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诗心”,开启孩子的诗意人生

2023-09-22 22:26:08 来源:网络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年少时学过的一首诗,在某个时刻突然从脑海里跳出来,深深触动了内心?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重新读一首诗,忽然有了更深的感悟?诗词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当下,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阅读中国古典诗词,又该如何培养孩子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9月的开学季,南开大学文学院在抖音推出《荷畔诗歌节》系列讲座。教师节当天,诗词研究学者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静、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陈斐,以及被誉为“宝藏语文老师”的“语文山水”抖音号创作者王杨军,一起畅谈诗词的精神和风骨,中青报·中青网在“温暖一平方”直播间访问了几位老师,探讨如何更好引领儿童青少年走进“诗词的田园”。

  经典诗词值得用一生去品味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它值得人们用一生去品味。”陈斐说。他认为,随着人生阅历和生命体验的愈加丰富,人们对经典诗词的理解也会更加丰满。当有了某种深刻的生命体验时,已经读过几千遍的诗,也可能带来全然不同的感受。“带着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生活阅历去解读经典,会让经典诗词的意义更加丰满。”陈斐说。

  在张静看来,诗词中蕴含着创作者的情志和真情实感,能够让阅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诗词正是因为能够积蓄、传导和激活这些情感,因而被誉为“中华文化的芯片”。而当一个人有了更多阅历,经典在心中唤起的共鸣就更加强烈,对一首诗的理解也会不断加深。

  学诗的目的不是背诵

  王杨军在十余年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当今很多孩子对古诗词并不感兴趣,虽然在受教育过程中学习和背诵了很多诗词,但这些诗词很少能够真正走入他们内心。大多数孩子只是学会了背诵和默写,以应对考试。“我们要打破这个误区,读诗词不是为了去背住它。”王杨军说。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这是荀子在《劝学》中的论述。张静解释说,如果孩子对于诗词,只满足于听老师讲解,会背诵和默写,但是内心没有被触动和涤荡,那么与诗词的距离依然很远。

  感受诗词的魅力

  在王杨军看来,孩子们之所以不喜欢诗词,是因为他们没有感受到诗词的巨大魅力。那么,诗词的魅力在哪里呢?

  陈斐认为,诗词之所以能够触动人心,是因为其抒写的是人生最美好的情志。阅读诗词,能够提升气质,陶冶心灵,让生命变得更加丰盈。同时,诗歌能够把人人“心中有,口中无”的想法用最精粹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引发强烈的共鸣。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张静说,“人们之所以容易被诗感召,是因为诗词具有一种‘持人情性’的力量,正如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所说的,‘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

  引导孩子走进“诗词的田园”

  “天下之宝,当与天下共之”,既然诗词如此美好,那么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引领儿童青少年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魅力,愿意亲近诗词,走进“诗词的田园”?

  王杨军认为,在教学中,要引导孩子们运用声音、姿态和情境学诗。不要只是默看,而是要出声地诵读;不要有口无心地念,而是要声情并茂、手舞足蹈地吟诵;要把古诗词中的情境还原到生活中,在桂花飘香的时候,学习桂花的诗词;在银杏叶落的时候,学习银杏的诗词。这样,孩子们便不会再有疲倦之感。

  陈斐认为,在孩子学习诗词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都不能太过心急,如果只看重孩子是否能够背诵,可能会让孩子视诗词为负担,破坏孩子对诗词的兴趣,甚至会扼杀他们学习诗词时应有的审美快感和情操陶冶。让孩子以从容的心态去学习诗词,咀嚼、品味诗词内容和表达的优美,日积月累,孩子的气质自然会得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让孩子学习诗词,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感知与诗词之间的共鸣。张静认为,“就像把石头扔进水里会产生涟漪一样,要让诗词在孩子心里产生涟漪,才算完成了一次与诗词的互动。”

  让每个孩子都能以诗相伴

  让诗词在当下得到更好的传播和传承,是很多诗词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都在尝试的事情。陈斐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要利用好多媒体平台,用当代儿童青少年感兴趣的方式来传播诗词。要鼓励孩子们去创作,为他们开辟创作和表达的渠道,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

  “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这是杜甫对自己后代的教诲。

  “我们要把宝贵的时间用来读诗,不要让外在的物质环境干扰内心成长加持的力量。”张静说。她认为,培养孩子的“诗心”最为重要。正如杨万里所写的“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让孩子成为诗人不是施教的终极目标。我们希望的是每个孩子都能以诗相伴,开启诗意人生。”张静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田博群】 ,培养“诗心”,开启孩子的诗意托合齐 人生

相关:

美学散步的风仪与胜景——宗白华的人生和学术  【大家】   学人小传   宗白华(1897—1986),江苏常熟人,生于安徽安庆。美学家、文艺理论家、诗人、翻译家。早年在青岛大学中学部、同济医工学堂求学。1918年参加“少年中国学会”,1919年任《少年中国》月刊、《时事新报·学灯》副刊编辑。1920年至1925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和柏林大学研修哲学和美学,回国后在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诗集《流云》、文集《美学散步》《美..

