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丨岁岁端午日 绵绵家国情

2023-06-28 11:43:15 来源:网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发扬好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而端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2009年,中国端午节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申遗内容包括湖北秭归和黄石,湖南汨罗、江苏苏州四地的端午文化习俗,这些习俗中除了赛龙舟、吃粽子,还有诗会、神舟会、舞龙灯、祭祀大典等多样的内容。那么近些年来,这些端午文化传承和发展得怎么样呢?

  湖北秭归的乐平里是爱国诗人屈原的诞生地。每年端午节,这里都会举行诗会,感念屈原不朽精神。

  骚坛诗社源于明清时期,诗社成员以农民诗人为主,因此也被称为“泥巴腿子诗社”。1982年,诗社恢复活动。多年来,诗社社员坚持诗歌创作。每年端午节,社员们都会风雨无阻从四面八方回到乐平里屈原庙前,以诗歌来怀念屈原。

  社员们吟诵的诗歌是骚体诗。骚体诗源于屈原创作的《离骚》《橘颂》等。农民诗人们秉承屈原文化,沿袭千年诗风,习古韵,唱楚腔,研习“骚体诗”。

  58岁的诗社成员宋文兴,是地地道道的秭归农民,受当地浓厚的诗歌文化影响,宋文兴从小就对诗歌、韵律十分感兴趣。从加入诗社后,宋文兴几乎每天都在写诗,常常是一手锄头、一手诗歌,田间的脐橙、南瓜,农事、时令,都可以成为他诗歌的来源,已发表的诗歌达到1200首。参与写诗创作后,他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常是扶犁书在手,半耕半读觅诗行。”诗会的代代传承,也是对屈原文化和爱国精神的坚守。这份坚守和共情在屈原故里比比皆是。

  74岁的黄家兆是土生土长的乐平里人,他也是《秭归骚坛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从小参加三闾骚坛诗社活动,耳濡目染喜爱诗歌,2009年加入诗社,师从当时的屈原庙守庙人徐正端,2019年徐正端去世后,黄家兆成为新的守庙人。除尘、燃香、纳客,守屈原庙日常内容虽看似琐碎而平淡,但在他心里却是庄严神圣。

  不过,这样的传承和坚守也面临过困境,九十年代,骚坛诗社曾一度难以为继。

  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才能让历史文脉更好传承下去。2013年以来,秭归当地加大了对诗社扶持的力度。为三闾骚坛诗社争取专项经费,举办各类相关活动、邀请诗词专家来培训、为社员们编辑出版诗集等。如今诗社社员从十几人发展到130多人,诗会也已经发展成为全民参与的诗歌盛会。

  近年来,当地不断对诗社进行创新发展,拓展其文化品牌影响力。在“三闾骚坛诗社”的影响之下,更多的民间诗社也不断涌现,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诗人和社团来秭归参加活动。

  在湖北黄石的西塞山区,每年的端午时节,都会举行宏大的仪式,与赛龙舟不同,这里是把扎制好的神舟放入江水中漂走,这是西塞神舟会最主要的一项活动。

  西塞神舟会是民众自发自愿组织参加的,以驱蚊、除恶、消灾、祛病和求平安健康、益寿延年为核心主题的端午节会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西塞神舟会共历时40天,是目前我国端午节活动时间较长的祭祀和祈福活动。

  这样文化内涵丰富的神舟扎制出来并不容易。每年端午时节,西塞山区凉山村村民游秋伦和他的团队就会进入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候。游秋伦今年43岁,他外公是那一带有名的民俗手艺人,以前一直负责神舟的扎制工艺。外公去世后,游秋伦接过了衣钵。

  神舟的扎制有泥塑、雕花、裱糊等工序,单人制作要花130天。春节过后,扎制神舟者就需要备好泥坯、服饰等,整个制作流程烦琐耗时,包工包料也不过几千元,游秋伦平时还有其他工作,但对扎制神舟从不敢怠慢,按照外公精心保留的图谱,他坚持扎了10年神舟,从未间断。

  为了不让这项手艺失传,近些年,当地加大了对西塞神舟会的保护力度,投入了不少保护资金。在保护资金的支持下,游秋伦也找来了帮手,一个是外公的师弟——70多岁的老师傅,另一个是30多岁喜欢手工艺的年轻人。

  如今,西塞神舟会经过多年的传承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祭祀祈福活动,已经成为当地推动文旅融合的一个重要抓手。

  家国端午,文明永续。当年参与申遗的三省四地的端午文化习俗在不断传承发展中,绽放出新的光芒。在江苏苏州,祭祀伍子胥仪式、舞龙灯等特色活动已经成为当地端午时节不可或缺的重要节日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教授萧放: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特别讲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端午节系列活动其实就是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它既有几千年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今天我们依然通过这个活动来表现中国人的文明观,跟自然协调,对家庭、社会团结的重视,伦理的强调,还有家国情感的传承。

  徜徉在端午节日的氛围里,人们插艾草、赛龙舟、吟诵诗歌、纪念先贤,体验各种端午文化,映出浓浓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端午节展现出的深厚魅力和时代风采,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本身,还在于它深层次的文化传承和诠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继续从中汲取养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牢牢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继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建设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编辑丨王陶然 冯成 李筱

