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西郊发现唐代宫人墓地 墓葬排列有序经严谨规划

2023-06-28 11:53:09 来源:网络

  中新网西安6月26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26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2021年至2022年,考古人员在西安西郊莲湖区枣园街道三民村、陈家寨和沣东新城三桥街道贺家村等地相继发掘魏晋至明清时期墓葬1200余座,极大地丰富了西安西郊历史时期的考古学研究资料,完善了该区域从魏晋、十六国、北朝、隋唐、宋金到明清各期墓葬的演变序列,尤以隋唐时期墓葬考古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要发现和认识。

陈家寨墓地出土乐俑组合。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陈家寨墓地出土乐俑组合。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据了解,陈家寨墓地两年度共计清理有北朝隋唐时期中小型墓葬581座和金代墓葬2座,出土文物约有1500余件组。这些墓葬跨越北朝隋唐近500年的历史时期,为目前关中地区发掘这一时期中小型墓葬数量最多的一次,是探讨北朝隋唐以来长安城居民居葬关系的重要实例。尤以发现的一批隋代小型墓葬较为重要,之前学界对于小型隋墓葬制葬俗与空间分布等研究不甚明晰,此次发现可补认识之阙,为厘清隋唐之际中小型墓葬的演变规律与葬制葬俗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三民墓地唐墓出土天王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三民墓地唐墓出土天王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三民墓地发掘西晋至隋唐时期中小型墓葬280余座,其中唐代宫人墓地为本次考古重要收获。墓地位于发掘区域西部,东侧以兆沟为界,与同期墓葬相隔。兆沟内墓葬排列有序,中部被现代坑破坏,北部保存最好。宫人墓共计57座,可分为9排,各墓之间无打破关系。墓葬皆属直线形土洞墓,主要由墓道和墓室组成。墓道为斜坡底,墓室空间狭促低矮,仅可容棺。墓葬均为单人葬,墓主仰身直肢葬,头向南。随葬品以陶罐、壶为主,部分墓葬见有贝壳、铜镜、玉石饰品和黛板等女性妆扮用品。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分析,墓葬时代当属唐代初期。经鉴定,20座人骨保存较好的墓葬墓主皆系20岁至30岁的年轻女性。这批墓葬形制与葬俗一致,排列有序,显然经过严谨规划。

唐代宫人墓随葬贝壳。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唐代宫人墓随葬贝壳。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结合以往在此地西南发现的唐太宗、高宗及中宗时期的宫人墓志推测,此次发现的墓葬应系唐初宫人墓。该墓地的发掘首次发现了唐代宫人墓地东兆沟,明确了墓葬排列方式,进一步确定了宫人墓地的分布范围及其埋葬序列。

唐代宫人墓M11器物组合。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唐代宫人墓M11器物组合。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宫人墓东部发掘4座唐宫廷内侍墓葬,表明此处亦属唐代宦官葬地,且以开元前宦官为主,生前居住于长安城内西北坊,晚期随着政治中心向大明宫转移,宦官也更多选择居住在离大明宫更近的长安城内东北坊,按照就近埋葬的原则,卒后埋在了东郊浐灞一带。

宫人墓地布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宫人墓地布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此外,还发现有10余处唐代小型兆沟墓园,墓园内多分布有带一至三个天井的长斜坡墓道土洞墓一座或多座,印证了唐代文献关于墓田制度曾施行于低级别官吏及庶人墓葬的记载,完善了关中地区唐代墓田制度的序列。

康比比墓胡人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康比比墓胡人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康比比墓骑马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康比比墓骑马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贺家墓地发现一座长斜坡墓道双天井砖室壁画墓,使用石封门,甬道及墓室绘制壁画。根据墓志铭记载,墓主康比比,或为粟特人,葬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为唐长安城西郊目前发现最早壁画墓。墓室东壁的乐舞场景清新悠闲,各人物间的排布错落有致,正中欣赏乐舞的胡人女性形象极有可能为墓主人,在以往的唐墓壁画中少见。出土随葬品43件(组),主要以彩绘陶俑为主,其中天王俑脚踏5只小鬼,造型复杂,胡人俑肌肉紧绷,齿舌毕现,堪称精品。

康比比墓出土镇墓兽。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康比比墓出土镇墓兽。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关中地区开元前期壁画墓发现极少,学界对于这一时期壁画布局不甚了解,该墓部分壁画内容同期少见,分布位置特殊,体现出玄宗规范丧葬制度之前壁画存在的多样性,为神龙至开元晚期唐墓壁画的演变提供了实证资料。

康比比墓甬道口壁画。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康比比墓甬道口壁画。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据介绍,综合既往考古工作成果,西安西郊主要以隋唐时期中小型墓葬为主,超过3个天井的墓葬甚少,以无天井或1个至2个天井的土洞墓葬多见。从墓主身份来看,可以概括为“一个主体,三个特殊”的隋唐长安城居民葬地特征,即以城西庶民小型墓葬为主体,以宫人墓、宦官墓和番人墓三个特殊人群为特色,兼有中低阶武官墓葬。(完)

【编辑:于晓】 ,西安西郊发现新欢旧爱 唐代宫人墓地 墓葬排列有序经严谨规划

相关:

歌舞为媒 如何讲好新疆故事?  中新网乌鲁木齐6月26日电(潘琦)新疆是“歌舞之乡”。在这里,人们习惯于用歌舞交往交流,也习惯于用歌舞讲述自己的故事。   文化艺术节、“新歌唱新疆”、戏剧晚会……2023年开年以来,一场场歌舞盛会在新疆各地鸣锣开场。曼妙腾旋的龟兹乐舞、悠扬的木卡姆吟唱、热闹欢腾的麦西来甫……尽显新疆各民族歌舞文化之美。 新疆阿克苏的音舞诗画《千年之约·梦幻龟兹》表演。 潘琦 摄   非遗文化点亮舞台   “真厉..

