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新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点1处

2023-05-18 17:35:04 来源:网络

  中新网鄂尔多斯5月18日电 (记者 李爱平)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政府18日对外消息指,该旗境内新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点1处。

  官方消息指,近日,鄂托克旗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中科院合作,组织专家对鄂托克恐龙遗迹化石自然保护区内化石点进行抢救性发掘保护工作,新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点1处。

  官方介绍,专家组近日在鄂托克旗境内,踏查面积约20平方公里,在区域范围通过探踪寻迹,对30余处考察点进行了细致勘察,在踏查过程中,专家组发现1处恐龙足迹化石,该足迹整体埋藏较浅,形状清晰可辨,位于河道边缘地带。

  经专家组分析研判,认定该遗迹化石与之前发现的化石足印相仿,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目前,专家组已就地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加强对现场周边巡查检查,最大程度避免被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遭受自然、人为因素的破坏。

  恐龙足印化石是大自然用天然的录像机为动物活动录制下的“特写镜头”。官方表示,下一步,专家组根据足印化石的研究、推演,将还原勾勒出白垩纪时代鄂托克旗境内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生存状态,为地质学、古生物学的研究提供更为科学可靠的新依据。(完) 【编辑:李岩】 ,内星座算命 蒙古鄂尔多斯新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点1处

相关:

2023杭州临安吴越文化节即将启幕   “天目叠翠,吴越千年。”5月18日,2023杭州临安吴越文化节即将拉开帷幕,引领观众开启一场全新的吴越文化之旅。启动仪式上,临安城市形象LOGO将首度亮相。据了解,该城市形象LOGO设计以银杏叶和功臣塔为主造型,整体彰显着临安独特的建设理念和人文底蕴。   启动仪式当天恰逢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临安博物馆将正式入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这一“央地合作”新模式将让更多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云..

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长沙开幕 展现秦汉岭南地区历史文化  中新网长沙5月18日电 (邓霞 万国珍)“帝国南疆——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18日在长沙博物馆开幕,250件套广州地区出土的秦汉文物,呈现出该时期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面貌与特色。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也是岭南地区被正式纳入中央版图的开端。自1953年起,广州的考古发掘工作已有70年,在秦汉时期考古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南越文王墓,是华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墓主身份最高的汉代彩绘石室..

第九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获奖作品广州揭晓  中新网广州5月18日电 (记者 程景伟)第九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第25届曹禺戏剧文学奖)获奖作品18日在广州揭晓。   5部获奖作品分别为话剧《深海》,编剧:周振天(执笔)、陈萱;话剧《惊梦》,编剧:毓钺;花鼓戏《夫子正传》,编剧:徐瑛;闽剧《生命》,编剧:陈欣欣;话剧《董其昌》,编剧:陆军、肖留。   话剧《深海》讲述了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们,隐姓埋名三十载,为实现国防科..

甘肃“嫁接”异域胸针艺术展:方寸间窥东西方历史万象  中新网兰州5月18日电 (闫姣 田鹏鹤 陈劼)沙拉珐琅彩胸针、《乱世佳人》款甜心胸针、莱茵石花束胸针、捷克胸针……18日,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之际,近千件精美的异域胸针配饰亮相甘肃省博物馆。东西方文化在甘肃的交流碰撞,为本土民众及往来游客带去视觉盛宴。   当日,“铭心——20世纪胸针艺术展”开幕仪式在该馆举行。胸针展是该馆此次博物馆日主题活动引进的高品质、重磅展览,呈现出20世纪配饰珠宝设计制作工..

古今辉映多元包容 文化擦亮西安城市“底色”  中新网西安5月18日电 (杨英琦)大唐不夜城、青龙寺、地铁、购物广场……在西安,人们对越来越多身着汉服的“同袍”习以为常。有着“周秦汉唐”的文化加持,汉服作为西安城市新风尚,已成吸引各地游客前往西安“打卡”的重要原因。   “在这里,整座城市都是我此行汉服体验的拍照取景地。没有人会对夸张服饰侧目,也没有一处让我感到格格不入。”谈及对西安的印象,海南游客李格表示开放、包容是她在这座古都感受到的最明..

2023第五届中央音乐学院“5.23”艺术节即将举行  中新网北京5月18日电 中央音乐学院18日对媒体介绍,2023年第五届中央音乐学院“5.23”艺术节将于5月23日至6月6日在延安、威海、北京三地同时举办,本届艺术节的主题是“与人民同行 为时代放歌”。   本次艺术节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集结了中国人民大学等“延河联盟”的9所高校和艺术学八大领域(音乐、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舞蹈、美术、艺术设计)的全国30多所高校参与。   中央音乐学院介绍,第五届中央音乐..

《青年说》第四十四期 他“穿越”时空将古籍重新唤醒   当你走进博物馆,欣赏着一件件或精美绝伦或意义非凡的文物时,是否想过,这些珍贵艺术品曾经残破不全,在它们“入住”博物馆展厅之前,需要进行一道至关重要的程序――文物修复。   刘剑辉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从2013年起,他开始从事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凭借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将“内伤”严重的珍贵古籍重新唤醒、恢复神采。   古籍修复需要坐得了冷板凳,但对刘剑辉而言,修复..

汉服抄袭起争议 网络暴力不可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颁布以来,民法典为公民权利提供了更全面的保护。关注网络虚拟财产安全、加大个人信息保护力度、惩治网络暴力等问题......数字时代,民法典对权利的保护也向数字空间不断延伸。在第三个“民法典宣传月”,人民网推出“学法时习之・‘典’亮网络”系列策划,以案例阐释民法典为人们的数字生活带来的改变。   以案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九条..

在博物馆看见“彩”云南滇地宝藏 灿若星辰,独树一帜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 我们以色彩为线 串起云南省博物馆里的重磅文物和特色展品 透过那些绽放在 金属、陶瓷、布帛、纸张之上的色彩 会看见什么? 充满岁月痕迹的“铜绿”中 你看见 2000多年前的祀与戎 也看见 那个时代的“人间烟火” 美丽的桃红色花朵 绽放在瓷瓶上 也绽放在画布上 循着一抹“柔蓝” 看鸟儿停留在“杯具”上 看蜻蜓飞舞在画纸上 一道“银白”的光芒闪过 看同窗好友 ..

34岁文物修复师李小波:以敬畏之心唤醒千年“历史” 李小波正在修复一件瓷器。(王莉莉 摄)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莉莉)5月18日,山西博物院,距离9点开馆还有一段时间,但入口处已有几十位游客在排队等待入馆。此时,34岁的文物修复师李小波哼着《青花瓷》步行穿过如斗似鼎的博物院主馆,沿着灰色外墙拐了几个弯、经过几扇门后,走进了自己办公的地方――陶瓷组修复工作室。   继《我在故宫修文物》爆火后,前段时间,一场全国性的文物修复大赛再次将文物修复这个职业推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