家长先从线上群..

如何发现“心灵的感冒” 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而抑郁症正是导致自杀的原因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加快,如今抑郁症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同其他疾病一样,抑郁症也需要早发现早治疗。但精神疾病不像身体疾病那样可以抽血化验,如何才能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患上了抑郁症呢? 1 女性患者是男性的两倍 抑郁症又被称为“心灵的感冒”,因为它其实是一种常见疾病,有人称其为“21世纪最流行的情绪疾病”。它的发病原因..

幽门螺杆菌需要根除吗 近日,胡先生在体检时经碳14呼气试验检查出幽门螺杆菌阳性。他知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可能导致胃癌的细菌,便赶紧来门诊看医生。医生详细了解了胡先生的情况后认为,他目前可以选择治疗幽门螺杆菌,也可以选择不治疗。这是怎么回事呢? 仅1%-2%感染者发展为胃癌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形、微需氧的微生物,是目前所知唯一一种能够在胃中生存的革兰阴性杆菌。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大约为50%。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胃的上皮细胞..

小“口疮”可能有大问题 【病例】最近,68岁的王大爷左舌根起了“口疮”。因为常年患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王大爷并没有把这个小“口疮”放在心上,没有用药,依旧每天烟不离手、酒不离口。三个月过去了,小“口疮”非但没有愈合,反而越长越大,疼痛感日益明显。王大爷赶紧来到了医院的口腔黏膜科就诊。医生检查发现:王大爷左舌根有一个外形不规则的深大溃疡,表面有溃烂,周围肿胀,摸起来还硬硬的,和溃疡对应的位置有一个尖锐的烂牙根。医生请王大..

吃火锅,你有没有“眼大肚皮小” 火锅,一直是重庆人外出就餐的首选,哪怕夏天酷热难当,重庆人对火锅的热爱也丝毫不减。连日来,记者走访市内十余家火锅馆发现,人们吃火锅时浪费的行为屡见不鲜,颇有一些“眼大肚皮小”。 就餐者口味不一易致点菜超量 9月6日晚,正值饭点,记者走进渝中区枇杷山一家生意火爆的火锅馆,大堂内座无虚席,靠窗的一桌坐着七八位客人,桌上、旁边的小架子上都摆着不少菜。 “点这么多菜,吃得完吗?”记者提出疑问后,其中..

敢医敢言,生命至上 “什么是最大的人权?我们保住了这么多人的命,这是我们最大人权的表现。”新学期开学之际,中国呼吸疾病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钟南山通过电视动情地说。 这是全国中小学生特殊的“开学第一课”。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84岁的钟南山再次迎疫而上,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在非典型肺炎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他敢医敢言,勇于担当,提出的防控策略和防治措施挽救了无数生命,作出..

择偶,应性格互补还是性格相似?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在生活中,适合找性格互补的人谈恋爱?还是性格相似的人谈恋爱?近日,“重庆婚恋大数据”发布今年第6期婚恋调查大数据,并形成《择偶找性格互补or找性格相似·调查报告》。该项调查随机抽取了923个有效样本进行分析显示,参与调查的人中与前任分手的原因性格不合居首位。而对于重庆人在恋爱中是一种怎么样的性格,也有详细的数据分析。 如何择偶? 观点1:性格相似 李楠(30岁,已婚,女)“我和我老..

做好本职工作 守护人民健康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首都干部群众中持续引发热烈反响。战疫的日夜,是考验,也是激励。伟大的抗疫精神,为大家注入了奋勇前进的力量。大家纷纷表示,要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做好本职工作,守护人民健康,为推动首都新发展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说,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广大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是最美的天使,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全国抗击..

来康集团亮相2020年国际服贸会 备受瞩目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无疑是2020年9月的一大热点。 2020年服贸会由商务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全球首个服务贸易领域综合型展会,也是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在线下举办的首场重大国际经贸活动。来康集团受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邀请,携来康家庭智能健检系列产品,参展服贸会公共卫生防疫专题展区中医药主题展。与众多前沿医药、尖端设备、生物科技、智慧健康等健康企业一起,向世界展示中国健康产业发展..

“95后”女教师“支教路”:用400余双手套温暖“山里娃”  中新网郑州9月10日电 题:“95后”女教师“支教路”:用400余双手套温暖“山里娃”   中新网记者阚力   “李老师,我们开学了,大家都很想念您。”教师节前夕,河南郑州“95后”女教师李倩手机里传来数百公里外的山区学子稚嫩声音。   电话那端,是李倩支教河南偏远山区三门峡市卢氏县瓦窑沟乡中心小学时所教的学生王雨滢。彼时正值隆冬时节,李倩用一个月的工资为包括王雨滢在内的422名学生购买了“暖心”手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