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谁在压榨骑手?

2020-09-10 06:09:33 来源:网络

《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火了。从昨天到今天,我朋友圈里有十八个人在转,还有一水儿的公众号在讨论这件事。

这个长篇采访有2.2万字,我断断续续看完,一中午的时间悄悄地过去了。合上手机那一瞬间,我有点想哭,因为想到了我小时候早出晚归的爸妈,想到了每个深夜在办公室数星星的自己。

这篇文章写得好吗?好。

作者团队耗时近半年,采访了几十位全国各地的外卖骑手……如果没有这么扎实的付出,大多数人是不知道原来外卖骑手这么辛苦的。

这篇文章有问题吗?也有。

从标题开始,这篇文章就把矛头指向“系统”“算法”。文章引语里说:

我们试图通过对一个系统的详细解读,让更多人一起思考一个问题:数字经济的时代,算法究竟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算法/系统/机器人/人工智能让人类异化,扭曲了“人”的尊严……这种话题,在社科学术界一直很时髦。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和机器人较劲,给人类找回尊严。

就像这篇文章的最后,作者也抛出了解决办法,那就是让程序员去学人类学

西弗曾提出过「算法文化」的概念。在他看来,「算法不仅由理性的程序形成,还由制度、人类、交叉环境和在普通文化生活中获得的粗糙-现成的理解形成」。他认为,算法是由「人类的集体实践组成的」,并建议,研究者应该人类学地探索算法。

作为学者,孙萍完全认同西弗的观点,但现实中的算法,依然更多地建立在数字逻辑的基础上。

加强程序员的培训和价值导向很重要。但目前国内的情况是,程序员大部分都是理工的直线性思维,很少有社会科学的这种思维,所以,他们对于公平和价值的这些问题,理念上都比较欠缺。」

这些建议,就有点异想天开了。

理工科思维就是直来直去,不懂变通么?不懂变通的理工男,是怎么开发出“千人千面”的算法呢?人最多同时考虑两三件事,而算法可以在一万个条件下替一万个人找出最优解,不是比人类更懂变通吗?

外卖平台现在的算法缺陷,不是文科生眼中的偏科问题,而是数学里的统筹规划问题——怎么把事故、天气、交通堵塞、离职率等等之前没有统筹好的要素,更好地归纳进算法里。

图:线性规划问题,由苏联数学家在研究计划经济时提出

比如,大家都在关心的配送时长问题。外卖平台要求的配送时间,一年比一年短,有的地方从一个小时缩短到了38分钟。

2016年到2019年间,他曾三次收到美团平台「加速」的通知:2016年,3公里送餐距离的最长时限是1小时,2017年,变成了45分钟,2018年,又缩短了7分钟,定格在38分钟——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全行业外卖订单单均配送时长比3年前减少了10分钟。

最可怕的是,系统要求就是勒在喉咙上的牛皮绳,你越是收紧吸气,绳子就勒得越紧。一旦平台判断你能够达到现在要求,就会得寸进尺地缩短时间。

因为配送时间短,外卖骑手都顾不上交规,甚至被撞了第一时间都是货有没有事、配送有没有超时。

有没有办法解决呢?有。

经济学上有一个“负外部性”的概念。比如,有的企业是重污染生产,每创造100万元利润就会带来300万元环境污染,利润是自己的,是内部性的,环境污染治理是全社会的,就是外部性的。

如果不加管制,这家企业会永远生产下去,因为负外部性的污染和自己无关。要制止它,就要征收环保税,把外部性转变成内部性,让企业知道肉疼,自发地减少污染。

放到外卖平台身上,也是一样的。利润是内部性,交通事故是外部性,应该把事故发生率也纳入统筹规划里,优化算法。

比如,配送时长从28分钟缩短到26分钟,能给平台每天多带来40单,每单2元钱,那么收益就是80元;但是考虑到交通事故因素后,每天会因此多发生一起事故,损失200元,那么综合下来收益就变成了-160元。(这里数据只是举例,不代表真实情况)

