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疫情防控 智能科技继续迭代升级

2020-09-08 10:56:33 来源:网络

很多高科技智能产品在新冠疫情防控中默默扮演着幕后英雄的角色。正在北京举行的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上,它们在公共卫生防疫展区“C位”亮相。

在这里,你不仅能看到最新一代机器人产品,还能了解到不断完善升级的人工智能(AI)系统。总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件事上,智能科技当仁不让。

机器人产品:从测体温延伸至测核酸

体温检测机器人、采血机器人、智能消杀机器人、无人配送机器人……它们是科技抗疫案例展示区的主角。

首次与公众见面的第二代“灵采”咽拭子采样机器人尤其引人注目。它的上半身是个透明玻璃箱,机器人手臂在里面“优雅”地捏着一根棉棒。采样时,机器人手臂从玻璃箱窗口伸出来,完成咽拭子采样后,再把棉棒保存到试管里。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

据介绍,这款咽拭子采样机器人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刘浩团队、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沈阳术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我们前后研发了两代咽拭子采样机器人。今年2月疫情最严峻的时候研发出第一代,前不久刚研发出第二代,目前第二代产品正在推进落地应用。”刘浩研究员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刘浩告诉记者,与人工采样相比,咽拭子采样机器人可以满足隔离感控的刚需,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同时,机器人在采样的力度控制精度和一致性方面,比人工操作表现更好。

为了更好地满足疫情防控的要求,第二代咽拭子采样机器人在很多层面都进行了迭代升级。

“第一代咽拭子采样机器人主要在隔离病房场景下应用,可以移动,但是需要患者自助进行一些操作。最新研发的第二代咽拭子采样机器人更适合大规模定点采样,不需要患者自助操作,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刘浩说,不仅如此,第二代咽拭子采样机器人在力感、机器人视觉辨识和反馈、关联性操作的整合等方面都有所提升。

在刘浩看来,第二代咽拭子采样机器人的落地应用场景也将更加广泛,医院、社区、机场、体育场等很多场合都有它的用武之地。

科技抗疫:从检测诊断走向预警预测

基于肺部医学影像的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诊断技术在疫情防控中应用广泛。在此次服贸会公共卫生防疫展区,它们当然不会缺席。同台亮相的有AI辅助新冠肺炎CT诊断系统“腾讯觅影”,以及深睿医疗AI医学辅助诊断系统。

“疫情对新技术是一次大的演练。它并不是一夜之间催生了这么多新技术,而是平时的技术储备在战时发挥了作用,迅速投入应用。”深睿医疗联合创始人、CEO乔昕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乔昕告诉记者,疫情之前,深睿医疗在医学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方面已经有20多款产品。疫情发生后,今年1月底他们第一时间推出基于CT影像的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目前已陆续在大约200家医院落地。

对于抗疫技术的未来应用趋势,乔昕总结了两个方面:一是常态化应用,二是继续升级。

“虽然国内疫情得到缓解,但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而且流行病学、防控防疫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很多技术和产品会得到常态化应用,而且会继续增强和升级。”他以基于CT影像的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举例说,产品本身将随着新的新冠肺炎诊疗标准不断完善,此外还将结合远程医疗和5G技术进一步推广。

在乔昕看来,一些在前期抗击疫情期间涌现出来的人工智能技术,例如咽拭子机器人、采血机器人、无人配送机器人、基于CT影像的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等抗疫技术,主要是面向新冠肺炎的检测、诊断,或者是提供无接触服务,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下一步研发重点将是进行疫情的预警和防控。

,助力疫情防控&a跋扈怎么读 mp;nbsp;智能科技继续迭代升级

相关:

危中有机 后疫情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迎来新机遇 当下,智能时代正加速向我们走来。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数字化、智能化的新成果、新技术精彩纷呈。 新冠肺炎疫情虽然给不少行业都带来了巨大冲击,但也推动了许多行业进行深刻反思和优化升级。在2020中国智能产业论坛上,专家们对后疫情时代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行业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正所谓危中有机,疫情期间,我国数字经济的表现相当抢眼。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在疫情监测、病..

新冠灭活疫苗Ⅲ期临床样本覆盖115国 年产能增至3亿剂 记者9月6日从正在北京举行的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公共卫生防疫专题展区获悉,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两个新冠灭活疫苗已进入最后的Ⅲ期临床研究阶段,Ⅲ期临床试验入组接种5万人、样本人群覆盖115个国家;该两款疫苗的年产能目前已增至3亿剂。 国药中国生物表示,作为生物医药“国家队”,其受邀参加本届服贸会公共卫生防疫专题展区,围绕新冠病毒诊断、治疗、预防三个领域取得的“八个全球率先”重大成果,均在展会高调..

