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鏊子:一“烙”几千年

2023-06-28 11:45:26 来源:网络

▲河南省荥阳市广武镇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鏊。

  鏊(ào)子,是做烙馍和摊煎饼的主要工具。清代《说文句读》中记载:“鏊,面圆而平,三足,高二寸许,饼鏊也。”明代《正字通》也曾记录:“鏊,今烙饼平锅曰饼鏊,亦曰烙锅鏊。”在古代,鏊子是把薄石头打磨成龟背状,再磨制光滑,下可烧火加热,上可烙馍、摊煎饼,是专用于烙饼的炊具。

  鏊具不断更新,烙焙技术久远

  在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经常出土一种边沿有三足的盘形陶器。起初,文物专家对此没有统一的认识,直至1981年春,河南省郑州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在河南省荥阳市广武镇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发掘出一件完好无损的陶器,呈覆盘状,有三个瓦片形足,外表光滑,内壁粗糙且附着厚厚的烟炱(烟气凝成的黑灰)。经专家考证,这就是沿袭了几千年,现今仍然使用的烙制食物的工具——鏊子,因其质地为陶,称之为陶鏊。

  曾有人认为我国的面食技术是汉代从域外传入,但是陶鏊的发现和确认,证明新石器时代我国已掌握了传统的烙焙食物技术。

  随着青铜器、铁器的出现,陶鏊逐渐被替代。1989年3月,河南省焦作市嘉禾屯林场砖瓦窑发现一座汉代铜器窖藏,出土了一件极为罕见的带盖弦纹青铜鏊。

  青铜鏊由盖和体两部分组成,盖呈伞状,上饰两组弦纹,顶部有一桥形钮,钮下饰以梅花形饰片,钮上套一圆形提环。体为圆形浅盘,平底,下附三蹄足。盖周边有和鏊面扣合的子母口,上下合体十分严密。据考证,这是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带盖青铜鏊,是研究古代饮食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在我国内蒙古、辽宁及河南、山西、山东等地的窖藏遗存中,铁鏊是辽金时期的常见器物。1982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准格尔召镇西夏窖藏出土一件铁鏊,鏊背饰有一朵八瓣莲花纹;1996年8月,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发现一件金代铁鏊,背面也铸有一朵九瓣莲花纹。

▲河南省焦作市嘉禾屯林场出土汉代窖藏青铜鏊。 ▲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准格尔召镇出土西夏铁鏊(线图)

  烙饼图:展现古人用鏊场景

  考古发掘中,古人用鏊子烙饼的图像不仅保存了珍贵的文化信息,更弥补了实物信息的不足。这些图像生动活泼,直观地反映了使用鏊子的情景,记录并展示了古人的劳作场景。

  在甘肃省河西地区,发掘出大批魏晋时代的壁画砖墓,其中多幅“烙饼图”引人注目。1972年,甘肃省嘉峪关市魏晋壁画墓发掘的一幅烙饼图中,一名女子正手持面皮往鏊子上放。1993年,甘肃省酒泉市果园乡西沟村魏晋墓也发现了“烙饼图”,一女子头梳发髻,跪坐在三足平底鏊子前烙饼,身后放有两个大盆。

▲甘肃省嘉峪关市魏晋壁画墓“烙饼图”。 ▲甘肃省酒泉市果园乡西沟村魏晋壁画墓“烙饼图”。

  2003年,河南省登封市高村发掘了一座宋代壁画墓,其中的“烙饼图”非常生动写实。画中有3位女子,左侧女子正在鏊子前持物翻饼,其右置一圆盒,内有烙好的煎饼。鏊子呈穹庐状鼓起,同现在常见的铁鏊无异。中间女子正在矮案前持两头尖、中间粗的擀面棍擀制面皮。右侧女子双手托盘,似走却又回首观望。整幅壁画色彩艳丽,人物各具情态,栩栩如生。

▲河南省登封市高村宋代壁画墓“烙饼图”。

  多民族相互借鉴的饮食文化

  通过上述介绍不难发现,我国与古代鏊子相关的遗存大多出现在北方,因为北方主食多为品种丰富的粗粮,经过简单加工后就可用来制作烙馍、煎饼等食品。

  烙馍是一种特色传统面食,源自中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烙馍在各地叫法不一,如“饼馍”“烙饼”“单饼”“薄饼”等。

