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里的中国味道

2023-09-22 22:31:42 来源:网络

  【文艺观潮】

  美食是重要的文化符号,它可以反映不同国家和地方的历史文化,也能展示全人类共同的智慧和创造力。具体到影视领域,美食是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文艺领域掀起一股传统文化热潮,再加上影视创作理念更新迭代,越来越多的创作将美食当成重要类型元素,甚至主题内容。《澳门双行线》《无辣不欢》《早餐中国》等纪录片或节目通过绘制地方特色美食地图的方式,探索美食和文化、生活、社会现实的交汇点。《父辈的荣耀》《狂飙》《去有风的地方》等影视剧,将饺子、猪脚面、鲜花饼等美食元素融入叙事,成为传递情感、传播理念的媒介。从某种意义上讲,美食已成为影视作品描摹社会和人生不可或缺的意义载体。思考如何更好地用影像书写美食里的中国味道,进而助力创作实现心灵共振、价值引领和文化传播,可为影视作品提供更多创制思路。

  以食为媒,传达丰富的戏剧信息

  在影视作品中,食物蕴藏丰富的信息,如人物的生活习惯、价值观,故事的时代背景等。当美食的画面配合制作享用时的奇妙声效,能激发观众味觉、嗅觉的联觉效应,从而获得心领神会的参与感、认同感。因此,创作者经常借助美食元素塑造人物、辅助叙事、阐释主题。

  《白鹿原》里白嘉轩、鹿子霖端着硕大的碗,就着大蒜和辣子吃油泼面。粗犷的吃相彰显了西北人的敦厚实在,也为他们几十年间恪守本分的人生故事埋下伏笔。同样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在不同年代却透露不同信息。《装台》里的刁大顺带领一群精壮汉子熬夜装完舞台后,总会聚在小摊前吃面。吃面的规矩没变,还是可劲用嘴吸溜,却表现了装台工人做事认真负责任、做人知足敢担当的特点。《人生之路》里高加林吃面的戏份,则吃出一种孤独而坚韧的人生况味:除夕夜,上海破旧阁楼里,一碗飘着几根青菜的清汤挂面,在窗外的漫天烟花映衬下,显得格外清冷。这一细节与高加林对山沟外的世界充满渴望,坚信追求就有希望的理念遥相辉映。同样是吃面,或狼吞虎咽,或细嚼慢咽,不同性格、不同境遇的角色吃出了不一样的心境,直接反映出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如果说美食元素是“好看的皮囊”,那么美食元素背后的精彩故事则为这副皮囊提供骨架支撑。《父辈的荣耀》用几顿吃饺子的戏份串起陈兴杰的人生经历——父亲去世、母亲外出打工,高中生陈兴杰被父亲好友顾长山家收留,顾长山爱人专门包饺子欢迎他;多年后,顾长山家突发变故,已在广深成家立业的陈兴杰决定回乡创业、照顾家人,他一边吃着饺子,一边向妻子说出自己的想法;结局处,陈兴杰带着家人过上好日子,一家人围坐着包饺子……几场戏里,“饺子”成为重要意象,彰显陈兴杰与家人、林场、家乡之间的深沉情感。以美食为媒介展开生活化叙事,可以营造真实情境,让观众在日常情感体验中沉浸式感受人物的境遇,理解他们的选择。

  美食还能助力主旨思想的传达,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比如《觉醒年代》里吃老北京涮肉的场景:陈独秀对食材、调料、吃法如数家珍,吃的时候大快朵颐,诠释了革命先辈的真性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还有毛泽东与一群革命青年相聚的一幕,他们一边吃饭,一边谈论《新青年》杂志,嘴里咀嚼着湘菜的辛香,话里品评着中国的未来。不同于正襟危坐的严肃会议,这些场景用一饭一菜把革命理想与人的基本需要紧密连接,使革命先辈形象在浓浓的烟火气中走向崇高,他们所讨论的问题、所彰显的精神也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流淌入观众心中。

  以食为介,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美食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人总能在重要的时间节点,选取符合时宜的食材和特有的烹饪方式制作珍馐佳肴,并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相聚、庆祝、纪念中,不断把民族记忆、家国情怀、乡土情结、人伦情感沁入味蕾、注入心田。很多影视创作者敏锐捕捉美食在文化发展传承上的特殊意义,纷纷深挖这一素材富矿,从一道道美食切入创作,表现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和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习惯不同,在食品选料、制法及口味上,逐渐形成不同的地方特色和风味。《去有风的地方》里的鲜花饼表现云南的浪漫诗情,《长沙夜生活》里的米粉诠释湖南的浓烈热情,《什刹海》汇聚八大楼、八大居、八大春的名菜,将老北京的局气豁达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美食元素如同多棱镜,折射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使地域特色文化得到有力传播。

