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报刊亭:能否继续扮靓城市风景

2023-11-14 05:59:46 来源:网络

  【记者观察】

  编者按

  昔日,遍布街头的报刊亭作为城市的“书香符号”,发挥着满足群众阅读需求、助力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能。随着时代变迁和阅读习惯改变,如今许多城市的报刊亭大幅减少,或转作他用。然而,仍有不少人对这方“心灵园地”怀有别样情愫,因地制宜、创新拓展,探索着“老报亭焕发新生机”的路径。

  初冬时节,我们走访几位街头报刊亭的坚守者,聆听他们与读者、与报刊的故事,思考关于阅读和生活的命题……

  清晨,当一抹霞光染红天际,在云南省保山一中校门口的报刊亭里,李安平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三五个学生结伴而过,笑盈盈地送上问候。在这一声声问候中,李安平度过了23个春秋。她爱这些孩子,也爱自己的报刊亭:“报刊亭就像家人,真的离不开它了。”

  报刊亭是展示城市肌理的微型窗口,是跃动于书香社会的曼妙音符,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文化倡导和信息传播。在时代前进的步伐中,很多报刊亭举步维艰,甚至渐渐消失;然而,也有一些报刊亭努力跟上时代步伐,在留住油墨清香的同时,进行着功能上的多样化探索。

  一边是数量的锐减,一边是功能的增加,一减一增之间,报刊亭能否成为“不会消失的风景”?

  1.城市街头,那抹难忘的文化亮色

  李安平的报刊亭不大,仅有三四平方米。但“方寸之间,自有天地”,各类报纸杂志、小说书籍依次排开、琳琅满目。“别看亭子小,但就靠它,我和老伴儿供出来了两个儿子,老大在北京念完大学,又参加了工作。”对她而言,报刊亭是生计所系,更是情感所寄。

  2000年,李安平和丈夫双双下岗。经人介绍,经营起了一间报亭。也就在这一年,国家多个单位联合印发《关于在全国城镇建设报刊零售亭的通知》,引导报刊亭在安排下岗职工、满足文化需求、方便市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作用。

  3年后,家住浙江杭州的莫永平也放下了“铁饭碗”,在邮政报亭里找到了一条新出路。

  这位健谈的中年人戴着眼镜,头顶咖色渔夫帽,说起话来,笑纹爬满脸庞。他说,经营报亭是一种生活方式,是自己参与社会生活、了解大千世界的纽带与桥梁。

  莫永平报亭的顾客主要有两种:一类是年纪在60岁以上的退休教师、干部;另一类是在读的大中学校学生。“当看到一位90多岁的老先生拄着拐杖来买《读者》,或是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来买英文报纸时,我总想为他们多做些事。”

  时间一长,报刊亭“粘”住了不少顾客。既然大家都有读书看报的喜好,为何不以报刊亭为“聚点”办一个免费读书会呢?莫永平的想法,与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市分公司推出的《城市书签》公益阅读活动不谋而合。于是,读书会的活动开始了。

  每次活动,都有不少街坊搬着小凳子赶来,坐在报刊亭前,手捧书报,时而思考、时而探讨,还有人视频连线远在海外的朋友,让墨香弥漫的阅读体验无远弗届。

  与莫永平不同,90后青年乐科恩将经营报刊亭当作创业的起点。在料理报刊亭的同时,她喜欢和顾客聊天,把大家愿意分享的家长里短掰开了、揉碎了,制作成生活气息浓郁的短视频,其中不少竟然成了“爆款”。这方报刊亭,也渐渐成为人们身边一片亮丽的风景。

  近年来,在广州、杭州、长沙等城市,一批报刊亭拥有了更加时尚的外形,除了延续售卖报刊的“主业”外,还增加了“互联网+”服务业务,其因新功能、新特点而备受关注。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杜振华介绍,我国城镇报刊亭主要由邮政、报业集团和民营等主体设立,邮政报刊亭数量占比过半并居于主导地位。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报刊亭数量锐减,其经营方式普遍由单一售卖报刊向提供综合性、数字化服务转型。

  2.传统报刊亭,缘何式微

  “我上大学时,报刊亭是个令人着迷的地方,那时常常买报、剪报作为收藏。”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孙兵记得,1990年北京举办亚运会,自己专门跑到报刊亭,购买了开幕当天的一份报纸珍藏至今。可直到有一天,当他发现学校里的一座报刊亭正被拆除时,才意识到自己已有十几年没再造访过这类“小亭子”了。

  莫永平对报刊亭不断减少的事实更是深有体会:20年前,与自己同期开办的报刊亭有400多家,如今却只剩下60多家。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师生团队曾对北京市海淀区二环至四环以内的街道进行走访调查,他们告诉记者:2013年至2021年间,所调研区域的报刊亭数量从近280家减少到130家左右,减幅超过50%。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在全国范围内,报刊亭锐减是普遍现象。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全国邮政报刊亭总数由2010年的2.8万处下降到2022年的0.8万处,12年间下降了71%。仍然存在的报刊亭,也大多经营困难,或依靠五花八门的“副业”艰难谋生。

  报刊亭逐渐式微,到底有哪些原因?

