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梦麟写丁龙 为何误植史实那么多

2023-02-26 03:58:13 来源:网络

  一 丁龙史实何以一误再误

  两甲子前美国劳工丁龙捐建哥大汉学系的往事,一直媒体热度不断。在央视和《北京晚报》报道丁龙故乡及其后人的消息刊出后,“丁龙热”引发了更多话题。前不久纽约组织了一场讨论会,我应邀报告丁龙史实挖掘始末,国内也有学者和听众线上参加会议。会上有人再次提出这个问题:丁龙当年捐建之汉学系成就和名声都比较高,可为什么近一百年间却很少有前辈中国学者告知它是华人发起建立的呢?

  这个问题半个世纪以前钱穆也问过。他说:“余居北平教读北大、清华、燕京三大学,教授多数以上全自美国留学归来,亦有自哥伦比亚毕业来者,但迄未闻人告余丁龙事……”抱不平的钱穆就道听途说写了丁龙故事。不幸的是,他的文章却又以讹传讹造成了新的误释。钱氏文章不仅把丁龙的祖籍从广东误搬到了山东,而且把丁龙发起的捐款写成了他主人的捐款,更把丁龙捐款时间写成了死后。

  如我之前相关文章里也提到的,此前国内有名人在自传中隐约提到过丁龙,比如蒋梦麟、胡适英文传记和回忆录中都说过丁龙,但大都误植了史实,以至于让丁龙故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鉴于这次纽约讨论会上仍有很多人质询这一问题,我觉得有再澄清一下的必要。

  廿年前寻找丁龙时,我曾在中国早期留学哥大著名学人如蒋梦麟、胡适等人回忆录和文字中寻找线索,希冀得到点帮助。因为他们当年来自中国、在哥大读书时汉学系刚建立不久。我觉得他们必然会对它有所关心,而且他们的导师跟汉学有些关系。其次,这两位都是中国著名学人、强调实证做学问的大家,写自己发祥地的亲历历史,应该值得期待。在仔细查找后,我也真的从他们的记述中找到了片言只字的线索,但旋即发现这些并不具学术价值,甚至误导我的研究,只好又遗憾地将它们舍弃。

  这里重点谈一下蒋梦麟的研究。蒋是早年留学哥大的教育学博士,他后来陆续几次主政过北京大学,曾是个一时风头无两的人物。当年他在哥大读书时,汉学系刚建立不久。在他的自传资料里有关于丁龙的记述,为什么他这份资料不具有参考意义呢?

  二 蒋梦麟这样说丁龙

  蒋梦麟的资料出自他的英文自传,1947年在堪称权威的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名叫做《西潮》(Tide from the West,以下引文皆出自此书)。

  在这本英文传记第164页,蒋梦麟刚开始时没谈哥大汉学系的创建,而是用调侃的口气先谈了中国传统贪渎之风。以一段无稽的轶事证明中国人爱钱:据说拿破仑曾经有个中国厨子,他临死前惦记这位忠仆,交代“要善待他,因为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一个国家。但是中国人爱钱,你们应该给他五百法郎”。

  接着,蒋梦麟顺便举了丁龙的例子。他说,哥伦比亚大学创建丁龙汉学讲座教席,是为了纪念一位来自中国的洗衣工丁龙和他一生积攒的洗衣钱。丁龙在临死前,把他积攒的一袋金子交给他的主人,希望他“为中国做点好事”。他的主人后来又加了些钱,在哥大建立了一个汉学教席来纪念这位爱国的洗衣工。

  蒋梦麟这段叙述有着根本性的错误且失实。读者如果不熟悉那时的时代背景,就很难理解这一版本错误的性质。第一,丁龙不是洗衣工。他是当年一位成功商人、哥伦比亚大学校董卡本蒂埃先生的管家。第二,捐款时丁龙并不是“临死前”,他捐款后又活了35年。第三,丁龙捐出的并不是“一袋金子”,而是一张支票。第四,哥大建立汉学系乃经过缜密论证,并非蒋氏写得那么偶然、草率和富有喜剧性。

  蒋梦麟上面写的关于丁龙捐款在哥大建立汉学系的传闻很有画面感,但事实上却是荒诞不经。

  当年,“洗衣工”是西方人对华人猪仔的特定刻板标签,而且带有明显的歧视性。蒋梦麟想当然地把华人劳工对号入座写成了洗衣工,进而创造了“一袋金子”的情节。

  其次,众所周知,到美国淘金也被认为华工的一种身份。但矛盾的是,既然前面蒋氏已经断定了丁龙身份为洗衣工,而且当年付给洗衣工的工资从不以金子作为计量单位,那他将丁龙捐钱的情节写成“一袋金子”又出于什么目的呢?是为了叠加当年华人猪仔洗衣加淘金身份的刻板印象?还是为了增加幽默感和调侃效果?不得而知。

  但无论如何,这违反了基本史实。

  三 早期华侨间的“阶级沟”

