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戏剧如何持续求新求变

2023-11-14 05:38:29 来源:网络

  普及戏剧 提供实验阵地 重新诠释经典

  小剧场戏剧如何持续求新求变

  近日,2023“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落幕。参加本届展演的作品样貌之丰富、形式之多元、内涵之深远、表达之灵动令人印象深刻,代表了近年来小剧场创作所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

  今天我们谈论的小剧场,最开始发端于国外的“自由剧院”。这种形式带来了一场反传统、具有实验性质的戏剧运动,而这一特性也成为根植在小剧场作品中的强大基因。与当初不同的是,在当下的文化生活中,小剧场已不再是一种非主流的空间,也不是所谓大剧院的附属,它成为一种与大剧院平分秋色的剧场样式。观演关系、内容形式、新兴技术,都在这里获得了重新思考和呈现。

  中国的小剧场戏剧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时至今日已经走过四十多年。从对于人性、道德的严肃讨论,到贴近社会、充满时代性和都市性的表达,小剧场作品已经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对当代都市文化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力。《2022年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小剧场等新型演艺空间话剧演出场次占到话剧市场的66.26%,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小剧场作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小剧场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话剧发展繁荣的重要一环。

  同时,也毋庸讳言,当前小剧场创作走入了一个平台期。创作氛围似乎不如以前那样热络,原创力稍显匮乏,许多创作团队“求稳”的心态加重,不少作品偏离了小剧场创作先锋性、实验性、创新性的初心,市场上能够给观众带来意外之喜的作品偏少。包括本次展演的部分作品,也存在原创性不足、与大众审美心理相结合不够、宣传推广有待加强等问题。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路。面对困难和挑战,小剧场创作者要扪心自问:为何要从事小剧场创作?是不是丢掉了创作初心?中国小剧场创作先驱、北京人艺导演林兆华曾说过,中国的小剧场有三大任务,总结起来就是要做戏剧普及、提供实验阵地、重新诠释经典。林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这三点,对今天的小剧场创作依然极具启示意义。

  小剧场是做实验的地方,它面对的观众更宽容、更现代、更年轻,创作者在这里可以大胆探索、拓宽边界。作为小剧场的创作者,不怕失败、不怕批评是基本素质。在未来的小剧场发展中,尤其要重视以下三点。

  重视文本,回答好“表达什么的问题”。

  每一次创作都是创作者对自己内心的重新挖掘。小剧场需要的文本,一定立足于创作者生命中不可复制的体验。小剧场强调创新,真正有力量的创新不是拾人牙慧,而是一次探索和重构之旅。我们要关注日常,关注时代,关注自己和周围人的生命体验,开掘个体生命中闪亮的一面,以彰显“人”的生命特点来激发文本的丰富性。

  小剧场可以以小见大,它是反映舞台艺术原创能力的“晴雨表”。戏剧这门艺术虽然受到舞台空间、创作资金等各方面的限制,但在小剧场创作中,创作者还是应该秉持对自由、理想、美的终极追求,努力尝试新题材、探索新领域,突破舞台带给创作者的限制。同时,创作者既要有“锐气”,也要有“匠心”,既要提升戏剧文本的丰富性,也要提升戏剧文本的质量。

  重视观众,回答好“为谁表达的问题”。

  小剧场具有打破“第四堵墙”(戏剧术语,指一面在传统三壁镜框式舞台中虚构的“墙”)的空间特色,其在某种程度上重构了剧场的观演关系,这是小剧场在观众培育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因此,“试验田”的定位不应限制小剧场的表达,小剧场可以也应当面向广大都市观众,走进大众的生活圈,用具有审美价值、充盈时代气息的作品吸引观众。

  如果说大型剧院是舞台艺术的动脉,那小剧场就是文化生活中的毛细血管。小剧场的概念不仅指物理空间、演出区域,更是一种文化的精神入口和象征。随着演艺空间的培育和发展,我们一方面应打开空间上的想象力,让空间深入观众的生活——小剧场作品既可以在剧场演,也可以在街区、公园、商场、胡同演。总之,要相信观众对艺术的感悟力和接受度,不断拓展演出空间,让戏剧成为老百姓更便捷的消费选择。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发挥小剧场强大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拥抱沉浸式、互动式、数字化等新兴表达,用技术创新驱动表达创新,满足观众多样化的审美需求。

  重视人才,回答好“谁来表达的问题”。

  前人有言,戏剧就是“活人演活人,给活人看”的艺术,只有人的活力被激发、被点燃,创作者和观众才能找到灵魂的交汇点。

  小剧场创作的实验性、探索性、创新性,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培养更多人才,社会应给予小剧场艺术更多宽容,允许业界有一定的容错率,尤其要给青年创作人才更大的自由度和包容度,因为他们的艺术探索需要更多“试错”支点。

  小剧场建设不仅是搭台引客,也是城市文化生态建设的一部分,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座城市的“审美点”落在何方。所以,小剧场演出的成果,不只体现在票房和奖项上,还体现在它为城市带来的文化面貌和精神气质上的革新。

  无论对于创作者,还是对于观众,小剧场都具有一种抚慰和疗愈的力量,温润着进入这个空间的每一个人的心灵。这不仅回答了小剧场戏剧为何要写下去、演下去的问题,也要求小剧场戏剧持续求新求变。

