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求助平台病了,该如何救

2019-12-19 11:35:11 来源:网络

早在2018年10月,爱心筹、轻松筹和水滴筹曾联合发布《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自律公约》。如今,相关平台却“旧病复发”。多名专家称,当前网络求助信息平台反复“发病”,主要原因在于法律规范缺位和运营机制紊乱。

求助人隐瞒名下财产和其他社会救助并违反约定用途将筹集款项挪作他用、推广人员在各大医院进行“扫楼式”劝募、用PS病历+煽情文字模板即可成功募款……近日,网络求助信息平台暴露出的问题引发关注。

早在2018年10月,爱心筹、轻松筹和水滴筹曾联合发布《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自律公约》。如今,相关平台却“旧病复发”,病灶何在?既要救助高效,又要运营安全,治理方式需要哪些创新?

自律公约没能治好“行业病”

据悉,自律公约对相关领域一些重要责任作出规定,如平台应要求发起人尽最大努力及时、完整、真实、准确地公开求助人的相关重要信息;平台应健全审核机制;平台应确保求助人和赠与人之间的信息对称,最大程度排除不实信息;平台应加强业务合规性培训与考核,确保每一位员工以及志愿者、合作伙伴全面知晓并严格遵守“底线规则”等。

然而经调查发现,一年多来,相关方面漏洞仍多。

——材料审核机制有明显问题。今年7月有人利用网上购买的虚假病历,在多个平台骗取捐款近万元;前不久,又有多人利用假病历图片和煽情文字模板在水滴筹成功发起筹款并成功支取。

——仍存在求助人重要信息公布不完整、不真实情况。今年5月,有求助人在平台求助100万元治病,后被发现平台未准确公布其重要财产信息;还有一些平台推广人员,怂恿并协助患者随意填写筹款金额,对一些患者具备医保报销条件或曾获得拆迁补偿等重要信息知情不报。

——“底线意识”不强,经济利益凌驾公益责任。有平台在全国多地医院大范围使用“扫楼式”经营手段,将发起筹款的患者数量与平台业务推广人员的收入提成直接挂钩。甚至还有平台为满足经营需要,引导员工盗用志愿者名义帮患者筹款。

——自律公约中对捐款“资金池”相关内容未作出明确规定,对平台在“资金池”信息公开、孳息分配等方面的责任缺少明确规范,存在风险隐患。

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表示,当前仅靠企业自律公约已无力规范行业健康发展。

规范缺位、逐利冲动是主要“病因”

多名专家称,当前网络求助信息平台反复“发病”,主要原因在于法律规范缺位和运营机制紊乱。

“当前法律对于个人求助信息平台的规制严重不足”,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认为,一方面由于缺少专门法律规范,当前对于网络个人求助行为中的各主体只能适用民法、刑法、合同法等一般法律进行调整,缺少针对性。

如推广人员为了工作业绩而忽视信息真实、本无需上网筹资的病患在推广人员劝说下上线募款、部分筹款者未按照原先筹款方案使用资金等问题都缺乏法律规制。

另一方面,一些规范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如《公开募捐平台服务管理办法》第10条规定,求助平台信息的真实性由发布者自己负责,个人求助信息平台仅负有风险防范提示义务。水滴筹等多家平台机构均以此条为依据,在用户协议中制定有利于平台的信息真实性免责条款。

“这点责任对平台而言是远远不够的。”金锦萍说,“在网络求助平台上施助者往往以小额赠与为主,如果遭遇不实求助,他们既无动力也无精力提起诉讼维权。而提供筹集款项服务的网络平台不仅掌握着求助人的基本信息,而且也担负着向赠与人报告的义务,应当承担起更明确、更积极的法律责任。”

另外,不少平台背后的资本本性引发的逐利冲动因素也不可忽视。一位业内人士透露,部分网络求助平台运营者本质仍是追求利润和高估值的营利性公司。其商业模式是,雇佣大量线下推广人员帮患者发起求助,借此将患者的各种社会关系转化为平台用户,然后平台通过做灰色地带的“互助”或者销售保险产品进行变现。此类商业模式需要不断发展用户上线求助筹款,且求助者本身越有社会资源,就越能更有效地带来高价值用户和客户。

另外还有专家认为,当前由于缺乏明确的主管机构,网络求助信息平台缺乏明确可行的退出机制,这影响到相关平台整改的力度与效率。

创新治理方式,建立长效机制

王振耀等专家和业内人士对网络求助信息平台的积极意义持认同态度,各方一致认为要在保证平台救助效率高、覆盖广优势的同时保障相关活动的真实性、合理性,有赖于建立一套创新、长效治理机制。

——补齐法治短板。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阚珂表示,网络个人求助平台应在法治规范之下运行,通过行业组织管理、法律法规等不同层次的约束力来确立和完善平台应当承担的责任。金锦萍建议,应通过立法形式要求平台承担起作为所募集款项的受托人,代表赠与人向违反约定或者刻意欺诈的当事人提起诉讼,以此树立平台的积极责任。

——调整运营模式。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募资总监高俊旭建议,网络求助信息平台需找到商业和公益的平衡点,“可适当引入第三方公益组织、慈善机构,介入到对求助人信息和后期资金使用情况审核中来,也能在平台经营行为越界时起到调节作用。”

金锦萍认为,网络求助信息平台运营带有特殊性,赠与人在信息真伪判断、服务质量判断、平台尽责程度判断等方面均居劣势,因此应由非营利组织或采用非营利模式进行经营。

监管适度介入。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林少伟认为,针对相关业务特殊性,可构建一个由民政、工商、网信、银保监会等部门主导的联合监管机制。

王振耀建议,通过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并用,为网络求助、互助活动形成一套社会性对话机制和评价机制,在发扬中国互助精神优良传统基础上,建立起中国特色互助体系。

,网络求助平台病了安然事件 ,该如何救

相关:

血管老不老,身体有表现 我们的血管就像水管一样,随着年龄增长也会老化,沉积物越来越多,逐渐变得狭窄、不通畅、“锈迹斑斑”,甚至变脆。这时,身体就会发出抗议。 三个迹象预示血管在变老。迹象一:活动能力下降,血管在变脆、变硬。动脉硬化会使血管腔变得狭窄,造成内脏或肢体缺血,从而降低身体的活动能力。比如以前走3公里才会觉得累,现在走1公里就累得不行了。如果是“三高”导致的血管老化、变硬,动脉粥样硬化也会反过来加重“三高”病..