把交通事故因素加进去,系统自然会发现,不值得缩短这2分钟配送时长。

算法发明出来,本来就是为了人类服务的。

你之所以会怀疑算法,认为算法奴役了我们,其实是因为算法还不够完美,我们应该去完善它,而不是抵制它。

现在很多城市都在做“智慧城市”“城市大脑”项目,把城市管理的水电、交通、消费、人流、天气、灾害等等数据都整合到一起,再用大数据算法将他们提炼优化,更好地管理城市。现在的地图APP都能分析拥堵甚至预判未来,未来的5G时代甚至能精确定位、自动驾驶,这些都得益于算法。

现在外卖平台算法的很多疑难杂症,比如哪里的电梯拥堵,哪里的事故多发,雨雪天气应该容许几分钟的配送延迟……这些只能通过更发达的算法、更完善的数据去解决。

算法的不足,其实解决起来并不难。

难的是,怎么解决算法背后“人”的问题。

至少目前,人工智能还没到反叛人类的地步,它做的事都是主人让它做的。

你看到的是算法压榨人类,本质上,还是人类在压榨人类。

今年4月10日,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公开发函怼美团,抗议佣金抽成过高。疫情之下,实体餐饮已经收入大减,美团还对他们保持高达26%的抽成,简直是雪上加霜。

这和算法无关,只和利益有关。

外卖平台坐拥几十亿利润,没法解决好骑手的待遇问题,的确不太光彩。

把外卖平台打倒打臭可以吗?

很遗憾,这也是不现实的。有的人可能没想过,送外卖很累,赚得也不多,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愿意去送外卖?

因为,很多工作还不如送外卖。

沿海的许多制造业工厂,开出的月薪不过四五千。深圳三和人才市场的流浪大神们最爱吃的“挂逼面”不过五块钱一碗,“挂逼烟”不过五毛钱一支。

今年和“后浪”视频同步走红的工地小哥任海龙,最奢侈的享受不过一瓶一块钱的冰镇汽水。

我很爱听的歌《孙大剩》评论区里,有一个朴素的热评。

他在工厂上班,月薪2300,愿望是十年后月薪过万。

《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里提到的所有剥削现象,其实在传统制造业有过之无不及。

没有算法就没有剥削了吗?

不,工人们照样被厂规、工头和KPI管理得死死的。

送外卖很苦,是因为底层的工作没有轻松的,甚至有人求一份工作而不得。

2019年,中国有2729万建档贫困劳动力在外务工,供养着全家2/3的开销。受疫情影响,今年,超过800万人的农民工无法外出打工。

对我们来说,风里来雨里去,被算法支配的骑手毫无尊严。

但对这800万人来说,活下去,吃饱饭,就是尊严。

骑手最无辜,算法没有善恶,外卖平台也谈不上对错,这个将骑手困在程序里的锅,到底该谁来背?

差评有一条评论,程序员何苦为难骑手?

有人回答他:这你得让程序员问产品经理,让产品经理问业务增长官,让业务增长官问CEO,让CEO问股东,让股东问背后的资本。

资本已经习惯了,正数着钱,天上飞来一口锅。

我不是为资本洗白,我也喷过很多资本的骚操作,比如华谊兄弟的资本玩法,影视圈的对赌协议,资本狂欢过后,一地鸡毛。

但在骑手这个问题上,逐利的资本为骑手套上算法的枷锁,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数据显示,2019年,398.7万骑手通过美团获得收入,疫情发生后的前两个月,美团新招聘了33.6万名骑手。

这些骑手奔波在大街小巷,托举起背后400多万个家庭的生计,也为宅在家里不能出门的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另一种解决方式。

如果资本是狼,我们就在与狼共舞。

一边翩翩起舞,一边警惕獠牙。

尾声

在没看到《人物》的文章之前,我认识的美团是这样的:

叮,新用户快来,第一单免费了您内。

叮,这个账号好久没下单了,发个大红包钓一下。

这个账号连续两天点了螺蛳粉,今天就首页推荐另一家螺蛳粉吧。

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恶劣天气配送时间长,提前两个点通知用户点餐,避免饿肚子。