“江西省文艺创作奖”设立 激励文艺工作者创作优秀作品  中新网南昌6月26日电 (记者 吴鹏泉)记者26日从江西省文联推进文艺创作工作会上获悉,经江西省评比表彰办批准,江西省文联正式设立“江西省文艺创作奖”,并即将启动首届评选活动。   近年来,江西省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着力讲好江西故事,潜心创作精品力作,在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全国文艺大奖等评选中屡获殊荣,用文艺的形式抒写了江西人民在新时代感恩奋进的伟大..

上海千顷堂书局后人捐出逾50本珍贵中医药书籍等  中新网上海6月26日电 (记者 陈静)成立于1883年的上海千顷堂书局,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民营出版机构之一,主要出版中医药书籍。 谢文一是上海千顷堂书局最后一代掌门人谢祖芳的曾孙。 受访者谢文一供图   26日,上海千顷堂后人谢文一向宁波帮博物馆捐赠了50余本千顷堂出版的珍贵中医药书籍;同时,谢文一发起了"千遇千寻——抢救古医书行动"公益项目。该公益项目由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和上海云开朵朵公益基金会联合..

河南商丘宋国故城遗址发现东周时期“环城大道”  中新网商丘6月26日电 (王宇 白鹏)“近期,考古队在宋国故城南城墙内侧发现了厚度达80厘米以上的踩踏面,基本可以确定这是东周时期的‘环城大道’。”6月26日,河南商丘宋国故城南城墙与睢阳古城西城墙交接处的“城摞城”考古发掘仍在紧张进行中,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夏商周考古研究室负责人孙政委透露了最新的考古进展。 图为宋国故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邢栋 摄   孙政委介绍,今年3月至4月份以来,考古队把睢阳..

陕西考古发掘魏晋至明清时期墓葬1200余座  记者6月26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2021~2022年,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城西片区相继发掘魏晋至明清时期墓葬1200余座,完善了该区域从魏晋、十六国、北朝、隋唐、宋金到明清各期墓葬的演变序列。其中陈家寨墓地两年度共计清理有北朝隋唐时期中小型墓葬581座和金代墓葬2座,出土文物约有1500余件组,跨越北朝隋唐近500年的历史时期,是目前陕西关中地区发掘这一时期中小型墓葬数量最多的一次。  ..

新疆克孜尔石窟何以成为中国影响广泛的石窟遗存?  中新网乌鲁木齐6月26日电(王小军 龚喜杰 石双)昔日的克孜尔,除了荒芜,还是荒芜;今日的克孜尔,绿意浓浓,鲜花盛开。在盛夏的高温中,走进克孜尔石窟,河水潺潺,凉风习习,燥热仿佛一扫而光,浮躁似乎被风吹走。仰头望去,鸠摩罗什雕像在高台之上,越过时间的尘埃,脸上洋溢着笑意…… 克孜尔石窟前静立的鸠摩罗什塑像。 石双 摄   天山脚下藏瑰宝   克孜尔石窟坐落在新疆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7公里处。石窟内..

山东菏泽缪篆书刻集书法、篆刻于一体 尽显古风古韵  中新网菏泽6月26日电 (李明芮 肖守祥)“缪篆字库是与北大方正字库合作的一个项目,目前撰写7000多个字并录入完成,已进入试运营阶段,这个项目填补了中国缪篆字库的空白。”6月26日,记者走进位于菏泽市巨野县的缪篆艺术研究工作室内,缪篆书刻传承人张会利正聚精会神地进行缪篆字库的创作。 张氏缪篆书刻以宣纸或金石为载体,通过资料搜集、构思设计等七道工序才得以成品。 巨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据张会利介绍,..

《施光南全集·声乐卷》发布 约300首作品首次发表  中新社杭州6月26日电 (童笑雨)“光南生前说,我写了这么多作品,真希望它们能发表,能够有人演唱,能够得到广大听众的认可。如今,他的部分夙愿已经得到满足。”6月26日,音乐家施光南的夫人洪如丁接受采访时说。   当天,《施光南全集·声乐卷》在浙江杭州首发。该卷从施光南遗作中整理出500余首作品,有的选自施光南本人手稿,有的录自施光南手订、手校的较早出版品,其中约300首作品属首次发表。   施光南一生创..

圆形方孔钱通行2000多年的“顶流密码”是什么?  穿越到哪个朝代生活最不便捷?私以为是先秦:中原地区使用布币,北方及山东地区流通刀币,楚国使用蚁鼻钱……光算这几种钱的“汇率”就能把CPU烧干。所以如果可以穿越,还是穿越到秦始皇统一货币之后最好,因为从秦朝到清朝末年,圆形方孔钱形制始终不改,是千年长红的“顶流”。   在中华民族历史中,钱币作为各民族之间政治关系、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的物质载体,如同年轮一般,记录和见证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发展..

被“遗忘”的黄文弼:沙漠中“一个人的考古队”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倪伟   发于2023.6.26总第1097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瘦骨一撮不胜衣,身披一袭老羊皮。”在一首赠诗里,语言学家刘半农如此勾勒好友黄文弼在沙漠戈壁中的寒酸模样。   在另一首照片题诗里,刘半农又调侃道:此公傻,不看江南之绿杨,而探绝漠之红柳。天炎饮绝沙如焚,人驼平等匍匐走。幸而当晚得水头,不然傻公今何有。傻公来,我当敬汝一杯酒。   俏皮的言语之下,隐约透露着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