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颐和园辞职,他在抖音上给古建筑们做导游

2023-10-16 05:37:43 来源:网络

作者 | 刘奕然

编辑 | 车卯卯

离开颐和园“再就业”

十月下旬的颐和园,将迎来一年中最美的一个月。

老舍曾说“北平之秋便是天堂”,随着秋季第一批树叶开始变色,颐和园的秋景达到最佳观赏时期。这座坐落在西郊的山水园林,每年都被无数游客纳入秋景必赏。

大松曾在颐和园做了6年讲解工作,十分清楚园内哪里适合观景,什么时候游客最多。

在园内为游客做讲解,是他日复一日的工作。他带着游客一路从历史概况到生动细节,讲述经停每一站背后典故和特色。

季节性的颐和园秋景是浓烈并短暂的,而内的古建筑是脱离时间概念的。

从一个精致小园子讲到建筑背后的巧思,再延伸到中国园林的6个种类。对于游客而言,大松是游览古建筑时博文强记娓娓道来的百科全书。

颐和园,清代时期皇家园林

颐和园,清代时期皇家园林

热爱是大松做这份工作的源动力,身在这座皇家园林中就会更有感触,这里的古建筑值得给更多人看、更多人听。

2019年,大松决定从颐和园走向互联网,开始了他在短视频中当导游的生涯。

从颐和园辞职,我在直播间做“云导游”

在大松初中时,他最爱历史课。他时常回忆起初中历史老师的风趣幽默,仅仅只靠语言和动作,就能把全班同学带入到一个历史情境中。

即便课本上的内容看起来死板单调,历史老师也会活灵活现展现出来,甚至有次“把鞋脱了”来表演历史事件。大松慢慢爱上了历史。

大学选择了历史专业的大松终于兴趣变成了专业,毕业后也顺利进入了颐和园工作。不过在这时,他觉得自己获取知识的方式仅仅是“读死书”。尤其对于古建筑知识,不过是纸上谈兵。

“在进入颐和园之前,我对古建筑的理解可以完全说是一个小白,但是在工作中就慢慢就开始学习相关知识。”

讲解工作的根本是人与人知识的交流,游客问的问题花样百出,常常是前期培训里没有的东西,在主动和被动学习的推动下,大松在短期内不断扩充知识量,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知识大爆炸。

给游客讲解时的大松

给游客讲解时的大松

看得越多,大松越觉得这里面的东西值得、也应当让更多人看见。

尤其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古建筑知识,在这个时代也需要新的传播形式。

大松选择了在抖音上发布的自己的第一条短视频,内容是关于一个在北京市中心的“宝藏”景点。它平常很冷门,时常被大众遗忘,但距离故宫天安门边上仅仅一墙之隔——皇家祭祖的太庙。

“我当时想着这个地方离故宫这么近,但很少有人会去,里面的金丝楠木大殿真是比故宫里的太和殿都要壮观,我得把这儿给介绍介绍。”

大松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文化博主之路,逐渐拍摄了不少的北京古建筑。尤其是他发现很多粉丝对陵寝和坟墓都特别感兴趣,一条清东陵香妃地宫一分多钟视频,竟然意外收获了60万的播放量。

新奇的题材加上深入解说,让大松在初期很快积累下了不少初始粉丝。最高的一条关于故宫平面讲解的视频,拥有3000多万播放量。

也就在这个期间,大松慢慢思考如何去探索更多题材和建筑,试试看能否再度完成一次自我突破,考虑从颐和园辞去稳定的工作,做起了全职博主。

辞职的决定并不容易,当时大松家人并不赞同:“这么稳定的工作,博主也可以兼职做呀。”大松叶动摇过,因为这确实是一份自己很喜爱的工作,30多岁辞职可以,但如果做博主失败的话,想再回来就不容易了。

大松反复思虑过,纠结徘徊过,还是觉得自己的古建筑视频创作已经走到了一个分水岭,他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走出这一步。家人也同意了,默默支持他这个外界看来有些不合理的决定。

在辞职的前一天,大松有些睡不着,早上天不亮就醒了,第一个去了颐和园。最后一次做了讲解的工作,带着不舍走出这座相伴6年的皇家园林,准备去给观众带来更多的中国古建筑讲解。

全职博主意味着时间、地点更加自由,也有更大的压力

全职博主意味着时间、地点更加自由,也有更大的压力

而【大松讲古建】这个账号正是他经过蜕变后的更成熟的道路,新号的第一条视频是一片茫茫的故宫的雪景,有不少老熟人在评论区留言“又见雪景,又见大松。”

视频和账号有了一次全新的升级,更专业的讲解、更细的分析、更精确的赛道,大松摒弃了比较泛化的操作,开始走专业讲解古建筑的路线。

大松还把处女作“太庙”又被翻出来讲了一次,接连推出5集,从都宫之制讲到皇家祭祖传统,将太庙这个很多人讲不懂的地方用专业的知识讲透了。

命运是奇妙的,就像十几年过去,大松兜兜转转,也在互联网的讲台上成为了那个生动幽默的“历史老师”。

留住观众只要最简单的方式和热忱

通常上午11点,大松就要到达今天准备讲解的地方,长达4个小时的直播常常会让他没时间吃中饭。

没有底稿,边走边讲,用手指作为最基础的提示。除了需要强大的知识储备外,对精力和体力也是一种考验。

直播已经成为大松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户外直播,对知识科普类博主来说是个相当大的挑战。但是六年的颐和园的职业生涯,让大松应对起来游刃有余。

