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多巴胺穿搭:敢穿,敢想,还敢豁得出去

2023-06-28 11:54:11 来源:网络

  今夏的网络热词必须是“多巴胺穿搭”,它不仅霸屏各个网络平台,还成为了不少年轻人春夏穿衣的主要风格。所谓“多巴胺”,这种脑内分泌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传递兴奋以及开心的信息。而“多巴胺穿搭”是对高饱和度的色彩进行协调搭配,以玫红、宝蓝、粉红、粉蓝、亮黄、紫色等鲜艳的色彩为主,通过撞色或是独特的款式给人以感官上的刺激。高饱和度的色彩往往能给人带来生机,从而可以改善情绪。这种与快乐相关的穿搭风格其实早在古代就已流行,古人为了快乐,穿起衣服来还真是一点都不带客气的。

  盛唐女子

  主打的就是一个“敢穿”

  说起多巴胺穿搭,来自盛唐的女子最有心得。与初唐时期柔和色调为主不同,盛唐女子干脆来个华丽大转身。她们更偏爱明艳大胆的配色,尤其对高饱和色彩简直是爱到痴狂,并且随性搭配,完全不受社会礼仪的约束。

  这种自信又大胆的多巴胺穿搭很难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于是唐诗里对唐代女子的穿搭描述非常之多。如王珪“黄衫束带脸如花”,白居易“折腰俱老绿衫中”,徐惠“红衫艳织成”,韦应物“长怀旧卷映蓝衫”,卢照邻“娼家日暮紫罗裙”……别的不多说,单看这随机选的五句诗,就有红、黄、蓝、绿、紫交相辉映,仿若置身于色彩绮丽的大唐。

  当然,多巴胺穿搭不仅仅是需要高饱和色彩,其精髓在于要让这些高饱和色彩相撞,并且要撞出美感,撞出风格。唐代女装的基本构成是裙、衫、帔。无论是平民妇女,还是贵族仕女,这三件都必不可少,这让唐代女子在撞色方面有了极大的发挥空间。如盛唐的《弈棋仕女图》,画中仕女穿着红衣绿裙,两色相撞,还配上了金黄色沙帛,看起来富丽华贵。《捣练图》中有穿红衣蓝裙白帔子的,也有绿衣黄裙白帔子,还有嫌三色相撞不够刺激,裙子上还得再加上纹饰图案的。唐敦煌壁画《乐廷瓌夫人行香图》中的家属部分,几乎每位女眷身上的颜色都不少于三四种。这些绚丽浓艳的高饱和色彩被唐代女子大面积地运用在日常的穿搭中,数色相撞,撞出了生机,多巴胺自然也分泌了出来。

  假如盛唐也有分享平台,那么在“多巴胺穿搭”这个话题中,安乐公主那条关于百鸟裙的笔记点赞数一定最多。这位安乐公主是唐中宗与韦后的小女儿,备受宠爱,她对多巴胺穿搭颇有心得。在厌倦了绫罗绸缎带来的多巴胺穿搭乐趣后,她忽然把目光瞄准了山林间飞来飞去的鸟,于是她把尚功局的司制叫来:“本公主想把这些鸟的羽毛都穿在身上,你们快点给我想想办法!”

  此话一出,但凡是长得漂亮的鸟都倒了血霉,全都被抓进宫里拔毛。过了些时日,尚功局的司制呈上来一件极为奢华的百鸟裙。据多处史料记载,百鸟裙“正看为一色,旁看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百鸟之状,并见裙中”。原本盛唐女子的多巴胺穿搭只是让高饱和色彩相撞,谁能想到安乐公主居然用数百种鸟的羽毛进行撞色,并且还能在不同的场景下瞬时变色。当这条百鸟裙上了盛唐多巴胺穿搭热搜后,山林间的鸟集体翻了个白眼,因为不少贵族人家都对此进行了效仿,一时间“山林奇禽异兽,搜山满谷,扫地无遗”。

  爱美没问题,但安乐公主如此骄奢,无视生命,实在过分。最终在开元二年,安乐公主的这些裙子被唐玄宗下令付之一炬。你以为是唐玄宗不喜欢多巴胺穿搭吗?不,他的杨贵妃也有一款黄裙上过热搜,《天宝初语》里就曾用夸张的笔法描述这段黄裙风尚:“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

  为了能搭配这些高饱和色彩的服饰,盛唐女子对自己的妆容也下了狠手,堪称是“多巴胺妆容”。她们特别喜欢浓艳的厚妆,面妆与额黄花钿的搭配也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对此,唐代诗人王建在《宫词一百首》中描述得有些损:“归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泼红泥。”居然说盛唐女子卸妆后,洗脸盆里的水倒出去就跟泼红泥巴一样,太狠了。