北美票房:《威尼斯惊魂夜》首映飘红  中新社洛杉矶9月17日电 (记者 张朔)在西方传统节日万圣节临近之际,15日首映的《威尼斯惊魂夜》(A Haunting in Venice)成为冲入最新一期北美周末票房十强的唯一新片。   据票房统计网站Box Office Mojo9月17日发布的电影市场数据,33部影片北美周末票房(15日至17日)报收约6208万美元,较前一周末下滑近三成。   由好莱坞知名华裔电影人温子仁联合编剧的悬疑恐怖片《修女2》(The Nun II),第二个上映周末在放..

第11届茅盾文学奖首位70后女作家乔叶:写作从来不负我  面对面丨“写作从来不负我” 专访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首位70后女作家乔叶   不久前,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在北京揭晓,杨志军的《雪山大地》、乔叶的《宝水》等五部作品获奖。五人之中,乔叶是唯一的70后,也是我国第一位获得茅盾文学奖的70后女作家。   记者:得了这个奖之后,对你自己作为一名作者会带来什么影响?   乔叶:就是采访多,正常生活节奏被打乱了。   记者:对你生活实质的影响或者工作包括写作会有..

上海:“看得见”的美术馆构建与城市生活的全新关系  中新网上海9月17日电 (记者 许婧)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是全国拥有最多美术馆的城市,去美术馆“看展”正获得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   美术馆见证并凝聚着上海城市形象的发展历程,体现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地域特色以及文化趋向。如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张磊所说,在美术馆的推动下,上海在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属性之外,增添了更多的艺术与文化属性,其多元、包容的现代化大都市的形象也由此更加丰满、立体,在众多大城..

走进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中新网北京9月17日电 题:走进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记者 应妮   9月17日,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利雅得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增至57项。“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为全球第一例茶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包括5片古茶林、9个古..

以“和谐”为主题 第九届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促人文交流  中新网剑桥9月17日电(记者 欧阳开宇)以“和谐”为主题,为期六周的第九届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日前开幕,截至目前已举办多场特色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促进中英人文交流。   在开幕仪式期间,艺术节组委会举办六本新书的发布会及研讨会,包括由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与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获得者叶锦添的对话录《奇妙与艺术—麦克法兰对话叶锦添》(英文版);美国艺术家、西洋油画修复专家安妮·马兴..

《百年巨匠》音乐篇经典作品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中新网北京9月17日电(记者 应妮)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协办的“世纪旋律 伟大灵魂——《百年巨匠》音乐篇经典作品音乐会”16日晚在国家大剧院盛大演出。 《百年巨匠》音乐篇经典作品音乐会演出现场。 车梅 摄   此次音乐会汇集纪录片《百年巨匠》音乐篇拍摄的8位大师巨匠萧友梅、刘天华、贺绿汀、黄自、冼星海、聂耳、郑律成、李焕之的24首经典音..

刘德华:幸运能与众多优秀导演合作向世界展现中国电影  中新社多伦多9月17日电 (余瑞冬 李紫娟)中国香港艺人刘德华16日在加拿大多伦多出席第48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举办的专场对话会,与同行、影迷及媒体分享自己逾40年职业生涯的心路历程。他表示,自己很幸运能与众多中国优秀导演合作,向世界展现中国电影。   刘德华认为,中国导演会从不同角度进行表达,创作都拥有各自特点。自己很幸运能在不同时期与多位优秀导演合作,他回忆,为了与张艺谋合作,自己曾投入不少精力提高..

湖北藏友收藏上万把算盘 计划建算盘博物馆  中新网咸宁9月17日电(徐大发 肖乐平 胡传林)湖北通山县收藏爱好者明平友痴迷研究算盘,收藏各类中国算盘上万把,还正在编撰《中国算盘史编》。“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建一个算盘博物馆,将中国的算盘文化传承发扬下去。”17日,明平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明平友展示其收藏的中国算盘。徐大发 摄   明平友是一名退伍军人,1978年转业先后在通山县乡镇文化站、李自成墓文物管理所、通山影剧院工作。2013年,明平友开..

江苏无锡首次获得6000年前古人类DNA  中新网无锡9月17日电(记者 孙权)17日,全国考古前置背景下出土文物预防性保护修复研讨会暨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华东工作站揭牌仪式在江苏无锡举行。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华东工作站揭牌。 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揭牌仪式现场,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复旦大学联合发布了一项最新科技考古成果——无锡市马鞍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人骨检测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