一到饭点,这家店贼火爆,爆单了出餐慢,提醒一下准备点餐的人。

这个人怎么老忘记备注“奶茶多冰”,那就给他搞一个快捷标签。

……

总之,这是一个贴心的美团,虽然我知道它要的是我的钱,但没有人能抗拒一个方便又快捷的服务。

不过骑手看到的,是另一个美团。

“派单,请在滴声后回复,收到。”

回复“收到”之后,骑手进入算法系统,30分的配送时间,包含了下单、接单、制作、配送的全过程。

“您有订单即将超时,请尽快处理,您有订单即将超时,请尽快处理。”

这是点我达的百度贴吧里,一位骑手2017年的噩梦。下面有一条2020年的回复,“同样,有时候大半夜的做梦都是快超时了”。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基于算法。

算法是无罪的。你可以用它造福消费者,也可以拿它来压榨外卖员,怎么用,取决于你自己。

同样的算法,加诸于不同的群体,就是两个美团。

《人物》这篇稿子把真相撕裂开给大家看,打破了两个美团的独立。人都是有同理心的,不忍看到自己的小确幸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自然感到震撼。

就像饿了么问大家,愿不愿意多等5分钟,不少消费者们真心地说:“愿意!”

尽管饿了么这招有点转嫁矛盾的嫌疑,但是那些喊出“愿意”的人是无辜的。我相信,他们是心地最善良的一群人,能够平等地尊重外卖员的劳动权利。

说白了,大家都是出来打工的,谁又比谁高贵呢?

内斗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因为每一个人都在这艘船上。

只有联合起来,一起监督资本,才能保障我们的利益。

资本带来了人力,人力提供了生产力,生产力又推动了发展,资本和发展不断博弈,互相平衡。

我们这四十年的经济发展,其实一路就是这样走来的。

没有百万技工坐在流水线前,富士康没有今天。

人们说,流水线异化了“人”。

没有百万程序员星夜赶工,互联网没有今天。

人们说,虚拟网络异化了“人”。

没有百万骑手日夜兼程,美团没有今天。

人们说,算法异化了“人”。

但是正是这些数以亿计的所有人的努力,中国才有今天。

而这些异化的背后,不是流水线的错、不是互联网的错,也不是算法的错。

如果真的要怪的话,只能说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

谁又没被困在系统里呢?

,究竟暗卫把王爷做爽翻 是谁在压榨骑手?

相关:

77.2%受访者坦言今年玩电子游戏频率增加  77.2%受访者坦言今年玩电子游戏频率增加  65.5%受访者每天玩游戏超过2小时   疫情发生以来,看电影、唱K等活动减少,在家打游戏成了很多年轻人主要的休闲娱乐项目。日前,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游戏出版工作委员会和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20年1-6月,国内游戏市场营销收入1394.93亿元,同比增长22.34%。今年你玩游戏的频率增加了吗?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

新学期校园生活主题 受访大学生表示是学习和注重防疫  新学期校园生活主题 受访大学生表示是好好学习和注重防疫  大学生普遍在课程成绩、等级资格考试、社会实习等方面对自己有较高期待   新学期伊始,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陆续返校。常态化防疫下的新学期,对大学生来说无疑是特别和难忘的。大学生对新学期的校园生活有什么期待?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5.4%的受访大学生对新学期返校表示..

69.8%受访大学生认为高校教师能帮助学生开阔眼界  78.8%受访大学生返校后会去拜访老师   69.8%受访大学生认为高校教师能帮助学生开阔眼界 新华社供图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如期而至。在防疫常态化的大背景下,今年的教师节也显得与众不同。经历了一个学期的线上学习后,各地高校陆续安排学生秋季返校。开学季正逢教师节,大学生们会去拜访老师吗?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开学返校,78...

