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层推进银行业改革 先改理财和同业业务

2014-01-17 02:43:37 来源:网络

  2013年的流动性紧张引发众多讨论,而理财业务和同业业务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被重点规范,它们在2014也将继续成为改革重点。

  据了解,银监会在近日举行的2014年监管工作会议上提到,当前改革任务中最为紧迫的是两项,即理财业务和同业业务治理体系改革。理财业务可能在银行内部设立事业部,同时对银行进行分类管理,同业业务进行专营部门制改革,控制同业规模和比重。一季度拿出改革方案,6月末初见成效。

  此外,昨日(1月16日)还有消息称,目前银监会已经成立银行业改革领导小组,尚福林任组长,负责银行业相关改革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联系银监会,相关人士表示还要等确认。

  某银行一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的确需要重点改革规范,目前银行资产负债表膨胀厉害,也需要净化和调整。不过,他认为治本的办法是改革资金需求方,而不是供给方。

  当前理财和同业业务不规范

  在上述会议上,银监会认为,当前理财和同业业务发展不够规范,具体表现为业务前后台不分,机构总行分行不分,产品设计和资金运作按照信贷管理的权限划分,总行分行多头开发产品,层层代理外部产品,随意接受飞单业务;分支机构自立门户直接进入货币市场拆借资金,多头办理同业业务等等。而理财业务和同业业务不规范发展,直接推动了资金空转,抬高了融资成本,加大了资金错配和流动性风险,增加了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监管层分析认为,理财问题的实质是,有的银行把理财业务与存贷款业务混在一起,既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银行业务,又隐匿了银行风险,还增加了监管难度。

  某银行业金融分析师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银行把理财业务与存贷款业务混在一起的情况很普遍,有些理财产品的设计,就是为了月末到期冲存款,因为需要满足银监会指标考核要求,只有指标达到才能给信贷额度。而如果大规模的理财业务因此出现,央行在控制流动性的时点,就可能发生危机。

  上述银行部门负责人也表示,目前同业业务确实有很多把短期拆借变成项目贷款。

  分离和回归

  银监会在近日监管工作会议上提出,“推进子公司制、事业部制、专营部门制、分支机构制改革,完善业务治理体系。”

  而理财业务和同业业务的改革也是遵循了这一思路。

  银监会希望理财业务按照国际通行原则,建立风险防范隔离墙,实现理财业务机构和运营与存贷款业务机构和运营彻底分离,把理财业务从与存贷款业务的交织关系中剥离出来,单独加以管理和监管。“作为过渡,当前可在银行内部设立事业部,统一设计产品、核算成本、控制风险,其他部门和分支行只负责产品销售不能开发产品。”

  上述银行业金融分析师表示,原来有些银行的分支行可以设立自己的理财产品,对整个风险不可控。现在把这些权力上收到总行,监管起来比较直接,不会失控。

  在国外成熟金融市场,理财业务最终成为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上述银行业金融分析师认为,中国有可能也会走这个方向。

  另外,银监会表示对不同银行也要进行分类管理,不是所有银行都能做理财,有些银行能做理财,有些银行不能做理财,风险控制能力弱的银行原则上不能做理财业务。

  同业业务方面,银监会认为,改革的关键是要回归其作为银行临时性、短期性资金头寸调度手段的本性,控制同业业务规模和比重。

  银监会认为,当前可进行专营部门制改革,分支机构不能做资产转让、卖出回购、买入返售等同业额业务,分支机构不得在银行间市场单独立户,已经开立的账户要先期销户。

  上述银行负责人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改革可以让这些业务做得更审慎一些,但核心问题解决不了。更关键的是看需求,贷款需求不改革,光改革贷款供给方,作用不大。现在的一些理财资金和同业资金都流向缺钱的项目,这些项目没有现金流,但银行又不得不支持,不支持项目就毁掉了。应该要调整产业结构。需求控制下来,银行资产自然下来了。

  他表示,由总行设计理财产品,他们行已基本做到了。但他认为,由于理财不占贷款规模,跟资本约束关系不大,对于银行来说有很大诱惑。同业资产也一样,目前在资本充足率计算时,风险加权资产比例较低,对银行有较强吸引力。

(责任编辑:DF127)

,监管真探 层推进银行业改革 先改理财和同业业务

相关:

逆回购连续三周缺席 资金面压力逐渐显露  周四,央行继续暂停公开市场的逆回购操作,这是自去年年末以来逆回购7度缺席。至此,央行已经在公开市场上连续三周保持“双暂停”模式,既不向市场投放资金,也不回收流动性。  当日,货币市场利率整体上行。7日回购利率涨90个基点至5.2%,14日回购利率涨60个基点至5%,21日回购跌83个基点至4.6%,1月回购涨30个基点至7.2%。7天拆借涨38个基点至4.58%,14天拆借涨2个基点至4.67%,21天拆借涨19个基点至5.17%。  交易员称..