  看来,盛唐女子的多巴胺穿搭主打的就是一个“敢穿”。

  明代女子

  报复性热爱还不够,配饰也要“多巴胺”

  有句话叫“时尚就是一个轮回”。在多巴胺穿搭沉寂了数百年后,至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巴胺穿搭再一次登上了时尚圈的顶端。当时的明代女子早已不再满足于遵循前制,朴素无装饰多年后,反而对多巴胺穿搭报复性热爱。

  与盛唐女子不同,明代女子这种报复性热爱中居然夹杂着偏执,她们在选择多巴胺穿搭时,尤其喜欢红色。加之染色工艺的提升,用以作为主色调的红色就多达18种。以《松江府志》所载为例:“染色之变,初有大红、桃红出炉,银红、藕色红。今为水红、金红、荔枝红、橘皮红、东方色红”。在以红色为主色调的情况下,再配上别的高饱和色彩。据顾起元记载:“红、紫、黄、绿,亡所不有。即妇女之饰,不加丽乎。”

  明代世情小说中对这种多巴胺穿搭也有多处描写。如《金瓶梅》第15回,描写西门庆家女眷出门游玩。当时西门庆还是平民,但因为服饰僭越之风的兴起,他的妻妾穿着却华贵富丽:吴月娘身穿大红妆花通袖袄儿,娇绿段裙,貂鼠皮袄;潘金莲大红遍地金比甲,头上珠翠堆盈;李娇儿身穿沉香色遍地金比甲;孟玉楼是绿遍地金比甲。

  总之,明代中后期的女子要的就是大红大绿,要的就是富贵艳丽,但如果仅仅是这样,跟盛唐相比,岂不是毫无新意?

  当然有惊喜,除了要求高饱和色彩相撞以外,明代女子更注重款式的新奇。为了追求时尚与新意,明代女子服饰的款式不断发布新品,时人对此赞不绝口:“当其时,众以为妍,及变而向之所妍,未有见之不掩口者。”明代时尚圈一下子变得卷了起来,服饰的流行周期也大大缩短:“大率五年乃克周遍,所始之地厌弃已久,所效之地模仿方新。”

  多巴胺穿搭本是为了让穿衣人的情绪得到疗愈,但谁能想到也有人是为了让别人分泌出多巴胺?据《万历野获编》载,当时万贵妃为了迎合明宪宗的审美,让自己穿出风格,居然想到穿上艳丽的男装,“每上出游,必戎服佩刀侍立左右”,而明宪宗则是“辄为色飞”。一旁围观的侍卫们只能暗自吐槽:管它是谁的多巴胺,你俩开心就好。

  当现代人在某宝搜索“多巴胺穿搭”,页面上还会出现一些相关推荐,如“多巴胺配饰”。这一点,明代中后期的多巴胺穿搭中也多有展现。《明史·五行志》称:“正德元年,妇女多用珠结盖头,谓之璎珞”。《金瓶梅》第86回中,描写春梅出嫁之日:“戴着围发云髻儿,满头珠翠”。这些珠翠色泽艳丽,戴在头上不仅有视觉上的冲击,似乎还可以从视觉上增加发量,妥妥的穿搭神器。

  此外,明代中后期的多巴胺配饰还体现在很多细节处。明代女子头上的金钗、头冠等,都会用宝石、翡翠等多色搭配,甚至连服饰上的纽扣都能“耍心机”。如北京右安门外出土的明嵌宝石花蝶形金纽扣。这件金纽扣以黄金作为主要材质,除了精美的雕刻外,纽扣两边还镶嵌着红宝石与蓝宝石。高饱和色彩的宝石,两色相撞,扣在明代女子高高竖起的领口,与华美的服饰相互映衬,怎能不快乐!

  古代男子

  特别能豁得出去,兵马俑也跑不掉

  多巴胺穿搭当然不会只属于女性。在多巴胺穿搭走红后,一件来自秦代的兵马俑频频上热搜,得到了许多网友的关注。早在2200年前,秦代的工匠在塑造兵马俑的时候,就已经有意识将这些武士打扮成时尚潮人。这件兵马俑仅是服饰部分就有红、绿、黑、白、蓝、紫、黄、粉八种颜色,共近20种色调,但看起来却无比谐调与鲜活。虽说它的服饰色彩丰富,多色相撞,但一眼让人记住的就是被大面积运用的紫色。

  这种紫色被称为“汉紫”,又叫“中国紫”,艳丽却不轻浮,与其余的七种颜色搭配起来,使得这件兵马俑看起来沉静又神秘。而绿色与黑色的运用又让人感到眼前一亮,不由得感到快乐。值得一提的是,兵马俑上的紫色、铅白以及铅丹与其他天然矿物质的颜料不同,它们居然是人工制造而成,可见工匠们为了让这些兵马俑实现多巴胺穿搭,费了不少心思。

