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平等是家庭幸福的基石

2020-05-18 09:47:44 来源:网络

在广东省中山市,说起性别平等教育,大家都会提起冯继有老师,作为国内首部《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指南》执笔人,他对性别平等有着自己更深的理解:性别平等是家庭幸福的基石。

性别平等教育是一种使命

冯继有与性别平等教育的缘分,始于2014年7月。当时,他参与到广东省中山市妇联、市教体局启动的广东省性别平等教育试点工作中。他回忆,在一节职业高中一年级学生的试点课上,老师问一位男生:“将来成家,你希望妻子出去工作,还是留在家里?”三位男生异口同声地说,要未来的妻子待在家里……

学生们的回答,让他感到性别平等教育充满了挑战和肩负的使命。此后,冯继有制订了《中山市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指导大纲》,编著《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指南》,培训教师,与教师共同开发课程,承担国务院妇儿工委办项目工作手册的编写。

“在学生中开展性别平等教育后,我看到了提升数学学习自信心的中学女生,看到了发现家里也有性别不平等现象的小学男生……更增强了对性别平等教育的决心。”冯继有坦言。

“性别平等教育也教育了我”

性别平等教育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育先进的性别文化,促进性别平等社会的建设。

冯继有和他的同事们相继开发了《我的劳动小围裙》《性别平等始于“足”下》等一系列课程,鼓励男生女生一齐动手,积极参加学校各项劳动,并争当爸爸妈妈家务劳动的好帮手。

冯继有了解到,目前女性仍是无酬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男性做家务的实际时间比女性少很多,却往往自我感觉做得不少。

“性别平等教育,既教育了孩子也教育了我。在我们家里,我主动承担更多家务,经常提醒自己不要自我感觉良好,应该多体谅妻子,共同分担家务劳动,家庭也会更加温暖和谐。”冯继有说,树立性别平等的家庭观,必须打破“男主外、女主内”这种家庭分工的性别刻板化印象。稳定不能压倒一切,稳定不等于和谐。以牺牲女性地位、独立人格为代价的婚姻家庭的稳定是不道德的,也不可能是真正幸福和谐的。因此,与其忧虑“性别平等,家庭不稳”,不如探索“性别平等,情深意真”。

冯继有认为,无论是妈妈、爸爸、男孩、女孩,每个人都是温暖家庭的一份子,做家务是很小的事,但是有利于促进感情。大家都有责任有义务把家建设得更温馨。

新时代幸福家庭的建设需要探索新方法

随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推行以及社会的整体进步,互助型夫妻关系已成社会主流,夫妻在人格、权利、责任上的平等也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

性别平等的夫妻关系表现为权利平等,责任共担,彼此协作,互相关爱。权利平等,就是权利地位上没有谁主谁从,家庭事务应彼此商量。责任共担,就是分担家庭经济和其他各种责任。彼此协作,是考虑个体差异而不是简单按性别进行家庭分工,同时彼此支持、协调和配合。互相关爱,是互相理解、欣赏、尊重,给予对方关心和爱护,不要将男性限定为不善表达感情,也不要认为女性就是天生的照顾者。

冯继有认为应该清醒地看到,婚姻家庭是性别问题的汇聚点,性别气质的“男阳刚,女阴柔”,性别关系的“男主导,女顺从”,性别角色的“大丈夫,小媳妇”,性别分工的“男主外,女主内”等等,种种性别刻板化印象依然制约着两性自身发展和相互关系。性别角色的刻板化印象不仅对女性不公平,而且对男性也并没有真正的益处。女性被要求承担“照顾者”的角色,能将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终究是“笼中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男性被要求承担家庭和社会的“顶梁柱”的角色,在得到更多发展机会,拥有更强社会能力,赢得优势地位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性别平等是家庭幸福的基石,并不是说性别平等了,家庭就幸福了,在这块基石上我们还要付出多方面的努力。尤其是在性别不平等基石上维系家庭稳定的一些传统,往往不能适应性别平等的新常态。新时代幸福家庭的建设需要改变旧习俗,探索新方法。”冯继有说。(见习记者 陈姝)

,性别平等是家科比最后一战 庭幸福的基石

相关:

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怎么建?首都划出六重点   5月17日,在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副市长卢彦发布并解读了《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按照2022年、2025年、2035年三个节点进行部署,从改革完善疾病预防体系、强化公共卫生人才支撑等6个方面,提出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内容。为提高可操作性,北京还制定了《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

确保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本报北京5月17日电 (记者申少铁)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7日召开发布会,介绍常态化疫情防控和促进职业健康工作情况并答记者问。   “当前,境外疫情持续蔓延,疫情输入压力和国内个别地区出现的散发病例、聚集性病例增加了我国疫情反弹的风险,防控工作不能有丝毫放松。”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监察专员王斌说,吉林省舒兰市发生的局部疫情表明,当前的疫情防控工作还有一些薄弱环节,个别地区存在麻痹松懈的思想,“聚..