  小剧场戏剧,永远在路上。

  (作者:林蔚然,系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师、国家一级编剧)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邵婉云】 ,小剧场戏剧如何持属猪 续求新求变

相关:

25岁古典音乐节,如何作出“青春态”?  2023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专访艺术总监及团队揭秘节目策划及运营思路   25岁古典音乐节,如何作出“青春态”?   2023年举办的第25/26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日前闭幕,在为期24天的28场多类型演出中,音乐节倡导的“共未来”主题向观众作出了清晰的艺术诠释。经过一年延期举办后,回归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同时交出了一份“创办25年的音乐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答卷,在人们早已习惯剧院日常演出、交响乐团常规音乐季演出..

漫话节气丨为何立冬才最应该吃饺子? 【编辑:刘欢】

聚焦“传承·传递·传播” 2023年陕西文博系统讲解比赛开幕  中新网陕西渭南11月7日电 (记者 阿琳娜)“传承·传递·传播——2023年陕西文博系统讲解比赛”7日在渭南开幕,来自全省12个地市和9家一级博物馆共21支代表队的103名参赛选手参加比赛。 2023年陕西文博系统讲解比赛在渭南开幕。阿琳娜 摄   据了解,此次比赛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渭南市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协会承办。比赛分为专业组、志愿者组两个类别。专业组设中文组和英文组,志愿者组只设中..

人民美术出版社“大红袍”出版30周年作品展开幕  中新网北京11月7日电 (记者 高凯)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的“迈上新时代绘画创作高峰——人美‘大红袍’出版30周年作品展”日前在人美美术馆开幕。 人民美术出版社“大红袍”出版30周年作品展开幕。人民美术出版社供图   “大红袍”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策划编辑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中国当代名家画集》和《中国现当代名家画集》三套大型系列画集的别称,因宏大的选题规模、严整的出版规制、高品质的作品甄别标..

近400名专家学者荟聚山东革命老区 挖掘红色文化内涵  中新网临沂11月7日电(祁建月)以“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精神力量”为主题的红色文化论坛11月7日在山东临沂举行。中国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代表,部分入选论文作者代表以及宣传部门、文旅部门、重点红色场馆有关负责人等共380余人参加论坛,聚焦红色文化传承,为山东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红色文化论坛活动现场。祁建月 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我们要真正用心用情用力把红色资源保护好、利用好,把锻造于伟大..

“福建·东盟电影文化周”在泰国开幕  【东盟专线】“福建·东盟电影文化周”在泰国开幕 开幕式现场。丁溢 摄   中新社曼谷11月7日电 (记者 李映民)“福建·东盟电影文化周”7日在泰国曼谷开幕。 开幕式现场。丁溢 摄   10月18日,中泰双方签署关于电影合作的谅解备忘录,鼓励两国电影机构和人员开展交流合作、合作摄制影片、互办电影节。在此背景下,“福建·东盟电影文化周”应运而生。 泰国文化部次长尤帕在开幕式上致辞。丁溢 摄   泰..

专家学者齐聚杭州 探讨城市文化遗产如何“活”起来  中新网杭州11月7日电(童笑雨)近日,第十二届杭州世界文化遗产国际会议暨2023历史城市景观保护联盟年会、“城市文化遗产问题”主题论坛在浙江杭州举行。现场,来自浙江杭州、北京、江苏扬州等历史文化名城的专家学者围绕“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开展探讨。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提升面临挑战。如何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 ..

杭州文物管理体制改革40年 专家建议设“文化遗产局”  中新网杭州11月7日电 题:杭州文物管理体制改革40年 专家建议设“文化遗产局”   作者 严格 王题题   “杭州有西湖、良渚、大运河三大世界文化遗产,因此应率先成立‘文化遗产局’。”在第十二届杭州世界文化遗产国际会议上,原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陈文锦在回顾了杭州文物管理体制改革40年历程后如此建议。 西湖风光。 马立群 摄   近日,由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十二届杭州世界文化遗产国际会议..

第十一届浙江电影“凤凰奖”颁出 影片《热烈》成最大赢家  中新网温州11月7日电 (童笑雨)11月6日晚,第十一届浙江电影“凤凰奖”颁奖典礼在浙江温州平阳举行,现场揭晓14项大奖。其中,影片《热烈》成为最大赢家,共斩获“优秀故事片”“优秀导演”“优秀男主角”“优秀音乐”等四项大奖。 颁奖典礼现场。浙江省电影家协会供图   浙江电影“凤凰奖”自2007年创办以来,走过了十六载春秋。从最初的电影文学剧本大赛,发展成为全省性最高电影奖项。多年来,“凤凰奖”致力于扶持..

单霁翔:以文化的力量 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  中新网运城11月7日电 (记者 范丽芳)致力于打造传统文化IP的单霁翔,已然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传播与保护道路上的“IP人物”。   11月7日,因“故宫看门人”身份被大众所熟识的单霁翔,以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的身份,现身山西省运城市,参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运城思客会”,并发表主题为《文化的力量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的演讲。 图为单霁翔发表演讲。范丽芳 摄   山西是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