  影视创作在讲述美食的制作食用过程时,将节日文化、风俗习惯融入其中,诠释人们对故乡、家国的真挚情感和对幸福生活的感恩、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以端午节美食为例,纪录片《风味人间》系列里,高邮人在餐桌上摆着十二道跟红色相关的食物“十二红”,祈愿“日子红火”。《寻味东莞》里东莞的菜篮粽、鱼篓粽等形状奇特,蕴藏着丰衣足食、风调雨顺等美好寓意。这些与美食相关的人文场景唤起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从餐桌上的各式菜肴能看出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态度,而怎么吃、和谁吃则反映人们的情感归属和价值理念。比如纪录片《佳节》《风味人间》等,创作者讲述一顿饭人们落座的规矩、上菜的次序、夹菜的分寸。这些细节表现饮食民俗、勾画世情百态,彰显融入中国人骨血之中彝伦攸叙的伦理道德、源远流长的家风传承、奋力前行的精神力量,与观众构筑起牢固的情感纽带,唤起价值认同。

  以食为材,建构独特的审美空间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人的本能,这是美食之所以受当下影视创作欢迎的重要原因。影视作品运用高清摄像、特写、后期调色等手段,呈现精美的视听效果,渲染诗意的意境氛围,使观众获得美的享受。

  纪录片《人生一串》围绕“烟火气”和“市井味”展开,用诙谐幽默的解说、写意的慢镜头和写实的移镜头,将深夜街市的闲暇惬意、热辣也平凡的人生故事以及“万物皆可烤”的生活意趣娓娓道来。纪录片《沸腾吧火锅》里红色汤底咕噜咕噜冒着热泡,舒展开的豆皮随着水汽上下浮动,鲜嫩菌类夹杂在各类蔬菜中若隐若现,煮熟的牛肉在酱料中翻滚入味。创作者运用大量特写镜头,展示火锅这道中华美食的人间烟火气。综艺节目《一馔千年》以转盘式的空间设计连接“厨房”“演馔剧场”等场景,通过旋转“时空”,让观众于移步换景中多视角品味古代美馔的味之美、形之美、意之美。《梦华录》则在考究的镜头语言中再现茶百戏技艺和茶点,营造精致的宋风宋韵。这些内容把美食、美景、美好生活融为一体,诠释中国人独有的生活美学。

  总之,美食是人们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途径,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颇具人情味的显性表达。影视作品对美食的重视,显示了创作者对社会生活的细致观察,对民族文化的自觉归附。用影像展示中国美食、书写中国味道,要深度挖掘中华饮食文化背后的思想内涵,赋能价值引领;要研判不同美食在不同类型影视作品中可以发挥的艺术空间,用美食讲好中国故事;还应深挖美食背后的历史文化,探寻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文化根脉。相信更多以美食入题的优秀影视作品能够涌现出来,为饮食文化添加属于这个时代的生动注脚,也为影视艺术创新发展作出有益实践,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开广阔天地。

  (光明日报 作者:杨洪涛,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曹子健】 ,褪黑素的功效与作用

相关:

创新数字时代文化治理 加快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贺信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要优化数字化发展环境”,“建设公平规范的数字治理生态”。数字技术变革、数字经济发展以及数字社会建设等为文化治理的创新发展注入..

汇聚文明交流互鉴的力量——2023北京文化论坛侧记  9月14日至15日,2023北京文化论坛在京成功举办。600多位中外嘉宾跨越山海相聚北京,围绕“传承·创新·互鉴”永久主题和“传承优秀文化 促进交流合作”年度主题,共议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共话文明交流互鉴。   论坛发布“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2年度十件大事”,促成文化项目签约52个,开展50场嘉宾演讲和圆桌对话、4条线路观摩和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汇聚智慧力量。   文..