  我不愿仅据此就断言这里蒋梦麟是在刻意捏造,更合理的推论大约是,他对当年哥大学术生活不够关心,而且对学校当时发生的一些基本事实不去核定,想当然在造故事。但写书的蒋梦麟没想到他是名人,说话写文章是有影响力的,这种错误叙述通过名人效应容易扩大,将寻路者导向歧途。同时,这个小例子也足证蒋梦麟的写作和研究并不是如他信仰的实证主义态度,根据事实说话,或如他跟胡适标榜的做研究要依据实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原则。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评说对蒋梦麟有点苛责,当年他或因不能知道哥大汉学系的真实情况而只能附会道听途说吧?事实并非如此。

  考稽当时出版的英文资料和哥大校史,我们发现蒋氏在哥大读书时,汉学系建立和发展是件让人瞩目的大事,当时的报纸刊物乃至哥大的出版文献等对之都有记录。专业是研究中国教育的蒋梦麟对发生在本校、眼皮底下的这件大事稍微留心一下,就不会这样草率对待这段史实。

  查找当年出版物,下面列举几项其时公开发布的资料,足证蒋梦麟有机会了解丁龙及汉学系建立的详细信息:在1914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哥伦比亚大学》一书中,列明了1901年丁龙汉学系22万5000元的捐款及建立事实。1918年《社会与学校》期刊也详细报道了丁龙汉学系创建和卡本蒂埃捐款情况。1920年,哥大校委会出版的《哥大宪章、规则、法律文献和官方记录》等书中都详细记录并报告了当年汉学系的建立及发展起讫史料。

  这一段时间正是蒋梦麟在哥大读书前后。他1912年从加大伯克利分校毕业就到哥大读书,1917年夏天毕业回国。这些资料多是在他哥大求学期间前后出版的。它们是当年哥大学子手边的母校工具书。只要稍稍留心或浏览一二,就不至于自传里写出上面那些天方夜谭般的文字。

  退一步讲,即使不读书,如果蒋梦麟对当时哥大汉学研究及刚刚建立的汉学系稍微有点兴趣和关注,他也不至于闹出前述文字笑话。他当年的宿舍哈特利楼跟汉学系只有数十步之隔,而且据考,蒋梦麟当年的博士论文题目就是对中国教育原则的研究。写作论文时,他不可能不去查找并利用哥大当时新建的汉学系和图书馆的中文资料。那时,汉学系刚成立,若想了解其建系原始资料不难。如果说笔者在90多年后仍然能在他当年查资料写博士论文的图书馆里,找到当年丁龙捐建汉学系的资料及卡本蒂埃和校长间关于建立汉学系的原始通信,当年蒋梦麟寻找这些资料应该更容易些。可惜他没有关心这个他本该关心的话题,却在写自传时给出了错误信息。考虑到蒋梦麟提供的信息,是首次由中国名人写的最早关于丁龙的英文资料之一,这种错误是令人遗憾的。

  其实,蒋梦麟写其在哥大求学生涯令人不解的地方不止这一处。大家都知道,他一生成功的起点正是因为他哥大博士出身。他在其自传中曾经不无得意地写到他因此一步登天的自豪。那是在他回忆自己19岁刚刚考完秀才,准备继续投考当年的入仕捷径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读书,可他当年却没被录取;笔锋一转,他就旋即写道:“想不到十五年后,我竟成为了北京大学的校长,真是世事难料呵”(第58页)。——他凭什么能够这么幸运一步登天呢?在当年,哥大的资历自然是重要因素。

  跟与他同时代的学人胡适、马寅初等一生都喜欢大讲特讲哥大并以此为荣相反,不知何故,蒋梦麟几乎对自己求学哥大时的具体学习生活和成长经验,只用“关于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那些年的细节我不能详述,那可真是太丰富啦!”(第87页)一笔带过;这种敷衍无论如何都令人费解。与之相比,书中他却对纽约城市的繁华念念不忘,描写得非常有情。甚至连他离开哥大即将返回祖国前,在俄亥俄州跟刚结识的女孩划船调笑游湖的笔墨和各种琐碎回忆,都远多于在哥大求学五年的篇幅。相关描写过简,不由不让人对他的哥大学术研修经历感到有些遗憾甚或生疑。

  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创造了“代沟”这个词,来形容不同时代人们间互相理解的心理隔阂。其实在早期海外华人中间,除了代沟还有“阶级沟”。有些精英或富裕阶级子弟留学生往往自视甚高,他们刻意自外于下层华人阶级,也许是这种心理,让某些精英不屑于去考据史实,或不愿意将自己与丁龙联想在一起?(海龙) 【编辑:李赫】 ,蒋梦麟写丁龙 为何误植史实那游戏代理服务器 么多

相关:

《人生一串》团队回归 用镜头记录小卖家生意江湖  中新网北京2月21日电 《人生一串》团队为什么不拍烤串儿了?看到纪录片《这货哪来的》片名,可能会有观众发出这样的疑问。   2月20日,由《人生一串》原班人马打造的纪录片《这货哪来的》举办点映活动,资深媒体人、乐评人郭小寒与总导演陈英杰、导演张岳明、谷壮深度对谈,畅谈拍摄幕后故事。 来源:主办方供图   “关于《人生一串》,大家心照不宣就想停一停,三季了以后就想问自己,最开始想做烧烤的心劲儿还有..

