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妈妈如何破茧成蝶?

2020-05-18 09:48:12 来源:网络

在中国式大家庭内,你最需要意识到,不是一个人在困境中。要想获得持续的幸福体验,就要从浮躁氛围中抽离出来,安静地去观察和了解自己,有能力站在更广阔的视野上来感知世界。困境突围,恰恰提供了最好的机会,来重新审视自己,成长蜕变。

成为妈妈,是一个女人在复杂关系里成长的开始。生儿育女带来喜悦,但每个妈妈的生存现状天壤之别。很多产后抑郁的妈妈,心智没有做好准备,陷入崩溃边缘。

产后抑郁有生理激素影响,也和个人的人格特征、分娩前心理准备、产后适应不良、睡眠不足、过于疲劳、产妇年龄小、夫妻关系、社会支持、经济状况、婴儿健康状况等密切相关。

如果有意识地调节,如亲人关怀,自我觉察,行动疗法来改善,伴随孩子的成长,很多会慢慢疗愈。但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对新手妈妈的有效关怀,遇到观念冲突的长辈或伴侣,缺乏自我觉察和调整的意识,这些因素叠加交织在一起,悲剧非常容易酿成。

复杂关系,你准备了吗?

老年人缺乏界限感?年轻人缺乏沟通技巧?理解年代差异的思维?困境,不是单独造成的,往往是交织着时代背景、文化差距和生活习惯等综合要素。

有位妈妈吐槽,婆婆看不惯儿媳房间摆放,随意调整。她一边收拾,一边发表意见。可是,年轻人不希望居住空间被任意干涉,哪怕是长辈。

而婆婆扎堆的地方,也会集体吐槽儿媳:一位婆婆委屈地说,儿媳有洁癖,家里一尘不染,已经擦了几遍的地,她还要指出污点。

有位妈妈一直不被小姑子认可。小姑子在她婚礼上说,“她是外来人,不是自己人”。这件事情困扰她多年,觉得价值没有得到承认。

……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认为,人的烦恼,大部分来自于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身处关系旋涡,又担负家庭润滑剂,妈妈如果仅靠知识经验,很难应对不同年代、阅历、生活背景的摩擦。

成长公式 陪你重启

对于产后抑郁症,可以建立科学的意识观念,也是可以伴随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结合来进行的。以下几个基础成长公式,或许会对焦虑急躁的妈妈有所启发。

即使身处各种挑战期,你也可以把挑战变成重塑的机会。

第一个公式:成长思维+格局力。

不被小姑子认可的妈妈可静下心来,先去拓展一下时代认知,意识到小姑子不过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设想一下,如果是其他人嫁给她老公,小姑子也会发表同样的观点。于是,自己就不再介怀。

如果意识到时代局限性,很多问题即使棘手,但站在新的思维高度来看待,而不是非要定义为“受害者”。很多老年人观念陈旧,僵化观点很难撼动。强硬地对抗,容易引发冲突。那么,如何改变对抗性思维呢?

前提是建立客观冷静的大环境格局观,认识到不同时代的思维差距。“和而不同”放在今天同样适用。一方面,针对老年人陈旧观念,如不伤大雅,比如有时缺乏界限感,但是妈妈可以更包容;另一方面,针对一些实在难以接受的观念,可以心平气和地交流。

第二个公式:有效沟通+亲密力。

“被认可”,是一个人生存的底层需要。一个睿智的丈夫,懂得协调与斡旋。话说回来,智慧的妈妈,也需要积极争取丈夫认同,而不是发泄。

在遇到和强势婆婆分歧时,委屈落泪。如果丈夫握住她的手说:“知道你不易,但她是我妈,也不好批评,咱下楼散步,带你去吃好吃的。”几句话就会让妻子冷静下来。

当我们在强调原生家庭重要性时,往往忽略了亲密关系建设。马歇尔博士倡导非暴力沟通,“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尊重对方的立场,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语言可以是一堵墙,也可以是一扇窗。语言是刀剑,破坏关系,也可以是水,融化冰霜。

第三个公式:认知自我+学习力。

哈佛大学的泰勒·本·沙哈尔在《幸福的方法》中提到“人生的四种汉堡”模型。你可以对照,是处在忙碌奔波型、虚无主义型、享乐主义型还是活在当下型。书中给出了方法论,指导人们更了解内心需求,和追溯生命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普通人更好地去观察思维模式,和设定有质量的目标。

刚才提到的“洁癖”妈妈,她在认识到生活习惯带来的问题后,反思自己,调整状态,平衡和长辈的关系。

今天所处的时代,虽然物质极大丰富,信息极度发达,可在精神成长和心智成熟方面,并不一定成正比。当一个开始向内探索自己的妈妈,想要尝试时,她内心最大的阻力,可能来自外界的观点,和自己脑海中的假想敌,被这些观念束缚了自我成长的脚步。当你冷静观察,也许从最小化可行性的试验行动开始,你会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另外,很多心灵鸡汤的文章好像在强调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但很多是缺乏系统的方法论,反而让妈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容易陷入焦虑和愧疚。

学习情绪管理的渠道有很多种,但一定不要陷入头疼医头,盲目克制情绪,需要以上一个公式为前提:认知自我,从冰山下的模型里深入了解自己,觉察自己情绪波动的根源来自哪里。(曾婷)

,困境妈妈科比鹰郡事件女主现状 如何破茧成蝶?

