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质检赛道,塞得下云厂商们吗?

2023-01-19 23:15:51 来源:网络

作者丨樟稻 编辑丨伊页

宁德时代,一个国内外新能源车企都绕不过的名字。近期公布了2022年度业绩预告,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破百亿,更让其饱受市场热议。

财务数据上的成绩,离不开宁德时代多年来的锂电池布局。公开信息显示,公司目前已拥有13座锂电池生产基地。但随着生产规模持续扩张,一些问题也逐渐被暴露出来。

宁德时代首席制造官、工程制造体系总裁倪军,曾披露了锂电制造面临的挑战:包括生产过程复杂、材料尺度跨度巨大、安全性要求以及质量一致性要求高、性能不断提升、成本压力大等等。

拿最核心的生产过程来说。一般而言,锂电池的生产工艺分为前段工序(极片制造)、中段工序(电芯合成)、后段工序(化成封装)。

在前段工序及中段卷绕中,由于支持高速在线生产,每道工序生产完后,人眼无法检测,因此必须使用自动化设备智能质检;而在中段、后段工序及包装段工序,行业早期采用人工肉眼检测,如今则面临人员招聘和培训流程长、人工检测不稳定性等问题。

为了满足锂离子电池对于安全性能的高要求,宁德时代将工业AI质检技术,引入到动力电池若干工序中的安全判断环节,通过运用AI分析综合判定产品的质检结果,提高生产效率。

这不是孤例。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传统人工检测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企业数字化的发展诉求,更加精确稳定的工业AI质检解决方案,正在加速融入制造业产品的生产流程中。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于发布的《中国AI赋能的工业质检解决方案市场分析,2022》报告显示:工业AI质检已经从前几年的试点应用,走向规模化复制推广。其中通信和电子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消费品和原材料4个行业,是目前工业AI质检的主要应用行业,合计占据了91.5%的市场空间。

而随着该场景吸引了各类厂商进入,本就不大的市场也变得拥挤起来。

01

产业的双向奔赴

工业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典型代表。我国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但同时,国内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仍然任重道远。特别是考虑到生产过程中,零部件产品种类众多、数量庞大、更新迭代快,对外观检测准确性、灵活性、成本管控等有较高要求,工业质检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

传统的工业质检,主要是以人工质检为主。即主要依靠人力,需要质检员具备敏锐的视力以及丰富的经验,才能检测出缺陷的类型。

这种模式存在十分明显的弊端。目前制造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留人难的问题。而质检是一项辛苦又需要技术基础的工作,质检员工缺口很大。此外,检测速度也存在局限性,并且存在肉眼损伤、疲劳等影响而出现人为判断误差的隐患。

“人工质检是用人最多的地方,且面临明显问题。一方面,工作时间长且枯燥,人工拿着产品360度旋转找缺陷,每件检查时间长达1分钟,工作人员容易疲劳。另一方面,订单变动时无法准确适配人员,人力成本不断拉高,质检高峰期用人数量超过1500人。”上海富驰高科自动化总监邓声志曾公开表示。

在此基础上,基于传统机器视觉算法的质检方式被广泛应用。通过机器视觉,通常能处理容易提取、容易量化的特征,如颜色、面积、圆度、矩形度,角度、长度等。其原理为基于目标特征在图像中存在与否、多个目标特征之间的距离的数值进行逻辑判断来完成视觉任务。

这种方法虽替代了人力,能够满足有比较明确特征的检测或测量需求,在处理一致且制造精良的部件时能够可靠运行。但随着缺陷库的增大,算法也会变得越来越有挑战性。

不仅如此,在生产换线、工艺升级过程中,无法迭代学习;新缺陷、新特征需要新设计,经常需要人工去调整各项参数,算法开发调试效率低、周期长,有着明显的瓶颈。

在此背景下,基于AI算法的视觉缺陷检测,既实现了对随机缺陷的识别和检测,又拓展了传统机器视觉的应用范围,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

当前,市场在AI赋能的工业质检软件和解决方案产品形态主要提供的是软件/平台、检测装备、面向具体业务场景的定制检测系统等。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也是AI质检服务商和行业厂商的双向选择。

从行业厂商这一侧来看,IDC 中国人工智能高级分析师程荫认为,在AI赋能的工业质检场景落地过程中,因为工厂的业务、技术负责人可以根据缺陷识别的准确率、误检率,降低企业内部人力成本的数量、训练并识别缺陷的时效性来衡量这一场景的业务结果,所以AI工业质检场景因ROI清晰已在工业企业大量尝试,成为工业智能领域较为成熟的应用。

而对AI质检服务商,一个能落地和规模化的场景的重要性无需赘述。

国金证券研报曾指出,AI企业在资本市场遇冷,主要与市场前期预期过高及行业发展遭遇瓶颈有关。深度算法迟迟未见突破,实战落地场景分散,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人力成本高,道德伦理方面亦有挑战等原因,使得AI算法公司的商业模式和变现能力受到挑战。