基金“打新”几家欢乐几家愁  IP O开闸后,众信旅游 、楚天科技等新股陆续发行,各大基金公司旗下的公募基金也踊跃“打新”,更有基金公司推出了专门的打新产品。统计数据显示,36家基金公司参与了目前上市的13只新股申购,累计申购54180 .9万股,冻结资金97 .08亿元。  不过热情之余,各家的打新战果也开始出现分化。而对于普通基金投资者而言,业内人士也提醒,在选择基金产品分享IP O盛宴时,投资者仍应谨慎,不要为参与打新而投资与自己风险偏..

货币基金收益居高不下大规模扩容引发业界担忧  跨过年关,与往年情况有所不同,当前货币基金收益率不降反升,开年首周更有近三成货基收益超过了6%。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持续承压,货基收益率还将维持高位。不过,规模“虚胖”,以及约定收益等欠规范现象,料为货币基金的火爆蒙上一层隐忧。  货基收益不降反升  来自海通证券的最新数据显示,新年首周,货币基金收益较好,净值涨0.11%,对应年化收益为5.7%,而在此前一周,即2013年岁末,货基整..

13家承销商遭IPO定价抽查 新股集体降价自保  在A股的历史上,似乎还从来没有哪一次新股发行重启像这一样经历如此之大的波折:老股大比例套现、暂缓发行和来自监管部门对定价环节的抽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对于投行业务的回暖,对于券商来说更重要的事情可能是在发行定价中“守规矩”,平稳地完成已经拿到上市批文项目的发行。  13家主承销商遭抽查  1月15日深夜,中国证监会宣布已经开始对新股发行定价过程进行抽查,并公布了抽查名单,名单显示,有44家机构询价..

一周公司要闻回放  永太科技股权激励门槛过低被指为高管发“红包”  1月14日,永太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14年1月13日获悉,证监会已对公司报送的股权激励草案确认无异议并进行了备案。但近日有投资人士指出,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门槛太低。  2013年12月17日,浙江永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预案显示,公司拟非公开发行不超过5500万股A股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61160万元,拟投资于“永太药业制剂国际化发展能..

市场期待创业板和主题投资  创业板能否延续2013年行情,另外,在整体推进改革的背景下,哪些投资机会值得期待?  掘金创业板  2013年,在主板市场表现较差、创业板涨幅达82.73%。市场行情是否依旧?农银汇理基金研究部副总经理付娟日前告诉记者,2014年创业板仍不乏结构性机会。  “如果说2013年是我进攻的一年,那么2014年将是我进攻加平衡的一年,这将是我2014年最大的一个变化。”付娟判断,今年创业板的机会弱于2013年,这种转变是由大环境的..

不能让“三高”成“脱缰野马”  点击查看>>>最新鲜的新股资讯 点击进入>>>最全最及时的新股申购数据  新股发行定价近日出现了明显变化,发行市盈率普遍低于行业平均值,老股转让的规模随之下降。不过,部分公司网下配售由价高者得变为价低者得,在市场上引起不小的争议。  汇金股份、扬杰科技、众信旅游等公司对询价申购总量的剔除率达90%以上。众信旅游发布的发行上市公告称,确定发行价格为23.15元,同时,发行人和保荐人根据网下投资者的报价情况..

券商看多2014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度各大券商对当年大盘点位的预测少有地准确,这在过去的历史中极为罕见。  中金公司  中金公司表示对中国股市的投资机会转为乐观,2014年有望成为中国迈向新一轮改革的起点,预计A 股市场有望实现约20%的年度收益。中金公司发布的两篇研究报告均唱多A股市场,分别名为“别在犹豫中错过历史机遇”和“对当前市场三个悲观观点的反驳”,重申对2014年的行情充满信心。中金公司建议投资者重点配置券商..

红杉资本涉足二级市场 弘尚资产寻宝创业板公司  一直以来,红杉资本沈南鹏以在PE市场的卓越战绩为众人熟知,投资了诺亚财富、京东360、大众点评等诸多明星项目,不少项目成功上市并获得丰厚回报。这样一家PE巨头加明星PE大佬,近日在一则招聘启事中透露出正式涉足二级市场投资的“大动作”,而一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机构调研信息记录也佐证了这家刚刚成立不久的资产机构已经开始悄然开始了她的二级市场寻宝之旅。“沈南鹏主导的红杉资本目前确认设立专门的二级市场机构,公..

上交所再次提醒投资者理性对待新股  点击查看>>>最新鲜的新股资讯 点击进入>>>最全最及时的新股申购数据  “纽威股份”明天(1月17日)在上交所上市交易。作为新股发行暂停一年半之后上市的首只股票,受到市场广泛关注。市场人士指出,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仍处于“新兴加转轨”阶段,“炒新”问题比较突出,中小投资者由于投资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往往成为“炒新”的受害者。  从2009年7月上市的“四川成渝”至2012年10月上市的“洛阳钼业”,近三年半时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