相关:

家庭琐事才是婚姻的真实面貌 说好了无论贫穷富有、健康疾病都一直走下去,可如果连精神负荷,连家务琐事都不愿意分担,那又如何共担风雨? 一项调查显示,62%的夫妻认为共同分担家务是婚姻和谐的重要因素。 家务不是简单的洗衣服、做饭这么简单,它更像是一扇窗户,折射出婚姻的真实面貌。 作家桌子说过一段话:有人问你,你在公司是干什么的?你说你什么都不干,那你如何体现你是这个企业中的一员?有人问你,你在家里都做什么家务?你说你什么都不..

性别平等是家庭幸福的基石 在广东省中山市,说起性别平等教育,大家都会提起冯继有老师,作为国内首部《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指南》执笔人,他对性别平等有着自己更深的理解:性别平等是家庭幸福的基石。 性别平等教育是一种使命 冯继有与性别平等教育的缘分,始于2014年7月。当时,他参与到广东省中山市妇联、市教体局启动的广东省性别平等教育试点工作中。他回忆,在一节职业高中一年级学生的试点课上,老师问一位男生:“将来成家,你希望妻子出去..

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怎么建?首都划出六重点   5月17日,在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副市长卢彦发布并解读了《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按照2022年、2025年、2035年三个节点进行部署,从改革完善疾病预防体系、强化公共卫生人才支撑等6个方面,提出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内容。为提高可操作性,北京还制定了《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

确保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本报北京5月17日电 (记者申少铁)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7日召开发布会,介绍常态化疫情防控和促进职业健康工作情况并答记者问。   “当前,境外疫情持续蔓延,疫情输入压力和国内个别地区出现的散发病例、聚集性病例增加了我国疫情反弹的风险,防控工作不能有丝毫放松。”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监察专员王斌说,吉林省舒兰市发生的局部疫情表明,当前的疫情防控工作还有一些薄弱环节,个别地区存在麻痹松懈的思想,“聚..

恢复接收新入住老年人 北京养老机构服务全面重启 经历了近4个月的全面封闭管理,北京养老机构服务终于按下“重启键”。5月17日,北京市民政局发布了《关于调整优化养老服务机构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5月18日起,符合条件的北京养老机构可重新接收老年人入住、返院,家属也可恢复对院内老人的探视。不过,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也表示,今后,常态化封闭式管理将成为北京养老机构服务重启前的“必选项”。 恢复接..

瑞幸门店调整 宣判前的挣扎?   瑞幸承认财务造假40余天后,上个周末,先后有相悖的消息传出。其一是,截至5月12日的二季度,瑞幸咖啡在中国平均每天新开10家门店,门店总数达到6912家;另一则是,瑞幸咖啡又在北京市场开始收缩门店,预计关店80家。   面对门店调整的消息,北京商报记者采访到瑞幸咖啡相关负责人,对方表示,受疫情等相关因素的影响,确实在进行正常的门店优化,对个别效益不好或客户覆盖重合的门店进行“关停并转”,同时持续新开门..

良好习惯需大家共同努力 碰到危难,人才会改变。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许多人戴起了口罩,懂得多洗手,在餐厅吃饭知道要公筷……这些卫生习惯的养成,不仅对自己有好处,更重要的也是对他人负责。 改变容易,坚持很难。防疫期间,因为对个人身体健康的担忧,一些良好卫生习惯大家会遵循和坚持。但是随着人们生活转入正常,将良好的习惯坚持下去才是最为重要的。很多良好习惯因疫情而生,不能因疫情防控形势好转而亡。 培养和坚持好习惯,是个人的事情..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防疫期间受访者养成的好习惯(多选) 北京受访者认为疫情结束后会有的改变(多选)   单位:%   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如今,家住上海市的张女士养成了很多好习惯:勤洗手、外出必戴口罩、自带帆布袋、回家后马上换洗衣服、家里定期消毒、常通风等。每隔几天,她都会到附近一家超市采购。测..

全国助残日活动关爱残疾人 今天是第三十次全国助残日,此次助残日主题为“助残脱贫 决胜小康”。 中国残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今天上午共同举办了第三十次全国助残日主题活动。中国残联副主席、副理事长程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等有关负责人,多家社会机构以及残疾人代表共计60余人参加了活动。在活动现场,智联招聘、微店、新浪微博、58同城、易才集团等社会机构,就加大残疾人就业帮扶力度、开展残疾人职介服务、推进社会人力资源帮..

机器人在战疫中大显身手 【外媒关注】 日本《日经亚洲评论》报道称,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服务行业加大了对机器人的使用需求,以帮助餐馆和酒店化解人员短缺困境,降低感染风险。 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报道,从给医院、街道消毒,到运送食品、药品和物资等,中国的机器人在疫情防控期间展现出“超强执行力”。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称,中国这场抗疫战争变成了机器人的“练兵场”。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分类标准,可将机器人分为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