  兵马俑的色彩搭配的确能反映出一部分古代男子当时的穿衣风格,只不过我们的想象力恐怕有点跟不上,因为另一部分古代男子为了能展现出自己的多巴胺穿搭,他们特别能豁得出去。

  估计一开始专门为男子设计的多巴胺穿搭风的服饰不算多,所以最初古代男子选择了——穿女装。除了历史上以“臭美”出名的何晏外,东晋时期的谢尚算是男子多巴胺穿搭的时尚先锋。《晋书》卷七九《谢尚传》:“好衣刺文袴,诸父责之,因而自改,遂知名。”谢尚年轻的时候最喜欢穿着色彩艳丽的绣花裤子在街上招摇过市,没想到此举遭到了叔父们的严厉批评,他只好改掉了这个癖好,最终成为了一位名士。

  然而,不是每一个古代的男孩子都像谢尚这么听话,听了些大道理后,就放弃了最爱的多巴胺穿搭。比如在明代万历年间,李乐在《续见闻杂录》中记述了他进城后看到的场景:“至万历十一年间,学道寻湖,民生俱红丝束发,口脂面药,廉耻扫地。”又,“若辈皆好穿丝绸、绉纱、湖罗,且色染大类妇人。”满大街的读书人都用红丝扎头发,涂口红,面部还涂抹了胭脂香粉,浑身穿着紫色、红色的衣服。

  大为震惊的李乐其实有点少见多怪,明代中期以后的男子对多巴胺穿搭是爱到极致,其中红色、紫色是他们的最爱。伍袁萃在《林居漫录》中说得很清楚:“男人以红紫为袴,盖自嘉靖之季始,然惟市井轻薄儿有之。”如郑仲夔《隽区·诞隽》载,某次有个客人上门去拜访唐伯虎,没想到这位大才子正穿着艳丽的女装,与一个和尚开心地下棋。

  明代的大才子张献翼对多巴胺穿搭也颇有心得,他不仅喜欢穿红紫色的服饰,并且还在衣服上绣着菊花与荷花,再配上他最爱的红纱巾。或许在配齐一身多巴胺穿搭后,张献翼暂时忘却了人到中年时的遭遇,时常在家翩翩起舞。

  当然也有更能豁得出去的,如明代书画家董其昌,为了让服饰更具多巴胺穿搭风,他居然跨界到阴间,将当地人的“送终之服”——松江紫花布道袍穿上身。毕竟它艳丽又好看,提前预支死后分泌出的多巴胺又何妨!

  除了色彩以外,明代男子的多巴胺穿搭也注重款式的新奇。在成华年间,京师流行起了一种马尾裙,以马尾织成,系在衬衣里面。胖子比较省料子,只要穿一条裙子即可,而瘦子就得穿两到三层,这样才能让外衣张开,像一把打开的伞,造型很像现代人穿的裙撑或蓬蓬裙。想象一下,一群穿得又紫又红的古代男子,戴着各式头巾,敷着脂粉,服饰的下摆却又蓬松耀眼,这个场景想想就很快乐,可不是把多巴胺穿搭玩到了极致。

  由此可见,从古至今,人们都很喜欢多巴胺穿搭。毕竟穿衣服这件事,只要自己喜欢就好,不攀比,不骄奢,怎么穿都快乐。

  文并供图/金陵小岱 【编辑:岳川】 ,历史上的新华字典电子版 多巴胺穿搭:敢穿,敢想,还敢豁得出去

相关:

山西发现战国水井遗存 实证2400年前筑井技术  中新社太原6月26日电 (记者 胡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6日晚对外发布考古发掘报告称,当地考古人员在阳泉市发现战国时代水井遗存,实证2400年前筑井技术。   2019年,在阳泉市洪城北路东平坦垴村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项目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一口水井,经报中国国家文物局批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阳泉市文物管理中心联合对该井进行抢救性发掘。   水井地处山西省阳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平坦垴村西部,在发掘期间,..

浙江文旅观察:今天我们该如何纪念施光南?  中新网杭州6月26日电 题:浙江文旅观察:今天我们该如何纪念施光南?   记者 童笑雨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迅速唱响大江南北,曲作者施光南的名字,也被更多人熟知。   施光南是新中国成立后新一代作曲家的杰出代表。今年是施光南逝世33周年。今天,我们该如何纪念这位人民音乐家?   6月26日,施光南夫人洪如丁接受中新网采访时提到了她的愿望:把..

