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重口味”凸显创作乏力

2023-11-14 05:59:56 来源:网络

  倪自放

  看了近期正在上映的某些电影和即将上映的某些影片的宣传点,发现重口味的细节成为了部分影片所谓的宣传“爆点”,这些影片大部分都有所谓的贴近现实热点的策划思路,不过表现出来却成了伪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

  某部由著名导演执导、即将上映的影片,将“恶童当道”当成了影片的宣传点之一。在影片的海报里,“狠父”面对女儿遇害的尸体悲痛万分、欲要发狠复仇,“狼母”纵容爱子、怒目而视奋力反击,“恶童”一脸无辜与麻木,只想寻求母亲庇护。影片的预告里,两位著名演员饰演的“狠父”和“狼母”声嘶力竭地争吵、推搡、拉扯。从预告和海报可以看出影片色调灰暗,尺度较大,口味很重。

  另一部由当红年轻女明星领衔主演的犯罪题材影片,爆出的预告片里的几个关键词,包括跳楼、凌迟、校园霸凌等重口味的词语,另一版的预告片给出的核心关键词则是富豪性侵,这部以聚焦自媒体为名的新片,比刚才那部影片的重口味一点都逊色。

  而正在上映的悬疑犯罪题材影片《拯救嫌疑人》,则是一部定位在异国的复仇反杀类悬疑片。影片中,惠英红饰演的母亲绑架律师的女儿,手刃杀人犯,完成她疯狂的母爱;张小斐饰演的女律师为了救女儿,不惜犯罪、放弃职业;汤镇业饰演的检察官父亲为了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拯救嫌疑人》虽然将故事背景设定在国外,但极致的人设,还是让人略感不适,正如前述那部有“恶童”人设的影片定位于“灼心”一样,近期几部影片给人的观感过于“焦灼”。

  这些观感上给人以重口味和“焦灼感”的影片,其实凸显了当下部分题材电影创作上的乏力,于是创作者从所谓的“社会新闻”中取材,期待用重口味的影片情节与“所谓的现实”有链接这样的优势,达到与观众情绪上的链接,从而让影片成为观众认可的爆款。只可惜,许多创作者连基本的现实主义风格和现实题材都不会区分,拍出来的作品不仅是悬浮的“伪现实题材”,连作品的风格也是“伪现实主义”风格。

  现实题材是相对于古代题材、近代题材、当代题材、现代题材的概念。广义上的现实题材是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当前的生活出发,延伸到现代和近代进行创作的题材分类。也就是说,现实题材不仅是个时间概念,也是个创作方法的概念,没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当下为背景的创作也是伪现实题材。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则是追求细节真实、本质真实,揭示社会发展趋势,而不是通过大尺度、重口味无限制地夸大戏剧性。

  从所谓的“社会新闻”中取材,是现实题材作品的取材方法之一,但不是全部。从“社会新闻”取材的佳作有许多,比如《我不是药神》《八角笼中》。这两部作品取得票房和口碑的双赢,除了取材真实之外,还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的运用,即追求细节真实、本质真实,放到大的社会背景下,如实反映现实。观众看到真实的《我不是药神》《八角笼中》,并没有被残酷的现实打倒,而是得到情绪上的升华。

  给人以“焦灼感”重口味的所谓“伪现实题材”电影,在表现手法上则是走偏了,这些作品偏离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过于追求“抓马”的爽感,这样的作品包括正在上映的《拯救嫌疑人》,包括之前陈思诚创作的《唐人街探案》的早期系列,包括《误杀》系列,包括今年暑期的大爆款《消失的她》。这些作品的外部表现特点是杂糅了许多“社会新闻”,故事悬念重生,充满爽感。这些特点,也反映了这一类电影创作上的乏力,为了掩盖这种创作上的乏力,具体创作上一般借助四种外力,即“社会新闻”无节制地运用、翻拍国外成名作品、故事背景放在海外以及表现形式上突破尺度的重口味。

  对“社会新闻”无节制地运用,是一种偷懒的创作方法,上述提到的某年轻女星主演的悬疑犯罪题材作品,明显地取材自近年来轰动一时的新闻。不是不能以“社会新闻”为素材,但影片中对自媒体细节的描述过于业余,让影片好像选择了一个现实题材,却没有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翻拍国外IP、故事背景放在海外,更是创作上乏力偷懒的表现,《拯救嫌疑人》、《唐人街探案》的早期系列、《误杀》系列以及今年暑期的《消失的她》,都属于这类作品。陈思诚多部票房大卖的作品,就是海外故事背景加国内争议话题的杂糅,《唐人街探案》开启了这一创作思路,尝到甜头之后,陈思诚就在这条创作道路一路狂奔。

  把热议的“社会新闻”放到海外故事背景的影片里,极致的重口味场面几乎成为了必选项,《拯救嫌疑人》和即将公映的以“恶童”为宣传点的某部电影,都具备了这些特点。然而,以过度重口味的形式表现“病态关系”,显示了创作者创造能力的匮乏。当下,这种借助海外IP、制造“疯狂”重口味影片的创作,不应该被业界褒扬。(齐鲁晚报)

  (作者为山东省签约艺术评论家) 【编辑:于晓】 ,电影“重口味”凸淑容第二次上船阅读 显创作乏力

相关:

街头报刊亭:能否继续扮靓城市风景  【记者观察】   编者按   昔日,遍布街头的报刊亭作为城市的“书香符号”,发挥着满足群众阅读需求、助力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能。随着时代变迁和阅读习惯改变,如今许多城市的报刊亭大幅减少,或转作他用。然而,仍有不少人对这方“心灵园地”怀有别样情愫,因地制宜、创新拓展,探索着“老报亭焕发新生机”的路径。   初冬时节,我们走访几位街头报刊亭的坚守者,聆听他们与读者、与报刊的故事,思考关于阅读和生活的..