丝路上的“90后”演员:心之所向,把热爱变成了专业  中新网兰州2月21日电 (刘潇)“我是甘肃庆阳人,但我从小在敦煌长大,现在也在敦煌工作,在我心里,我更像是敦煌人。”近日,甘肃省敦煌市《又见敦煌》剧组演员胡发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他希望通过自己和团队的表演,让所有观众都能身临其境感受敦煌历史与文化。   2月19日,大型室内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在敦煌市开启2023年首场演出。该剧以史诗笔法展现丝路文化,生动再现敦煌千年文化,形象展示了“和平合作、..

文艺作品走出去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正是因为聚焦人类共同的未来,加入独特价值表达,中国科幻文艺才能在海外传播中引发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喜爱。   网络作家群体庞大、网络文学和网络时尚文化同频共振、内容出海和生态出海相辅相成,使中国网络文学及相关影视作品的海外影响力持续扩大。   海外受众不但想从中国文艺作品中感受飞扬的想象力、绚丽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有体认现实、感受历史,从各个维度观察思考当代中国的需求。   “今人不见古时月..

濮阳市南乐县仓颉文化博物馆:字圣故里讲好汉字故事  【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濮阳市南乐县仓颉文化博物馆:字圣故里讲好汉字故事  国际在线河南频道消息(张雨晴):2月19日下午,“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濮阳南乐县仓颉文化博物馆,探访字圣故里,寻觅汉字起源。  据了解,仓颉文化博物馆占地3.6万平方米,地上有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的仓颉陵及仓颉庙,地下是仰韶、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址。  仓颉文化博物馆是集传统文化、人文景观于一体的..

鹤壁从《诗经》中走来 惊艳了千年时光  【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鹤壁从《诗经》中走来 惊艳了千年时光  国际在线河南频道报道(张雨晴):2月19日上午,“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赶赴鹤壁市,走进淇滨区,与这座《诗经》里走出来的城市来了一场浪漫的“汉字之约”。  淇河,一条被誉为从《诗经》里走出的河流,曾经见证西周卫国数百年的繁华与没落。转眼千年,淇水依旧静静地流淌着,河畔的新主人——鹤壁强势出击,以亮眼的姿态重..

海南省代表团在印尼开展经贸文化交流活动  中新网海口2月21日电 2月16日至20日,海南省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开展经贸文化交流活动,推介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促进双方人文交流,推动互联互通、旅游、教育、热带农业等重点产业合作。   海南省代表团在印尼期间,举办海南自由贸易港推介会,拜访印尼海洋与投资统筹部、旅游与创意经济部部长以及东盟秘书长,会晤海南省友城巴厘省省长并签署两省相关合作文件,分别与火船集团、金光集团和佳通集团开展..

河南漯河许慎文化园:走进“字圣”故里 探寻汉字魅力  【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河南漯河许慎文化园:走进“字圣”故里 探寻汉字魅力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汉字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变迁,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古文字与隶书、楷书等今文字,在字形与构造意图上存在很大差异。古老文字与后世文字之间如何沟通?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与历史信息又怎样传承?许慎所作《说文解字》便是其间的桥梁纽带。  许慎(约58—约147),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

河南濮阳戚城遗址:龙虎相傍见证中原大地历史沧桑  【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河南濮阳戚城遗址:龙虎相傍见证中原大地历史沧桑  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是华夏儿女的图腾。  在河南濮阳市西南隅,有一片芦苇丛生的沼泽地,当地称其为西水坡。1987年,濮阳市为解决城市居民用水,在西水坡建引黄供水调节池,施工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早中期仰韶文化遗址。在大量先民遗迹遗物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三组由蚌壳摆塑而成的龙、虎等动物图案。  据放射性碳素方法测定,此..

到苏州湾博物馆品丝韵江南  江苏苏州东太湖畔,两条交织的钢铁飘带缠绵蜿蜒,城市、天空、湖水、游人在飘带的连接处相遇。   这便是苏州湾文化中心,由“普利兹克奖”得主、法国著名建筑师包赞巴克设计。位于文化中心南区的苏州湾博物馆今年1月正式开馆后,就成为网红打卡地。   苏州湾博物馆以收集保护、传承发展、活化利用吴江历史文化遗产为使命,集陈列展示、文化体验、公共教育、科学研究、交流合作功能于一体,致力于打造连接古今的吴江文..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书房?  主题:阅读邻居第一〇七期,绿茶《所幸藏书房》读书会   时间:2022年10月7日   地点:雍和书庭   主持人:杨早   嘉宾:韦力 罗雪村 绿茶   杨早:“书房到底是奢侈品还是必需品”一直是一个问题,现在随便什么楼盘,都会做一个样板间,里面一定有书房。但是书房曾经是挺奢侈的存在,到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比较奢侈的。   我给大家描述一下我怎么使用书房的。首先做一个课题得找书,甭管是买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