  摄像丨付鹏 赵鹤

  剪辑丨赵鹏

  (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黄钰涵】 ,焦点访谈丨岁岁端午日 绵绵家新加坡联合早报 国情

相关:

热热热!这几个避暑胜地你一定不能错过  热热热!   中央气象台今日(24日)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全国多地最高气温达到40℃   暑期将至   想出去玩又怕热怎么办   这几个避暑胜地你一定不能错过   制片人丨房轶婷 张奇斌   编 辑丨杨瑾   视 觉丨李雪莹   (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刘湃】

“永不落幕”的动漫节,明年见  67个国家和地区参与,14.85亿元意向成交额   “永不落幕”的动漫节,明年见   通讯员 范雨竹 记者 王艳颖 李维和   6月24日,为期5天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动漫节落下帷幕。   本届动漫节恰逢端午假期,共吸引67个国家和地区的567家中外企业与机构的2305名展商客商及专业人士参展参会,线上线下参与动漫节的人数突破1081万人次,现场意向签约金额达14.85亿元。   本届动漫节以“动漫之都,亚运之城”为年度..

石榴花开美京城 首届北京中华民族文化周闭幕  中新网北京6月25日电 (记者 杜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枪、拳、扇、剑等轮番登场展演;滚动展映《海林都》《山歌》等5部优秀民族题材电影,用光影艺术展现中华儿女奋斗历程……6月24日,“石榴花开美京城”首届北京中华民族文化周在北京园博园完美收官。   首届北京中华民族文化周从6月20日持续至24日,聚焦“美美与共、籽籽同心”主题,既是一场充满着艺术、文化、体育和美食的盛宴,也是一场彰显中华民族文化魅力和..

白玉兰最佳女主:跟“前半生”和解  本届白玉兰奖“最佳女主角”得主、演员吴越在6月23日的第28届上海电视节“优秀沪产电视剧研评会”上提及,“2017年夏天《我的前半生》播出,命运安排我在最短的时间迅速了解了什么叫‘人言可畏’,还有就是什么叫‘热搜’——这个女演员,这么老这么丑,这么憔悴,还敢抢别人的老公?”她分享的内心感受打动了许多人,当晚,在白玉兰颁奖结束后的见面会上,吴越再次接受了记者采访。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

白玉兰奖的“意难平”,张颂文还是赵丽颖?  6月23日晚,第2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绽放”颁奖典礼举行。由于去年没有举办白玉兰奖颁奖礼,今年提名名单汇聚了最近两年的优秀影视作品。在最受关注的中国电视剧单元,《人世间》《县委大院》获得最佳中国电视剧奖,雷佳音获得最佳男主角奖,吴越获得最佳女主角奖。如果要提名今年白玉兰奖的意难平,许多人大概会提及颗粒无收的爆款剧《狂飙》。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赵丽颖要“继续陪跑”   吴越和..

求新求变焕发非遗活力  在日前举办的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关注焦点之一。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面对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变化,许多非遗项目存续的环境发生了改变,正是由于非遗传承人涵养时代精神,守正创新、活态传承..

在传统节日中增进文化自信力量  做香囊、包粽子等亲子活动备受欢迎,龙舟、桨板、皮划艇等多样化水上活动颇受追捧……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各地文旅产品供给充足,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浓郁的节日氛围不仅让人们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推动健康文明过节成为新风尚。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不久前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

格莱美奖拒绝 纯AI生成作品  近日美国录音学院宣布,“只有人类创作者才有资格”获得格莱美奖,将纯AI生成作品拒之门外。   美国唱片学院宣布格莱美奖评选规则更新,四个主要类别(年度专辑、年度歌曲、年度唱片和最佳新人奖)的提名数量将减少到8个,将在定于2024年初举行的第66届格莱美奖颁奖典礼上生效。   根据新版评奖规则手册,完全由AI创作的作品不得参与评奖,“没有人类创作贡献的作品没有资格参加任何类别的评奖”,但一些借助于AI技术创..

聚焦儿童的阅读与写作 “青春北京大讲坛”首讲举办  中新网北京6月24日电 (记者 高凯)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指导,北京青少年服务中心主办,北京出版集团十月分公司(十月文学院)承办的“青春北京大讲坛”,首场讲座6月24日下午在北京青年宫举办。   讲座邀请了著名作家、剧作家,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获得者,国际林格伦奖提名奖获得者,中国安徒生奖获得者张之路为到场的300余位大小读者带来了“种下一粒文学的种子——谈儿童的阅读与写作”主题讲座。   对于成长在八九..

中新人物|汪小敏:久违了,被看见的感觉  中新网北京6月24日电 (记者 王诗尧)2023年,“乘风”而至的汪小敏,终于体会到久违的“被看见”的感觉。   《花儿朵朵》全国总冠军、《一声所爱·大地飞歌》歌王、三登春晚……尽管有这些响亮的头衔在前,但在综艺节目《乘风2023》播出前,提起歌手汪小敏,许多人的第一反应仍是“她是谁”?   采访中,汪小敏丝毫没有避讳这个话题,她坦诚地和我们聊了聊关于职业焦虑、艺人特色、未来发展等问题。出道12年,汪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