  许多受访者认为:报刊亭所代表的传统售卖方式,难以与时俱进地跟上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公众阅读习惯发生改变,获取信息的时间、空间变得多元而灵活。纸质书刊不再是阅读的主要渠道,逐渐淡出大众尤其是青年人的视野。

  “一方面,书报杂志的人工、纸张、市场成本不断攀升,售价也随之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公众更倾向于通过电子阅读免费获取信息,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报亭的存在空间。”杜振华分析。

  从经营者的角度看,报刊亭管理运营基本采取委托代理的方式,代理方多是不具备太多经营技能的普通群众。“在市场要素日渐复杂,信息管理更加先进的今天,多数经营者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受访专家普遍认为。

  “城市报刊亭所属类别各不相同,如何归口管理不够明确。”杜振华表示,如果有一个统一的监管部门统筹推动,报刊亭的转型整改应当会更加顺畅有序。

  3.探索转型,让书香永驻街头

  当下,城市更新改造如火如荼,是否还应为报刊亭留出一席之地?很多受访者认为:报刊亭确实不再有往昔那样“遍地开花”的可能性,但不少老年人、纸质阅读偏好者、书报收藏者等仍然对它们有需求,同时,它们的存在让城市的文化气息更加浓郁。因此,如果能在分布位置、功能作用等方面科学设置、转型提升,保留一定数量的报刊亭不失为一件“美好的事”。

  一些为报刊亭转型而进行的努力,正在悄然发生。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市分公司报刊亭工作人员曾走访了数十家报刊亭,在一次次恳谈中找问题、听意见、谈想法,最终形成的改革方案得到了经营者的支持。

  “数量上做减法,服务上做加法。”他们将这种探索总结为“三新”,即:新模式,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不同地点的报亭增设“众创公益直播间”等数字服务平台;新服务,推动闲置物品循环利用以及各类文化惠民活动落地生根;新力量,引导青年创业群体参与,为报刊亭注入创新活水。

  “报亭又热闹起来了!”现在,江苏南通崇川区居民已经习惯了到身边的报刊亭阅读打卡。点一杯咖啡,往小椅子上一坐,翻几页最新的报纸杂志,惬意和美的“街头风景”生机盎然。这,得益于当地协调相关部门,为报刊亭新增了售卖咖啡等业务,丰富其经营模式,更好地满足市民生活需求。

  报刊亭转型的“新芽”,也在南国沃土上悄然萌动。

  近年,一批深红色调打底、造型精巧的智能报刊亭成为广州街头“新宠”。除了主营自助售卖或借阅书报外,这些小亭子还具有生活缴费、手机充电、共享雨具等便民服务功能,与公众之间的贴合度进一步增加。

  杜振华曾系统梳理过国内外报刊亭转型发展的经验,她认为探索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关键举措之一。“借助数字技术为报亭赋智、赋能、赋值,合规拓展经营范围,升级改造零售终端,增强人性化设计。”

  “在城市规划与治理中,政策制定者应深入调查研究不同报亭的特点、价值以及适宜其发挥作用的场合,因地制宜、适时施策。”孙兵认为,报刊亭应与城市其他要素有机融合,作为市域规划建设的工具之一,促进城市更新改造与文化信息传播。

  “政府应当在财政支持与税收优惠方面给予报亭一定扶持。”杜振华认为,报刊亭的管理制度也应更加明确,加强统一的机构管理,突出其公益性,让报刊亭真正成为弘扬文化、服务人民的新型驿站,为城市街头增添色彩。

  (本报记者 李晓 本报通讯员 丰瑶 张川惠子)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李晓、陆健、吴春燕、唐一歌、王斯敏) 【编辑:张燕玲】 ,街头报刊亭:能否继续扮靓城市淑蓉第二次找卫老止痒 风景

相关:

科技创新为影视产业添薪加火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将高科技与高水平艺术相结合,营造出一个个绝美瞬间。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场景,工作人员通过人工智能渲染出总导演张艺谋要求的既像奔腾的黄河水又像中国山水画的效果,最终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大屏及影视技术系统被中国电影博物馆收藏。  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短视频+长综艺的形式,融合大量高科技手段,将中国传统绘画、雕塑、陶瓷等静态艺术品进行影视化的动态创造,后期再通过新媒体平台..