  相传楚汉时期项羽兵败,被韩信围追堵截,饥饿劳累。韩信为毁坏项羽名声,让人设计“把面捋捋摸摸,弄薄弄熟”,尽快做出些吃的,摆放在楚军必经之路。楚军虽饥饿,但无钱购买,便忍饥离去。项羽路过,也因未带钱离去。后来兵去饼留,百姓效仿制作,并因“捋捋摸摸”而称之为“烙馍”。

  煎饼的由来也有一个传说。三国时期,刘备被曹操追杀,来不及做饭,诸葛亮让伙夫支起铜锣,把玉米面和成面糊,将支起的铜锣用火烤热,再把面糊倒在铜锣上,摊平烙熟,能快速充饥,后传至民间,成为传统食品。

  历史上,不少文人对煎饼甚是喜爱。五代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记载:“段维晚富辞藻,敏赡第一……好吃煎饼,凡一个煎饼成,一韵燦然。”意思是做成一个煎饼,即可赋诗一首。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写了一篇《煎饼赋》,夸赞煎饼形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赞美其味道“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远飘”。清代袁枚在所著《随园食单》中记载:“山东孔藩台家制薄饼,薄若蝉翼,大若茶盘,柔腻绝伦。”

  摊煎饼需要以下几个工具:鏊子是烙煎饼的专用工具;筢子呈板状弧形,有手柄,持柄推抹面糊,有的地方叫“池子”;油擦子,土话叫“油搭子”,多层布缝制,上面渗着食用油,用来擦鏊子,防止煎饼与鏊子粘连以便揭取。

  当鏊子烧热后,用勺子舀上一勺面糊倒在鏊子上,用筢子沿着鏊子摊平抹满。面糊受热迅速凝固,烙熟成为煎饼。若要摊好煎饼,面要细,糊要稠稀适当,火候要好,手要麻利。摊好以后,就可以把各种肉蛋蔬菜放在煎饼上卷起来吃。

  煎饼因为在烙制时烘干了水分,可以较长时间储存,是人们出门远行必备的干粮。抗日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不但爱吃煎饼,还把煎饼称作“抗日饼”,专门写了《煎饼——抗日与军食》一书,详细介绍制作煎饼的原料、方法和煎饼的营养价值等。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沂蒙山区妇女还摊煎饼当军粮来支援前线将士。

  研究人员发现,鏊子为饮食文化的传播发挥了巨大作用。从新石器时代陶鏊的出土范围看,覆盖了广大中原地区。而鏊子在辽金时期大量出现,表明各民族间不同文化的融合与互相影响,反映出少数民族对中原饮食文化的吸收和借鉴。

  在某些特殊的节令,比如人日(农历正月初七),北朝和唐代都有在此日食煎饼之俗,这种别样的节日饮食习俗被契丹人继承下来。《辽史·礼志六》中记载,“人日,凡正月之日……其占,晴为祥,阴为灾。俗煎饼食于庭中,谓之薰天。”在庭院中进食煎饼,叫作“薰天”。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过年还有“家家支鏊子,户户烧干粮”的传统习俗。随着时代变迁,如今鏊子不仅简化成厚板铁焊接的平底鏊子,食品也从单一的烧干粮扩展到烘烤肉制品。比如,巴里坤的鏊子肉被称为“肉中之王”,可以加入刀豆、茄子、红薯等蔬菜,与肉混合在一起进行炒制。

  就这样,一“烙”几千年鏊子,烙出了中华各民族从古至今不断交融的饮食文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当地人在制作鏊子肉。

  (本文图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提供。)

  作者简介:

  司卫,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编辑:于晓】 ,煎饼鏊子:一新加坡地图中文版 “烙”几千年

相关:

电视剧《人世间》获得第28届白玉兰奖多项大奖  中新网北京6月25日电 6月23日晚,“白玉兰绽放”上海电视节颁奖典礼在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举行,备受剧迷期待的第28届白玉兰奖各大奖项一一揭晓。   经过重重评审,最终重磅大奖“最佳中国电视剧”由现实题材作品《人世间》摘得。同时,导演李路,编剧王海鸰、王大鸥,演员雷佳音、演员丁勇岱也凭借《人世间》分别荣获“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改编)”“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等奖项。《人世间》凭借10项提名,..

