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能撑大,少吃能饿小?我们的胃没那么随便

2020-01-15 14:52:13 来源:网络

人们常说,最佳的减肥方式是“管住嘴迈开腿”,但由于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加快或是缺少持之以恒的毅力等诸多原因,很多体重超标及肥胖的人士很难做到用正确的方式保持良好的身材,更多的人选择剑走偏锋——“饿瘦”,他们认为“胃越饿越小,越撑越大”。围绕这个问题,近日,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黑龙江省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消化病分会秘书长、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消化科副教授宋吉涛,他表示,“以饿制胖”有失偏颇,并不可取。

胃容量基本不变

宋吉涛介绍说,胃组织是由黏膜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和浆膜层组成,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因此胃的体积的确能够自由伸缩,但这与胃的大小并无多大关系,因为胃容量是基本不变的。他进一步解释,当人进食后,食物通过食道进入胃,胃壁有伸缩性,食物会使胃膨胀,胃的体积就慢慢变大,胃壁渐渐变薄,当胃扩充到一定的程度时,会反馈给大脑,大脑就会发出“饱腹感”的指令,提示现在摄取的食物量已经足够了,这时候人们可能会认为自己的胃已经达到了扩张极限,所以不必再吃了,不然接下来就不是“饱”,而是“撑”了。

宋吉涛强调说,胃不管是“胀大”还是“缩小”,胃体积的变化是有一定范围的。按照成人胃容量大小,男性大约1500毫升,女性大约1400毫升,胃无食物时,其内容量可在50毫升左右,胃扩张最大可达3000毫升,若是超过3500毫升,就会潜伏一定的危险。事实上,很多时候,人们的胃把“进食量已经足够”这个信息反馈给大脑,而大脑再发出“饱腹感”的信息时,这个过程会有一定的时间迟滞性。也就是说,当人们认为自己吃“饱”了,可能实际上已经“撑”着了,长此以往,有可能会导致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疾病。宋吉涛建议每餐进食七八分饱即可,不可过饱,也不可过分节食、断食。

胃“饿小了”是错觉

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是,当吃下的食物被蠕动到肠道时,由于没有了内容物的支撑,膨胀的胃会随着食物的运动开始变化,胃壁开始收缩,胃腔变窄,胃的体积随之“缩水”。有人发现,当进食量控制一段时间后,会感觉自己的食欲好像有所减轻,尽管吃的不多了,但却觉得已经很饱了,因此误以为自己的胃是“饿小”了。宋吉涛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错觉是心理、生理等各方面因素所致,这是因为饥饿感和饱腹感都是由大脑发出的信号,胃只是作为接收器。如果长期节食,一方面,大脑会认为身体本身开启了“饥饿模式”,在还没有吃到足量的食物时就发出命令来抑制饥饿感,降低食欲。

另一方面,因长期的节食,基础代谢率也会有所下降,所以每天需要的能量消耗就会减缓,相对应的,自身需要的能量就会受到抑制。因而当机体摄入一定量的食物后,大脑就会发出“饱腹感”信号,人们就会误以为长期节食取得了效果,吃上一点点东西就“饱腹”了,终于实现了“缩胃”的梦想。宋吉涛表示,事实上,人的胃容量仍一如既往,没有任何变化,吃一点就觉得饱了是整个机体的基础代谢率“滑坡”了。当然,刻意节食并非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减肥方式,不会达到减肥的目的,有些人甚至因过度追求“魔鬼身材”而产生厌食症等疾病,造成不良后果,甚至断送生命。

“大胃王”的胃也不是撑大的

话说回来,大部分人的胃容量在50—3000毫升上下,但在一些视频平台上经常能看到一些吃播博主,食量是常人的好几倍,十分夸张,那么这些“大胃王”是怎么做到的呢?宋吉涛解释,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他们胃的弹性天生比较好,每次都能吃到2400—3200毫升,才会达到胃的极限;二是长期进食大量食物,致使胃壁增厚,胃肠蠕动加快,饭量加大,而这只是食量增加,胃容量依然如故;三是长期暴饮暴食会使胃一直处于扩张状态,由此会降低胃壁的弹性,此时可能会发现进食量较之前确有增多,然而并不是人们想象的“胃被撑大了”,而是胃壁的弹性被破坏了,胃容量并没有真正“扩容”。

宋吉涛指出,长期饮食无度的结果,食量确实让人吃惊,而这并不代表“大肚能容”,不过是天生胃容量比常人大或胃壁的弹性要比一般人好,也有可能是因为胃肠蠕动速度加快,又或者是胃壁的弹性已遭受破坏。不管是哪种原因,长期“填鸭式”的饮食习惯都不可取,与健康的养生理念和生活方式背道而驰,严重时甚至会引发“三高”和胃穿孔等疾病。同时,因暴食而急剧扩张的胃还会对周围的重要器官,如心脏、肺等产生压迫,导致意外。宋吉涛还补充说,人的饮食量和饮食结构是经年累月养成的,但并非一成不变,通过一定时间规范合理的训练,是可以达到少食、减餐、缩减摄入量的目的,进而形成一套新的饮食习惯,从根本上改变“大胃王”的形象。

最后,宋吉涛告诫,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应讲究饮食清淡,少食多餐,细嚼慢咽,切忌暴饮暴食或节食断食,以及尽量避免重油重辣等食物。(记者 李丽云 通讯员 衣晓峰)

,多吃能currency 撑大,少吃能饿小?我们的胃没那么随便

相关:

智慧卫监实时监控学生饮用水 从2019年起,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卫生计生监督所在中、小学校安装智能水表。截至目前,全区30所中小学的324台饮水机均安装了智能水表。 近年来,上城区各学校都用上了直饮水。直饮水采用超滤加微渗透、超滤加活性炭的制水工艺,过滤后可以直接饮用。但滤芯有使用寿命,当过滤的水达到一定量后,滤芯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为确保滤芯及时更换,2018年,上城区卫生计生监督所在辖区的4所学校开展直饮水换芯智能监控试点,在直饮水..