因缘际会之下,双方在推动AI质检场景落地上愈发达成共识。

02

云厂商独占鳌头

目前,已经有各类厂商凭借自身基础优势进入AI质检市场。尤其是软件和解决方案领域,云厂商、AI创企、传统机器视觉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等,都纷纷在AI视觉质检领域积极布局。

IDC的报告显示:AI质检市场份额上,2021年前五大主要厂商的市场份额达到了44.3%,主要集中在百度智能云、创新奇智、腾讯云、华为、阿丘科技等厂商,其中百度智能云更是连续三年排名第一,持续领跑中国AI工业质检市场。

可以看到,云厂商是AI工业质检软件和解决方案市场当中的主力。某种程度上,云厂商已经在工业质检平台、算法研发以及数据积累上具备一定的优势,积累了AI工业视觉落地的know-how。

而之所以能独占鳌头,与它们的入局节点和战略部署有关。

拿百度来说。早在2017年百度云智峰会现场,北京首钢自动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10000张钢材照片,通过百度智能云发布的ABC一体机检测钢材瑕疵,整体缺陷识别分类准确率达到99%以上,与人工专业检测结果十分接近,这是百度在AI质检领域的最早尝试。

眼下,百度的工业AI质检解决方案深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和以化纤、钢铁为代表的原材料等15个规模化行业,已覆盖一百多个场景,服务了首钢、宝武、恒逸、一汽等企业。

和百度一样对AI质检格外上心的云厂商,同样包括腾讯云。现阶段,在工业AI质检场景上,腾讯云已经与宁德时代、上海富驰高科等标杆客户达成合作,并可以实现规模化复制。

2022年末,工信部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围绕智能研发、边缘计算、智能生产、智能运营、数智供应链、数字新基建等重点方向,面向社会征集价值效益明显、可示范推广的优秀案例与示范项目。作为腾讯云的智能产品之一,其工业 AI 质检案例成功脱颖而出,成为唯一入选项目名单的互联网科技企业案例。

对于百度和腾讯而言,AI质检解决方案的关键之处,在于对集团云业务的赋能。

近几年,云计算行业的增长动力正在从互联网客户向传统企业切换。经过数年的高速发展,国内互联网用户渗透率已经超过70%,这意味着在没有技术创新的刺激下,用户流量将逐步趋于平稳。与之相反,传统企业客户逐步成为上云主力。从北美市场的经验看到,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推进,传统企业亦存在较为广阔的上云空间。

因此,可以看到互联网云厂商们纷纷在政务、工业、能源等领域持续拓展。据《经济观察网》报道,在非互联网行业腾讯云业务目前着重寻找能源行业、制造行业的机会,能源行业相对标准化一些,而制造行业比较复杂,但胜在业务场景多,在个别生产环节有望实现标准化且找到较大应用场景,例如AI质检。

这也更符合腾讯副总裁汤道生所强调的数字化的度量、优化,即腾讯产业互联网激活产业的核心概念——数字化才可以度量,有了可度量的数据才能进行优化。

当然,即便有着know-how,云厂商在推广产品上也需要花费不小的力气。根据腾讯云离职员工透露,“腾讯对制造与能源行业重点推广的是人工质检等产品,产品推广难度较大,售卖工厂执行软件较不现实,工业企业对云的需求较小,目前腾讯并未找到较好的突破点。”

03

写在最后

根据IDC数据显示,中长期来看,随着AI质检市场逐步分化和应用成熟度的提高,潜在的竞争将导致厂商格局发生变化,一些厂商会扩大优势,新的厂商也将逐步加入。

例如急于在安防之外找到新应用场景的商汤科技。2022年11月25日,第二届商汤科技数字能源智能制造生态合作伙伴大会上,商汤科技发布了一系列“AI智能质检”软硬件整体解决方案。

可想而知,在大量厂商涌入的情况下,工业AI质检总体竞争愈加激烈。据悉,在电子制造及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领域,AI质检厂商们已经展开激烈的价格战。

另一方面,工业AI质检在行业应用渗透率还处在较低水平,长期看仍有显著发展空间。IDC预计,2025年中国工业AI质检整体市场将达到9.5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2亿元),2021-2025年CAGR为28.5%。

与此同时,如果考虑到现阶段中国工厂生产线上有超过200万产线质量及效率相关人员,年人力成本消耗1400亿元;也就是说,工业AI质检市场有着高达千亿元的市场空间,能否更好应对碎片化场景的挑战,成为厂商们不能忽视的新机遇。

,AI质检赛道,塞得下云厂商们怎么在手机上面赚钱 吗?

相关:

开局不利 美国2023年火箭发射已出现惨烈失败!8000多万报废2023刚开局,美国就遭遇了空间发射失败。1月10日,总部设在南加州的ABL Space Systems进行了首次轨道发射任务,但不幸的是,两级火箭RS1在从阿拉斯加起飞后不久,便宣告坠毁。通过与FAA(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合作,事故原因锁定,即RS1火箭的航电系统起火所致。据悉,RS1火箭的第一级升空10.87秒后就完全失去了动力,火箭随后继续上升了2.63秒,达到232米的最高高度后便落回地球,撞击坠毁在发射台以东18米的地方。事故碎片散..