3岁小女孩体重70斤引关注 幼时超重并非减肥这么简单  3岁小女孩佩琪最近成了“网红”,然而并非因为她天真无邪、无忧无虑,而是其与年龄极不匹配的体重——  幼时超重的负面影响 并非需要减肥这么简单   3岁的孩子本应天真无邪、无忧无虑,但最近,一个胖到走路摇摆、令人担忧的3岁小女孩佩琪出现在网络上时,其与年龄极不匹配的体重引起了广泛关注。   据了解,佩琪的父母在发布于网上的视频中称3岁的佩琪体重已经达到了70斤。此外,在其父母拍摄的众多视频中可以看出..

戈壁滩上“新农民”,走出一条康庄道  戈壁滩上“新农民”,走出一条康庄道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谁说戈壁滩上还是不毛之地?谁说这里无人问津?   近日,记者走进丝绸之路甘肃段的河西走廊,不仅实地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甘肃魅力,还认识了这样一群“新农民”:除了拥有西北人特有的坚韧性格,还具备理念好、技术强、乐分享、爱学习、肯改变等素质。   告别了过去的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让荒漠戈壁燃起新的生机。   从贫困户到大棚“土专..

开学了,“学习用品”的套路又来了……  开学了,“学习用品”的套路又来了……   学习桌、近视治疗仪、营养液……开学季,不少家长忙着给孩子置办各种“装备”。在商家的宣传中,这些产品有些能治疗近视、矫正坐姿,有些提高记忆力和抗疲劳能力。但研究表明,合理膳食、多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关键。   开学季,家长们又开始忙着给孩子们置办各类“装备”了。除了学习用品,学习桌、近视治疗仪、各种功能性补品也不时撩拨着望子成龙..

软件发展大步向前 未来云视频有无限可能  软件发展大步向前 未来云视频有无限可能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视频会议已经成为办公人员的日常必备。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强化了人们对视频会议的依赖,可以说是引爆了远程办公市场,让视频会议系统成为了办公刚需。   视频会议获得广泛应用的同时,其移动应用的特点也把业务边界从以往集中化的办公室扩散到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在这种背景下,信息和隐私数据泄露隐患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如何构建云端会..

退休后义务教授英语26年,77岁教师被村民称赞“乡贤”  退休后义务教授英语26年,77岁教师被村民称赞“乡贤”  孔晖 给孩子们打开一扇窗看世界   77岁的孔晖在大兴区庞各庄镇南地村小有名气,提起她,村民们会脱口而出,“哦,你说的是那位‘乡贤’啊。”   孔晖的家看似寻常,却有一间由卧室改装而成的教室,墙上挂着大小不一的黑板,室内摆放着约10套桌椅。   9月,正是开学季,今年因疫情耽误的英语辅导,即将步入正轨。她准备将疫情防控的英文知识作为第一节课的..

“现挤羊奶”衍生布病风险,该走出“无添加崇拜”误区了  “现挤羊奶”衍生布病风险,该走出“无添加崇拜”误区了   议论风生   不管是各地不时出现的与饮用现挤奶相关的布病案例,还是在奶消费上的认知偏差,都提醒消费者应该走出对“新鲜即营养”、“无添加”的过度迷信和崇拜了。   日前,西安2岁女童被确诊为“布病”(即“布氏杆菌病”)事件引发社会关注。医院认为,这和其曾饮用现挤羊奶有关。   据当地居民介绍,西安街头的“现挤羊奶”已出现多年。每天都有..

“150米盲道十八弯”刚走,“300米30多个障碍”又来?  “150米盲道十八弯”刚走,“300米30多个障碍”又来?   第三只眼   “盲道上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盲人”,如果一座城市里的盲人朋友都不敢走盲道,那将是城市的悲哀。   据媒体报道,9月7日,昆明周贵云和老马两位盲人走了一段五华区的盲道,短短300米的盲道他们遇到了30多个障碍,树坑、矮桩、电杆都是盲人出行的“大敌”,这些障碍在他们膝盖上留下多处伤痕。对此,昆明市残联回应称,他们已联系到两位盲人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