重庆武隆为村医解决后顾之忧 近日,重庆市武隆区卫生健康委、财政局、人力社保局、税务局联合印发《武隆区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经费补贴方案》,对该区乡村医生按规定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予以补贴,对地形条件特殊区域的乡村医生解决意外伤害险。 《方案》指出,此次纳入补贴范围的乡村医生主要为两类:武隆区卫生健康委在册管理的乡村医生和今后根据工作需要并按规定补充的在岗乡村医生。乡村医生在参保时,..

云南成立疫苗管理领导小组 云南省政府近日发布通知,决定成立以副省长董华为组长、省政府副秘书长黄小荣为副组长、卫生健康委主任杨洋等为成员的云南省疫苗药品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省药监局局长刘本军担任。 该领导小组主要职责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疫苗药品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全省疫苗药品管理工作,研究解决疫苗药品产业布局、行业规划、生产流通、质量安全、供应储备、预防接种..

疫苗冷链配送纳入广东民生实事 1月14日,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公布了2020年广东10件民生实事,推进疫苗冷链配送和预防接种标准化建设被纳入其中。 报告提出,建设和改造90家市县级疾控中心疫苗冷链储存配送运输设施,为1300家以上预防接种门诊配置智能医用冰箱,实现1300家以上预防接种门诊数字化,提升疫苗使用管理和预防接种服务水平。(特约记者王慧)

新疆民间收藏家30多年收集“百名红军纪念封”弘扬长征故事  中新网新疆布尔津1月15日电 (陶拴科 邓亚美)“为了弘扬长征精神,让长征精神永存,我们用红色的事迹来教育后代,让他们记住长征,长征精神永远传承和伴随他们成长。”新疆布尔津县企业家李瀚威说。   今年56岁的李瀚威是布尔津县一家企业负责人,年轻时曾经参军入伍,退役后创办了一家企业,他的业余爱好就是集邮、收藏、做公益。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开始对集邮、收藏纪念封感兴趣,期间他收藏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

不法分子盯上“集五福”活动 有人被骗上千元   又到了一年一度求敬业福的时候了,支付宝集五福活动又来了。从2016年开始,支付宝集五福活动已经逐渐成为了新年俗,每到这个时候,大家都被集五福的焦虑和喜悦刷屏!警方提示,在参与集五福时也要小心骗子,因为骗子正虎视眈眈盯着你的钱包!都来看看与集五福有关的套路吧。   不法分子盯上集福   2018年1月,许先生报警称,自己为了集齐五福卡被骗去1000多元。警方了解得知,为了趁早收齐五张福卡,许先生开启了“..

西宁地陷救人男孩母亲不幸遇难 其哥哥被救时喊先救妈妈  西宁地陷救人男孩母亲不幸遇难   新京报讯(记者 马骏 张建斌 倪兆中)1月13日下午,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发生地陷,一公交车坠入坑中,事发时一名小男孩勇于救人的行为引发关注。今日(15日),新京报记者从男孩表姐处获悉,男孩今年13岁,事发时他的妈妈和哥哥掉入坑中,哥哥遇人施救时还喊要先救妈妈。新京报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男孩母亲已经不幸遇难。   据新京报此前报道,1月13日17时36分许,西宁市红十字公交站地..

四川凉山彝区:高山峡谷盛开“科技之花”  (新春见闻)四川凉山彝区:高山峡谷盛开“科技之花”   中新社凉山1月15日电 题:四川凉山彝区:高山峡谷盛开“科技之花”   作者 岳依桐   “我要把牛羊这些牲畜都拦在外面,免得它们啃坏正在发新芽的山葵。”再过一个多月,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谷堆乡种植的500亩山葵,就要迎来2020年第一个丰收季,60岁的阿作马儿每天精心看护,这里承载着他和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希望。   偏远的谷堆乡,平均海拔2050米..

神农架国家公园:大规模人工补食助野生动物越冬  中新网湖北神农架1月15日电 (文洁 黄候 郭晓莹)据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15日消息,当地大规模野外补食行动已经展开。工作人员连日来踏着齐膝深的积雪,前往野生动物出没地进行冬季野外补食。   神农架冰冻期长达6个月,在海拔2300米冰雪覆盖的大龙潭,持续性的低温冰雪天气导致食物严重短缺,让栖息在此的金丝猴等野生动物陷入觅食难的困境。 工作人员准备大规模投食 文洁 摄   在野生动物长期出没点,每探寻到..

“90后”急诊男护士亲历青海路面坍塌:救援抵达,燃起希望  中新网西宁1月15日电 题:“90后”急诊科男护士亲历青海路面坍塌:救援人员抵达,心里燃起了希望   作者 臧莉 张添福   “我刚要下车,就觉得不对劲,路边的下水井盖发出‘嘶嘶’的声音。我下意识快步向医院方向走,突然,身后‘轰’的一声,一回头,发现自己刚刚坐过的公交车,半个车身不见了,陷进了大坑。”   青海红十字医院急诊科“90后”男护士焦宝云,如是描述惊险一刻。   13日17时30分许,青海省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