科学家“孵化”星尘颗粒参考消息网1月19日报道 据美国《大众科学》杂志网站1月13日报道,物理学家发明出在地球上制造钛星尘的方法。报道说,很久以前——在人类、地球、甚至太阳出现之前——星尘就存在。后来,太阳系的年轻天体吞噬了很多星尘,这些天体也膨胀成为我们今天所知的太阳、行星和卫星。但一些星尘幸存下来,以最原始的形态锁定在远古陨石一类的地方。科学家把这称作太阳前星尘,因为它在太阳之前形成。一些星尘颗粒含有微小的碳块,比如钻..

辉瑞CEO:正在研发效果能持续一年的新冠疫苗辉瑞CEO称正在开发效果能维持一年的新冠疫苗。当地时间1月18日,《华尔街日报》报道称,辉瑞公司(NYSE:PFE)CEO艾伯乐(Albert Bourla)在世界经济论坛期间表示,新冠病毒可能会一直存在,辉瑞正努力开发效果能够持续一年的新冠疫苗。艾伯乐认为,新冠疫情已持续三年,但某种程度上,世界并未对下一次全球健康危机做好准备。他表示,对于如何应对疫情,各国政府尚未做出改变,且某些情况下还采取可能妨碍药物开发和创新的监管..

再添新航点 全球首架C919国产客机1月19日验飞济南IT之家 1 月 19 日消息,从山东省机场管理集团获悉,今日 8 时 32 分,中国东方航空全球首架 C919 国产大飞机执行 MU7815 次航班平稳落地济南国际机场,首次亮相济南,C919 飞机 100 小时验证飞行再添新航点。▲ 图源:山东省机场管理集团东航 C919 飞机于 2022 年 12 月 26 日开始进行 100 小时验证飞行。C919 飞机在飞抵济南之前,已在上海、北京、成都、西安、海口、青岛、武汉等 7 座城市、8 ..

多国人士与日本多团体批日核污染水排海方案 外交部回应1月19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针对日本政府上周宣布将于今年春夏之际向海洋排放福岛核污染水,近日日本国内多个团体和多国人士纷纷公开发声,批评日本政府违背承诺,对排海决定表示强烈反对。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我们注意到相关的报道。”汪文斌指出,海洋环境关乎国际社会整体利益,核污染水排海绝非日本一家之事。日本政府不顾国内外普遍关切和强烈质疑,强推核污染水排海方案,这种自私自利的..

2600吨推力 中国新一代载人火箭已立项 2030年前送人上月球21世纪重返月球成为大国竞争的焦点,美国预计在2025年实现载人登月,我国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专家们的表述都是2030年前可以送航天员到月球,这要取决于国家立项的时间,好消息是新一代载人火箭是确定立项了。日前《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2年)》正式发布,里面提到了载人登月的信息,指出新一代载人火箭、重型运载火箭研制有序推进,支撑载人登月、深空探测等任务需要。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是中国在研规模最大的运载火箭,..

中疾控:中国尚未监测到德尔塔克戎原标题:中疾控:我国尚未监测到德尔塔克戎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表示:近期,泰国检出德尔塔克戎毒株,国际分类命名为XAY.2。该病毒目前在全球9个国家和地区监测到,目前还没有关于该病毒传播力、致病力和免疫逃逸力等方面足够的数据。目前我国尚未监测到XAY.2变异株。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2023年计划安排6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IT之家 1 月 19 日消息,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官方消息,航天科技集团昨日(1 月 18 日)发布了《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2 年)》(简称《蓝皮书》)。航天科技集团表示,2023 年计划安排 60 余次宇航发射任务,发射 200 余个航天器,开展一系列重大任务:载人空间站工程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模式,将完成 1 次货运飞船、2 次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和 2 次返回任务;全面推进探月工程四期和..

核显性能猛增 英伟达或已放弃MX系列轻薄本独显IT之家 1 月 19 日消息,英伟达在 2021 年底发布了 MX570 和 MX550 两款笔记本 GPU,主要用于轻薄本,提供比核显更高的图形性能。现在,新一代轻薄本已经在 CES 2023 上发布,但英伟达没有发布新一代 MX 系列笔记本 GPU,这可能意味着英伟达已经放弃了这条产品线。熟悉笔记本硬件的朋友都知道,AMD 在笔记本处理器核显上持续发力,R7 6800H 的 Radeon 680M 核显已经超过了英伟达的 MX 450 独显,最新..

科学家发现完美2D超薄材料 造出全新晶体管 改写摩尔定律根据摩尔定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芯片上晶体管的数量每年都翻一番。但据预测,这一趋势很快就会停滞不前,因为用硅制成的器件一旦低于一定的尺寸,就会失去其导电性能。据了解,在纳米尺度上,二维材料可比硅更有效地传导电子。因此,寻找下一代晶体管材料的重点是将二维材料作为硅的潜在替代品。但在此之前,科学家们必须首先找到一种方法,在保持其完美结晶形态的同时,在工业标准硅片上设计这种材料。近期,麻省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