申城上演东方美学盛宴 国风表演探索创新表达  中新社上海11月12日电 (记者 王笈)11月11日、12日晚,《云之上——让听觉从东方出发》(以下简称“《云之上》”)于申城黄浦江畔的1862时尚艺术中心上演。上海民族乐团在船厂工业遗存中搭建起一方舞台,衣袂飘飘的国乐演奏家们围坐一圈、纵情演绎113件乐器,歌者的空灵吟唱与之遥相呼应,形成一种全新的东方美学视听盛宴。 11月11日晚,《云之上——让听觉从东方出发》在上海1862时尚艺术中心首演。(上海民族乐团供图) ..

西藏拉萨《文成公主》史诗剧第十一季演出收官  中新网拉萨11月12日电(贡确)11日,享誉全国的《文成公主》大型史诗剧第十一季在拉萨圆满收官。当日作为本年度的最后一场演出,观众和演员们热情高涨,现场掌声不绝。 图为11月11日晚,《文成公主》藏文化大型史诗剧第十一季演出在拉萨圆满收官。贡确 摄 图为剧中展示文成公主入藏艰险。贡确 摄   据悉,截至今年收官,《文成公主》正式走过了11个演出季。今年演出235场,项目营收超1.5亿。11年来,该剧累计演出场..

传唱千年的侗族大歌“出山”又“出海”  中新社广西三江11月12日电 题:传唱千年的侗族大歌“出山”又“出海”   中新社记者 黄艳梅   “幸福的侗家哎,多嘎多耶情豪放,花桥上,把歌唱……”正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举行的第二十届中国(柳州·三江)侗族多耶节上,侗乡人踏歌起舞,欢快地唱起侗族大歌,纯净的天籁之音深深打动着海内外游客,掌声一次次响起。   在三江县多耶广场参与活动的人群中,来自广东省湛江市的陈佳颖听得入迷。“侗族大歌没有伴奏..

非遗馆里唱响原汁原味上党梆子  中新网北京11月12日电 (记者 应妮)“戏出太行: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上党梆子专场展演”12日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多功能厅登台,山西省“四大梆子”代表性院团之一的长治市上党梆子剧团带来原汁原味的唱段。 国家一级演员、山西省级非遗传承人崔嫦娟演唱的《打金枝·劝宫》。长治市上党梆子剧团供图   开场前,青年文化学者弓宇杰介绍,山西有四大梆子戏: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上党梆子..

徐浩峰新片《入型入格》杀青 陈坤吴磊演兄弟  中新网北京11月12日电 11月12日,动作武侠电影《入型入格》宣布杀青,并发布杀青照及概念海报。该片由徐浩峰、徐骏峰联合编剧导演,陈坤、吴磊领衔主演,影片官微配文:“命运多舛,引入迷局,且看兄弟携手,搅动风云。入型入格,办得漂亮!” 《入型入格》导演徐浩峰,领衔主演陈坤、吴磊。   电影《入型入格》改编自导演徐浩峰的同名小说,故事发生于1931年的中国南方,银行家以自己收藏的名画高攀名士,不想竟被..

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浙江 研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承  中新网杭州11月12日电 (王潇婧)宋韵文化是浙江文化独特的文化标识,也是新时代文化浙江建设的富矿。如何让宋韵文化“活”起来?   11日,2023年杭州文史论坛暨“数字人文视野下的宋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开幕。来自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文博单位的100余位文史、考古、文博、文旅、建筑、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承,收到相关学术成果60余项。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宋代是杭州城..

首届北苑贡茶文化节在福建建瓯启幕  中新网南平11月12日电 (叶国宝)“海内外人士大多知道江西的景德镇出产皇家订制的瓷器,今天我才知道闽北的建瓯北苑贡茶也是皇家定制的饮品。”曾去过云南、四川、浙江等中国著名茶叶产区的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12日在首届北苑贡茶文化节开幕式上透露了自己的新观感。   当天,首届北苑贡茶文化节在福建南平建瓯市开幕。来自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8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茶人、..

擦亮“大运河”金名片 文体旅融合展新景  中新网北京11月12日电 (记者 陈杭)从天安门广场向东,北京长安街东延长线与贯通南北、联通古今的中国大运河“相汇”,见证着千年漕运历史为通州这座运河之城留下的丰富文物古迹和美景,也讲述着运河文化生生不息的传奇故事。   11月13日,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活动(以下简称“2023京杭对话暨运河文化节”)将在北京通州开幕。本次活动以“传承运河文化赋能美好生活”为主题,由北京市人民..

西泠印社庆建社120年 社长之位依然空缺  中新社杭州11月12日电 (谢盼盼 刘玉涵)11月10日至15日,“庆祝西泠印社建社120年系列活动”在浙江杭州召开。   西泠印社社址坐落于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西麓,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也是海内外成立最早的金石篆刻专业学术团体,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   庆祝活动期间,西泠印社召开了第十五次社员大会,同时召开社长会议和理事会议,就换届选举、章程修订等社务工作进行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