“白细美”的粮食背后 是不必要的损耗和营养流失 浪费可耻 节约为荣 如今精细加工的粮食产品受到不少消费者青睐。但看起来“白细美”的粮食背后,存在过度加工带来的粮食损耗问题。 8月27日新华社报道,原农业部2014年发布的关于加强粮食加工减损工作的通知显示,因过度加工我国每年损失粮食150亿斤以上。 那么,为什么现在一些企业要对粮食进行过度加工?粮食到底应该加工到什么程度才既能满足口感,又能保证营养,还能减少损失?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业..

“限塑令”升级能否管住小小塑料袋? 农贸市场里,每个摊位前都挂着一堆塑料袋,几头蒜装一袋,一把小白菜装一袋,买一趟菜下来,用上十来个塑料袋很平常;生鲜电商上买个菜,各种蔬菜被塑料网套、保鲜膜、塑料盒等包裹得严严实实…… 9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正式施行,新固废法明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坚持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各地近来也相继推出了新版“限塑令”。 记者调查发现,从2008年6月1日开始实施“限塑令”至..

三十分钟!新冠核酸检测即可完成 “到2020年底前,所有二级综合医院具备核酸采样和检测能力。”在9月5日召开的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即时检测成果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第一巡视员贺青华解读了国务院日前发布的《进一步推进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工作方案》,他表示,强大的国家检测能力是做好疫情防控的重要保障,是科学有效快速应对的前提条件。 当日,由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核酸快检专班支持的闪测成果发布。该成果于..

瑞典:找到能有效中和新冠病毒纳米抗体 科技日报北京9月7日电 (记者刘霞)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研究人员从羊驼身上鉴定出一种小型中和抗体Ty1,这种纳米抗体能阻止新冠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纳米抗体有望用于开发靶向新冠病毒的药物。研究结果发表于最近的《自然·通讯》杂志。 这次鉴定出的纳米抗体是骆驼身上天然存在且可适应人体的抗体片段。今年2月,瑞典科学家在羊驼身上注射了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刺突蛋白在新..

《柳叶刀》社论:新冠肺炎疫情让科研与教育成关注焦点 英国《柳叶刀》期刊日前刊发社论《新冠肺炎时期的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文章指出,保护并加强新冠肺炎期间的研究工作,需要政府、资金提供方、各大高校和学术团体协调一致的努力,共同制定、实施并资助长期的计划。 评论文章称,新冠肺炎大流行将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领域推向了公众关注最前沿,譬如,感染病、流行病学、公共卫生、数学建模等专家成为核心力量以及媒体报道的中心;临床研究改善了新冠肺炎管理,这关乎患者的..

节约粮食 掀起可持续生产消费新风尚 浪费可耻 节约为荣 某社交媒体的一段视频中,一个男人在砧板上放了一个西瓜。准备就绪后,他开始将整个西瓜切成片。随后,他只拿起了其中一片西瓜,咬了一小口,然后将剩余的西瓜全都扔进了垃圾箱。 这段视频只是网络上千千万万有关浪费食物的视频之一,而其评论区的回复更令人大跌眼镜:“为了视频的影响力而浪费粮食永远不会令人作呕。” 然而,就在一些人肆无忌惮浪费粮食的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全球范围内,..

“厨余垃圾变废为宝”——可持续发展青少年在行动  “厨余垃圾变废为宝”——可持续发展青少年在行动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记者曹典)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等单位主办的“可持续发展青少年在行动——厨余垃圾变废为宝”活动日前在京启动,旨在引导青少年树立勤俭节约观念,将节能减排、变废为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活动现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罗文海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厨余堆肥的原理和具体操作方法,参与堆肥活动的20组家庭代表和130组线上..

刘诗诗复出眼窝凹陷显老态,演技被嘲:尴尬癌都犯了9月7日,由朱一龙、刘诗诗主演的《亲爱的自己》首播。这是刘诗诗产后复出的首部作品,加上与朱一龙的新鲜搭配,这部剧在还未开播前就吸引了大众的关注,首播当晚更是成功拿下实时收视率第一,迅速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亲爱的自己》刚播,刘诗诗的演技就引起了网友们巨大的争议。当晚,播出5小时后,话题#刘诗诗演技#话题阅读量达到1.3亿,冲进了热搜榜。很多网友表示,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刘诗诗的演技真是太尴尬了。网友们也都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