“税务单元”首次进入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中新网晋中9月19日电(张云)9月19日,主题为“新时代·税之光”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税务单元”在山西平遥古城县衙展区正式开展。本次展览是税收专题首次进入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由国内知名摄影家评选出的18幅(组)获奖作品和近200幅入选优秀作品参加展览。   税收在国家治理中具有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本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特别开设的“税务单元”,由中国税务报社、国..

第二十届百花文学奖在天津揭晓 39部作品分获7类奖项  中新社天津9月19日电 (王在御)第二十届百花文学奖颁奖典礼19日在天津举办。本届百花文学奖设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奖、散文奖、科幻文学奖、网络文学奖和影视剧改编价值奖7个奖项,共有39部作品获奖。   其中, 《河马按摩师》(邱华栋)、《小野先生》(金仁顺)、《荷花姜》(潘向黎)等获短篇小说奖;《爱的川流不息》(张炜)、《我们的娜塔莎》(蒋韵)、《瓦猫》(葛亮)等获中篇小说奖;《下一站不下》(许春樵)、..

2023“运河有戏”演出季开幕 将举办130余场演出活动  中新网北京9月19日电(记者 陈杭)19日,2023“运河有戏”演出季暨开心麻花喜剧生活节在北京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北区开幕。本次演出季以“近悦远来 活力通州”为主题,将持续到10月底,为民众带来130余场演出和文化活动。 19日,2023“运河有戏”演出季暨开心麻花喜剧生活节在北京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北区开幕。陈杭摄   开幕式上发布了2023“运河有戏”演出季暨开心麻花喜剧生活节宣传片,举行了以“运河有戏·点亮美好..

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 他们在亚运村里体验非遗  杭州第19届亚运会沙滩排球比赛在浙江宁波进行,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以及随队官员入驻宁波亚运分村后,利用训练的空闲时间,逛起了村里的非遗文化体验点,泥金彩漆、面塑技艺等非遗项目,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探索中国的窗口。   宁波台记者 屠佳祺:我现在是在宁波亚运分村,运动员们训练回来后,到达亚运分村去往房间的路上会经过这条走廊,在走廊的旁边就有非常多的非遗展演活动,我身边这里就是一个面塑的非遗展示。  ..

《故宫日历》上新 2024年充分展现紫禁城龙元素  中新网北京9月19日电 (记者 应妮)作为故宫博物院的一张文化名片,《故宫日历》19日再上新。《故宫日历·2024年》封面图案选用清代黄地九龙牡丹纹漳绒毯局部,腾飞于海水江崖之上的祥龙,充满活力。 《故宫日历·2024年》书封。故宫博物院供图   全书从故宫博物院的丰富藏品中选取文物366件,分门别类,最终呈现图片六百余张,用大量局部细节和文物对比的方式,力求多角度、全面呈现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背后的故事。日..

第23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开幕 全球多国摄影师齐聚古城  中新网晋中9月19日电 (记者 胡健)第23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19日在山西平遥古城开幕,来自28个国家的两千余名摄影师携万幅作品参展。 第23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19日在平遥古城开幕。胡健 摄   本届大展共展出海内外两千余名摄影师的13961幅作品。其中,国际展部分有来自27个国家的225名摄影师带来的1627幅作品。参展摄影师包括加拿大摄影师罗伯特·戴维森、比利时摄影师帕特里克·格里斯、瑞士摄影师安德烈·歌德萨维奇..

SS2024北京时装周时尚博览会举办  中新网北京9月19日电(记者 李双南)日前,SS2024北京时装周时尚博览会在北京开幕。据悉,展会将持续到9月20日。   本次时尚博览会规划时尚设计、时尚艺术、时尚文化、时尚活动四大内容板块,以时尚设计、文化艺术、文创潮玩、非遗创新设计、生活方式等为主题,构筑“时尚+”展会生态。同时,联动街区网红餐饮等品牌,打造区域性产业联动的特色展会。   本届时尚博览会是北京时装周首次全新尝试,汇聚原有时尚北京展、W..

爱因斯坦手稿亮相上海  中新网上海9月19日电 (记者 陈静) 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亲笔签名手稿19日亮相上海。数十件中外名家精品力作同期展出。 爱因斯坦手稿亮相上海。(佳士得供图)   佳士得上海拍卖十年上海预展开幕在即,记者19日先期探展。据介绍,这份手稿的英译本首次发表于1929年2月3日的《纽约时报》特别增刊上,标题为"新旧场论"。彼时,爱因斯坦受《纽约时报》之托,以相对简单的形式解释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