“最大规模的安多则柔表演”在青海尖扎县被WRCA认证  中新网青海尖扎6月25日电 (记者 张添福)25日,2023第七届“五彩神箭”国际民族传统射箭邀请赛暨达顿文化活动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拉开帷幕。   在当日举行的开幕式后,由1370名舞者在同一场地表演的安多则柔,被世界纪录认证机构(WRCA)认证为“最大规模的安多则柔表演”。 图为则柔表演。 张添福 摄   尖扎县文化馆馆长扎西才旦介绍,安多则柔作为一种群众性的歌舞艺术,其表演艺术特征以舒展见长。表..

“一带一路中俄美术作品展”用文化共筑心灵交流之路  中新网北京6月25日电 (记者 应妮)由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主办的“一带一路中俄美术作品展”日前在上海新美术馆开幕。展览共展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里的油画作品36幅,俄罗斯美术家协会主席安德烈·卡瓦利秋克·尼古拉耶维奇雕塑作品24件。   徐里的作品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油画艺术语言特质相结合,巧妙地将中国元素融入油画作品中,融通中外,而不断创新,体现出博大恢弘的气象,形成了其独具学理建构意义的艺术..

用美声唱响古典诗词 “学院派”系列音乐会首场在沪开演  中新网上海6月25日电 (谢梦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与人们熟悉的诗词朗诵不同,站在台上的男演员用美声唱法演绎着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浑厚的男中音以别样的形式将诗词的豪情与柔情呈现出来。   “学院派”系列音乐会是浦东爱乐乐团与上海音乐学院在专业交流中共建的文化实践品牌项目。24日晚,“学院派”系列首场——中国声乐作品音乐会在上海市浦东新..

2023“在西宁”城市电音节掀起夏日狂欢  中新网西宁6月25日电 (张海雯 薛蒂)24日晚,青海首个纯电子音乐户外狂欢盛宴——2023“在西宁”城市电音节在青海体育中心体育场举行,吸引近万名观众参与。   据了解,2023“在西宁”城市电音节以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标杆城市为目标,以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将独特的高原自然风光与最潮流的电音艺术相融合,打造一个全新场景的国际化高原电音盛会,进一步丰富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更好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

越剧名家李敏张学芬领衔主演《梁山伯与祝英台》福州上演  中新网福州6月25日电 (记者 刘可耕)由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绍兴市越剧团艺术总监李敏,国家一级演员、优秀小百花奖得主张学芬联袂领衔主演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24日晚在福建大剧院上演。   绍兴市越剧团相关人士介绍,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在传统经典名剧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它吸取了原剧的精华,在灯光、舞美、服装、道具等方面进行了重新设计制作,著名作曲家何占豪、陈纲所作的同名小提琴协..

国家电影局:2023端午档票房9.09亿元 影史第二  据国家电影局初步统计,2023年端午档(6月22日至6月24日)电影票房为9.09亿元,取得了影史端午档票房第二的成绩,观影人次为2249万,国产影片票房占比为80.08%。端午档期间票房前5名影片分别为《消失的她》5.07亿元,《我爱你!》1.06亿元,《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8183万元,《八角笼中》6638万元(点映票房),《闪电侠》3589万元。   (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央视记者 曹岩) 【编辑:刘湃】

焦点访谈丨岁岁端午日 绵绵家国情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发扬好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而端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2009年,中国端午节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申遗内容包括湖北秭归和黄石,湖南汨罗、江苏苏州四地的端午文化习俗,这些习俗中除了赛龙舟、吃粽子,还有诗会、神舟会、舞龙灯、祭祀大典等多样的内容。那么近些年来,这些端午文化传承和发展得怎么样呢?   湖北秭归的乐平里是爱国诗人屈原的诞生地。每年端午..

热热热!这几个避暑胜地你一定不能错过  热热热!   中央气象台今日(24日)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全国多地最高气温达到40℃   暑期将至   想出去玩又怕热怎么办   这几个避暑胜地你一定不能错过   制片人丨房轶婷 张奇斌   编 辑丨杨瑾   视 觉丨李雪莹   (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刘湃】

“永不落幕”的动漫节,明年见  67个国家和地区参与,14.85亿元意向成交额   “永不落幕”的动漫节,明年见   通讯员 范雨竹 记者 王艳颖 李维和   6月24日,为期5天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动漫节落下帷幕。   本届动漫节恰逢端午假期,共吸引67个国家和地区的567家中外企业与机构的2305名展商客商及专业人士参展参会,线上线下参与动漫节的人数突破1081万人次,现场意向签约金额达14.85亿元。   本届动漫节以“动漫之都,亚运之城”为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