恢复接收新入住老年人 北京养老机构服务全面重启 经历了近4个月的全面封闭管理,北京养老机构服务终于按下“重启键”。5月17日,北京市民政局发布了《关于调整优化养老服务机构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5月18日起,符合条件的北京养老机构可重新接收老年人入住、返院,家属也可恢复对院内老人的探视。不过,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也表示,今后,常态化封闭式管理将成为北京养老机构服务重启前的“必选项”。 恢复接..

瑞幸门店调整 宣判前的挣扎?   瑞幸承认财务造假40余天后,上个周末,先后有相悖的消息传出。其一是,截至5月12日的二季度,瑞幸咖啡在中国平均每天新开10家门店,门店总数达到6912家;另一则是,瑞幸咖啡又在北京市场开始收缩门店,预计关店80家。   面对门店调整的消息,北京商报记者采访到瑞幸咖啡相关负责人,对方表示,受疫情等相关因素的影响,确实在进行正常的门店优化,对个别效益不好或客户覆盖重合的门店进行“关停并转”,同时持续新开门..

良好习惯需大家共同努力 碰到危难,人才会改变。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许多人戴起了口罩,懂得多洗手,在餐厅吃饭知道要公筷……这些卫生习惯的养成,不仅对自己有好处,更重要的也是对他人负责。 改变容易,坚持很难。防疫期间,因为对个人身体健康的担忧,一些良好卫生习惯大家会遵循和坚持。但是随着人们生活转入正常,将良好的习惯坚持下去才是最为重要的。很多良好习惯因疫情而生,不能因疫情防控形势好转而亡。 培养和坚持好习惯,是个人的事情..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防疫期间受访者养成的好习惯(多选) 北京受访者认为疫情结束后会有的改变(多选)   单位:%   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如今,家住上海市的张女士养成了很多好习惯:勤洗手、外出必戴口罩、自带帆布袋、回家后马上换洗衣服、家里定期消毒、常通风等。每隔几天,她都会到附近一家超市采购。测..

全国助残日活动关爱残疾人 今天是第三十次全国助残日,此次助残日主题为“助残脱贫 决胜小康”。 中国残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今天上午共同举办了第三十次全国助残日主题活动。中国残联副主席、副理事长程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等有关负责人,多家社会机构以及残疾人代表共计60余人参加了活动。在活动现场,智联招聘、微店、新浪微博、58同城、易才集团等社会机构,就加大残疾人就业帮扶力度、开展残疾人职介服务、推进社会人力资源帮..

机器人在战疫中大显身手 【外媒关注】 日本《日经亚洲评论》报道称,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服务行业加大了对机器人的使用需求,以帮助餐馆和酒店化解人员短缺困境,降低感染风险。 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报道,从给医院、街道消毒,到运送食品、药品和物资等,中国的机器人在疫情防控期间展现出“超强执行力”。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称,中国这场抗疫战争变成了机器人的“练兵场”。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分类标准,可将机器人分为服..

中国的活力与韧性令人敬佩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阴云逐渐消散,中国各地正有序复工复产,复学复课,人们出行及消费日渐回升,生产生活秩序正全面有序恢复。中国社会展现出的蓬勃活力和强劲韧性令许多外媒由衷感叹,“中国经得起摔打!” “中国经得起摔打”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的窗口。今年全国两会会期确定后,迅速成为各大外媒热议的话题。美国石英财经网认为,“中国重大政治活动回归,是中国新冠..

抗疫信息“直通车”跨越五大洲 “海外华商谈抗疫”视频连线截屏。   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供图 10场国际连线,五大洲20多国华侨华人参会,数百名观众旁听,历时近2月——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与华侨华人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海外华商谈抗疫”活动,邀请海外侨界代表与国内华侨研究学者,通过线上视频会议“云上论道”。视频连线中,海外华侨华人讲述亲身经历的战疫故事,还原海外抗疫现场;海内外华侨研究学者分享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