心衰患者,不能老躺着 心衰患者往往谨小慎微,不敢运动。早期心衰时,休息是减少心脏负荷的主要方法,但不强调绝对卧床,重度心衰患者可在床边小坐,以防绝对卧床产生的并发症。对于多数心衰患者来说,只要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可改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还能降低死亡危险。 运动前测脉搏。心衰患者运动前,应先用药物控制心衰。有条件的可到医院进行心肺功能检测,以判断机体对运动的反应,决定安全有效的运动水平,并参照医生开具的运动处方进行..

降压药首选利尿剂更安全 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品种繁多,目前临床中新诊断患者的起始治疗涵盖五大类药物,但孰优孰劣,除特殊人群外并无明确的优先推荐。不过,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团队提示,实际临床上某些不常用的药物反而对于心血管事件的预防效果更好,副作用也更小。 包括《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在内的大多现行指南建议,五大类常用降压药均可作为初始治疗用药,包括钙通道阻滞剂(CCB,地平类为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

车内异味都是从哪儿来的?主要源头有三个 新车到手,刚进驾驶室,常感觉车内有些奇怪的味道,这些味道有时会让人想起家庭装修污染,让人闻味色变。其实,有异味并不意味着一定对人体有害,不能抛开浓度谈毒性。 找来源 车内异味“三源头” 车内异味的来源其实很多,但是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种:内饰异味、人为异味和空调异味。 刚买的新车,打开车门就会闻到一股比较强烈的塑料和胶皮味道,这主要是由内饰散发出来的,包括仪表盘、车门、座椅等一系列塑料件和皮..

请不要对儿童使用语言暴力 “你真笨”“你就不能像别人家孩子那样……”这些看似平常的责备,其实是语言暴力的一种。 “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讽或威胁等侮辱歧视或侵犯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属精神伤害的范畴。”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分会会长尚晓援表示,在很多情况下,语言暴力源自不平等的相互关系,儿童在面对成年人时,处于弱势地位,通常缺乏自卫的力量,易受到语言暴力..

治早泄,和谐是关键   有些人多次挂专家门诊、反复化验检查,虽各项指标正常,仍不满意,坚信自己有病。河南省中医院男科主任医师王祖龙表示,在男科门诊,每天都会遇到很多“自带诊断书”的患者,自述早泄很多年,久治不愈。其实,临床上不少患者给自己下的诊断并不正确。   无端一顶“早泄”帽子会增加患者的自卑感,降低自信心,无助于夫妻和谐。一些人的早泄是跟人聊天聊出来的。“你才15分钟,我都可以半小时!”说者吹嘘,听者有意,..

早泄反复,治疗之外更关键 “门诊常有因早泄而就诊的患者,很是痛苦,其实早泄并不算什么大病。”西京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刘贺亮表示。 河南省中医院男科主任医师王祖龙认为,性生活不单纯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也不是光靠医生和药物就能解决,性生活时间和满意程度,受性兴奋性、前戏、环境、气氛、身体状况、性生活频度、性生活默契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王祖龙表示,性生活时间并无硬性规定,两人觉得好就行,如偶尔一次不和谐也不算什么。如持续时..

持续减重,有助中老年女性降低乳癌风险   美国癌症学会牵头的一项研究显示,50岁及以上女性如果长年坚持减轻体重,就会降低患乳腺癌风险。这一关联在超重女性身上表现得更明显,且减重越多,风险降幅越大。   研究人员分析先前10项关于饮食和癌症风险的前瞻研究数据,涉及居住在美国、澳大利亚和亚洲共计将近18.1万名50岁及以上女性。她们在研究开始时均未患癌症,接受随访时间中位数为8.3年,参与研究期间将近7000人患乳腺癌。研究人员分别在研究之初、研究开..

常吃辣椒,或有益心脏健康   意大利研究人员发现,经常吃辣椒或有益心脏健康,降低死于心脏病或中风的风险。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意大利地中海神经疾病研究所人员随访意大利莫利赛区22811名居民,对每个居民的随访时间平均为8年,了解他们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状况。当地饮食偏辣。研究人员发现,每周吃辣椒在4次以上,死于冠心病的风险降低44%,死于中风的风险降低超过60%。   研究人员还发现,无论研究对象饮食习惯如何,经常食用辣椒似乎都有益..

血栓性疾病,冬季高发应早预防早诊治   记者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长沙市中心医院获悉,入冬以来,医院收治的患上血栓性疾病的患者激增。长沙市中心医院呼吸病诊疗中心医生陈剑波介绍,过去,血管栓塞性疾病被人们认为是老年病,如今越来越多发生在年轻人身上,血管里长斑块的年轻人不在少数。现在,很多年轻人长期不运动,习惯久坐、熬夜,喜欢吃高油高脂的食物,导致血液变得浓稠,血液循环减缓,下肢血液循环受限,长此以往容易形成血栓。   陈剑波说,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