《只手摘星斗》获第七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特等奖  中新网上海6月26日电 (王笈)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支持、阅文集团主办的第七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以下简称“大赛”)26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颁奖典礼。本届大赛共评出14部获奖作品,生动呈现中国卫星导航事业发展进程的《只手摘星斗》获特等奖,以盲人视角展现世间百态的《茫茫白昼漫游》获一等奖。   本届大赛以“好故事照见人间烟火”为主题,鼓励来自各行各业的网络作家以网络文学为载体,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和文学..

西安西郊发现唐代宫人墓地 墓葬排列有序经严谨规划  中新网西安6月26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26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2021年至2022年,考古人员在西安西郊莲湖区枣园街道三民村、陈家寨和沣东新城三桥街道贺家村等地相继发掘魏晋至明清时期墓葬1200余座,极大地丰富了西安西郊历史时期的考古学研究资料,完善了该区域从魏晋、十六国、北朝、隋唐、宋金到明清各期墓葬的演变序列,尤以隋唐时期墓葬考古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要发现和认识。 陈家寨墓地出土乐俑组合。 陕..

歌舞为媒 如何讲好新疆故事?  中新网乌鲁木齐6月26日电(潘琦)新疆是“歌舞之乡”。在这里,人们习惯于用歌舞交往交流,也习惯于用歌舞讲述自己的故事。   文化艺术节、“新歌唱新疆”、戏剧晚会……2023年开年以来,一场场歌舞盛会在新疆各地鸣锣开场。曼妙腾旋的龟兹乐舞、悠扬的木卡姆吟唱、热闹欢腾的麦西来甫……尽显新疆各民族歌舞文化之美。 新疆阿克苏的音舞诗画《千年之约·梦幻龟兹》表演。 潘琦 摄   非遗文化点亮舞台   “真厉..

“江西省文艺创作奖”设立 激励文艺工作者创作优秀作品  中新网南昌6月26日电 (记者 吴鹏泉)记者26日从江西省文联推进文艺创作工作会上获悉,经江西省评比表彰办批准,江西省文联正式设立“江西省文艺创作奖”,并即将启动首届评选活动。   近年来,江西省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着力讲好江西故事,潜心创作精品力作,在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全国文艺大奖等评选中屡获殊荣,用文艺的形式抒写了江西人民在新时代感恩奋进的伟大..

上海千顷堂书局后人捐出逾50本珍贵中医药书籍等  中新网上海6月26日电 (记者 陈静)成立于1883年的上海千顷堂书局,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民营出版机构之一,主要出版中医药书籍。 谢文一是上海千顷堂书局最后一代掌门人谢祖芳的曾孙。 受访者谢文一供图   26日,上海千顷堂后人谢文一向宁波帮博物馆捐赠了50余本千顷堂出版的珍贵中医药书籍;同时,谢文一发起了"千遇千寻——抢救古医书行动"公益项目。该公益项目由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和上海云开朵朵公益基金会联合..

河南商丘宋国故城遗址发现东周时期“环城大道”  中新网商丘6月26日电 (王宇 白鹏)“近期,考古队在宋国故城南城墙内侧发现了厚度达80厘米以上的踩踏面,基本可以确定这是东周时期的‘环城大道’。”6月26日,河南商丘宋国故城南城墙与睢阳古城西城墙交接处的“城摞城”考古发掘仍在紧张进行中,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夏商周考古研究室负责人孙政委透露了最新的考古进展。 图为宋国故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邢栋 摄   孙政委介绍,今年3月至4月份以来,考古队把睢阳..

陕西考古发掘魏晋至明清时期墓葬1200余座  记者6月26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2021~2022年,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城西片区相继发掘魏晋至明清时期墓葬1200余座,完善了该区域从魏晋、十六国、北朝、隋唐、宋金到明清各期墓葬的演变序列。其中陈家寨墓地两年度共计清理有北朝隋唐时期中小型墓葬581座和金代墓葬2座,出土文物约有1500余件组,跨越北朝隋唐近500年的历史时期,是目前陕西关中地区发掘这一时期中小型墓葬数量最多的一次。  ..

新疆克孜尔石窟何以成为中国影响广泛的石窟遗存?  中新网乌鲁木齐6月26日电(王小军 龚喜杰 石双)昔日的克孜尔,除了荒芜,还是荒芜;今日的克孜尔,绿意浓浓,鲜花盛开。在盛夏的高温中,走进克孜尔石窟,河水潺潺,凉风习习,燥热仿佛一扫而光,浮躁似乎被风吹走。仰头望去,鸠摩罗什雕像在高台之上,越过时间的尘埃,脸上洋溢着笑意…… 克孜尔石窟前静立的鸠摩罗什塑像。 石双 摄   天山脚下藏瑰宝   克孜尔石窟坐落在新疆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7公里处。石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