科技创新为影视产业添薪加火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将高科技与高水平艺术相结合,营造出一个个绝美瞬间。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场景,工作人员通过人工智能渲染出总导演张艺谋要求的既像奔腾的黄河水又像中国山水画的效果,最终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大屏及影视技术系统被中国电影博物馆收藏。  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短视频+长综艺的形式,融合大量高科技手段,将中国传统绘画、雕塑、陶瓷等静态艺术品进行影视化的动态创造,后期再通过新媒体平台..

申城上演东方美学盛宴 国风表演探索创新表达  中新社上海11月12日电 (记者 王笈)11月11日、12日晚,《云之上——让听觉从东方出发》(以下简称“《云之上》”)于申城黄浦江畔的1862时尚艺术中心上演。上海民族乐团在船厂工业遗存中搭建起一方舞台,衣袂飘飘的国乐演奏家们围坐一圈、纵情演绎113件乐器,歌者的空灵吟唱与之遥相呼应,形成一种全新的东方美学视听盛宴。 11月11日晚,《云之上——让听觉从东方出发》在上海1862时尚艺术中心首演。(上海民族乐团供图) ..

西藏拉萨《文成公主》史诗剧第十一季演出收官  中新网拉萨11月12日电(贡确)11日,享誉全国的《文成公主》大型史诗剧第十一季在拉萨圆满收官。当日作为本年度的最后一场演出,观众和演员们热情高涨,现场掌声不绝。 图为11月11日晚,《文成公主》藏文化大型史诗剧第十一季演出在拉萨圆满收官。贡确 摄 图为剧中展示文成公主入藏艰险。贡确 摄   据悉,截至今年收官,《文成公主》正式走过了11个演出季。今年演出235场,项目营收超1.5亿。11年来,该剧累计演出场..

传唱千年的侗族大歌“出山”又“出海”  中新社广西三江11月12日电 题:传唱千年的侗族大歌“出山”又“出海”   中新社记者 黄艳梅   “幸福的侗家哎,多嘎多耶情豪放,花桥上,把歌唱……”正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举行的第二十届中国(柳州·三江)侗族多耶节上,侗乡人踏歌起舞,欢快地唱起侗族大歌,纯净的天籁之音深深打动着海内外游客,掌声一次次响起。   在三江县多耶广场参与活动的人群中,来自广东省湛江市的陈佳颖听得入迷。“侗族大歌没有伴奏..

非遗馆里唱响原汁原味上党梆子  中新网北京11月12日电 (记者 应妮)“戏出太行: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上党梆子专场展演”12日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多功能厅登台,山西省“四大梆子”代表性院团之一的长治市上党梆子剧团带来原汁原味的唱段。 国家一级演员、山西省级非遗传承人崔嫦娟演唱的《打金枝·劝宫》。长治市上党梆子剧团供图   开场前,青年文化学者弓宇杰介绍,山西有四大梆子戏: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上党梆子..

徐浩峰新片《入型入格》杀青 陈坤吴磊演兄弟  中新网北京11月12日电 11月12日,动作武侠电影《入型入格》宣布杀青,并发布杀青照及概念海报。该片由徐浩峰、徐骏峰联合编剧导演,陈坤、吴磊领衔主演,影片官微配文:“命运多舛,引入迷局,且看兄弟携手,搅动风云。入型入格,办得漂亮!” 《入型入格》导演徐浩峰,领衔主演陈坤、吴磊。   电影《入型入格》改编自导演徐浩峰的同名小说,故事发生于1931年的中国南方,银行家以自己收藏的名画高攀名士,不想竟被..

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浙江 研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承  中新网杭州11月12日电 (王潇婧)宋韵文化是浙江文化独特的文化标识,也是新时代文化浙江建设的富矿。如何让宋韵文化“活”起来?   11日,2023年杭州文史论坛暨“数字人文视野下的宋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开幕。来自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文博单位的100余位文史、考古、文博、文旅、建筑、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承,收到相关学术成果60余项。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宋代是杭州城..

首届北苑贡茶文化节在福建建瓯启幕  中新网南平11月12日电 (叶国宝)“海内外人士大多知道江西的景德镇出产皇家订制的瓷器,今天我才知道闽北的建瓯北苑贡茶也是皇家定制的饮品。”曾去过云南、四川、浙江等中国著名茶叶产区的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12日在首届北苑贡茶文化节开幕式上透露了自己的新观感。   当天,首届北苑贡茶文化节在福建南平建瓯市开幕。来自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8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茶人、..

擦亮“大运河”金名片 文体旅融合展新景  中新网北京11月12日电 (记者 陈杭)从天安门广场向东,北京长安街东延长线与贯通南北、联通古今的中国大运河“相汇”,见证着千年漕运历史为通州这座运河之城留下的丰富文物古迹和美景,也讲述着运河文化生生不息的传奇故事。   11月13日,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活动(以下简称“2023京杭对话暨运河文化节”)将在北京通州开幕。本次活动以“传承运河文化赋能美好生活”为主题,由北京市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