离开颐和园,大松不断点亮更多足迹,走向更多的景点和建筑,在直播间当起了全国古建筑的讲解员。

他讲过河南巩义村的宋太宗永熙陵,介绍过洛阳隋唐的定鼎门,比较过南京的故宫和北京的故宫,还解析过太原晋祠献殿的木质结构。

除直播外,大松还会一周更新两到三条视频。但当他提及创作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时,出乎意料地竟然是:不会剪辑。

当【大松讲古建】的账号粉丝突破10w,总点赞量达70W+时,他仍旧没有团队,全靠自己运营,加上一周至少直播5次是个不小的工作量。而大松全程都没有后期人员参与制作,一切全靠最基础的手机软件剪辑。

“我没学过什么特别专业的拍摄手法,或者精良的剪辑和视频制作,有时候我也会羡慕别人视频里的那些特效。”

但事实证明,有时留住观众只需要最简单的方式,甚至技术上不需要过高的门槛。干货和趣味性并存,边走边播娓娓道来就已经足够。

大松直播时会分别远景、近景、不同角度进行讲解

大松直播时会分别远景、近景、不同角度进行讲解

粉丝们也很喜欢这种由浅入深的讲解古建筑方式,让所有人都能听懂,是大松做讲解的首要目标。

自学成才的经历,让他更懂对古建筑感兴趣的小白最想知道什么,粉丝怎么才能最快吸收知识。

比如古建筑的屋顶为例,就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诸多分类。为了让观众理解,大松会用立体模型图先讲解各种屋顶的特点,清楚标出各种屋顶的屋脊数量和类别,屋檐和山墙的垂直关系。他再带观众去看现实中的建筑,把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慢慢地观众自己就能判断古建筑的屋顶类别。

通过短视频的形式,让本来专业人士才能接触到的古建筑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很多普通观众都可以学习,把曾经的课堂从线下变成了随时可达。

中国传统文化就这样以新的形式在互联网上找到新的爱好者,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基础入门课程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基础入门课程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凭着真诚的内容和风格,大松结识了许多全国各地的同好,大家有了自己的线下古建筑交流活动,也会相约一起出外旅游看古建筑。

今年夏天大松计划前往山西。俗话说,地下看陕西,地上看山西。山西拥有丰富的唐辽金的建筑遗产,但却苦于交通不便。通过直播间相熟的山西本地粉丝听闻大松要来山西,就自告奋勇提出两个人开车自驾一起看。

景点多,时间紧,前往佛光寺的途中,两人准备抄下近道,选择了一条需要越过恒山的路线,山路陡窄难行,偏偏晚上还暴雨连连。

“那天真是心惊肉跳的,正常两个小时的路程,那天我们开了四个小时,路上全是拉煤的大货车,我后来想起来还说,为了看古建筑也是拼了。”

历经辛苦到达佛光寺,只为观察古建筑细节

历经辛苦到达佛光寺,只为观察古建筑细节

大松多年生活在北京,熟悉的是明清朝代的建筑。但论起个人偏好来讲,大松坦言会更加喜欢山西的古建筑风格。

宏大、宽广的气势,是山西古建筑的特色。

过去对山西古建的了解大多都是基于书面上,当大松亲自站到古建筑的面前,觉得所受到的震撼,不是书本可以相提并论的。

聊古建筑避不开斗拱,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既能承重,也向外出挑,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以山西唐辽金的建筑为例,它的斗拱比起北京明清期间的要大上几倍,因为那个时期的斗拱还保留着“承重”的作用,到了明清斗拱就慢慢进化为装饰,所以比起北京城风格华丽的建筑,山西更显粗犷豪迈和百纳海川的盛世气象。

于大松而言,能把这样的知识展现给更多人的听,在抖音上聚集更多的古建筑同好,就是自己一直做下去的意义所在。

短视频助力古建筑在新时代“重新复活”

大松的视频评论区中,有很多人都在问他看什么书才能做到这种知识储备。

对大松自己而言,除了读书,他平时就爱多问、多看、多谈。包括在颐和园时期,他会在游客少的时候和其他讲解工作人员一起查资料一起研究。

在大松成为知识文化博主后,学习的地方就移到了直播间和视频评论区中。

太庙,大松第一条视频中力推的宝藏中的宝藏景点

太庙,大松第一条视频中力推的宝藏中的宝藏景点

大松的讲解是让人先感兴趣,再慢慢过渡到专业化更强的内容上。于是观众们的学习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

在《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中,当代人连续专注时长仅有8秒。在大众普遍缺失专注度的时代,总会有大松一样的人一天直播4、5个小时,用慢节奏讲一个古建筑,也总会有人觉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

兴趣的催动,是学习行动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而在如今的时代,点燃兴趣的很可能就是一个视频。

古建筑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在一条条视频、一场场直播中开始影响并带动更多人。

大松也常会在抖音上看看其他讲解古建筑的博主,学习交流。

比如视频博主@杨爸图说,他科普古建筑的第一步,从自己手绘建筑图稿开始。

在白纸上绘图,是一个可以随意拆分详解的过程。画上一堵墙,盲窗怎么制作,空窗怎么取景,总能通过画图的过程给予直观地表达。即使没有基础的人也能在几分钟内迅速看懂。

画图也是一个自由空间,从圆明园遗址开始倒推,在画纸上复原圆明园最初的样子。

形象生动是@杨爸图说视频的主要风格

形象生动是@杨爸图说视频的主要风格

还有@古建筑斗拱学堂的王老师,研究古建筑50年,山西省级文物单位原古建工程负责人,身为资深文博古建专家,被大松称赞“有梁思成大师的遗风”。

王老师的课程相当于无数爱好者的初学网课,人人都有机会从零基础学起。从屋顶到大斗,从柱础到柱顶石,王老师经常走访实地,弯下腰,用尺子丈量,一点点地讲解古建筑。循循善诱中,更多的人开始在不知不觉中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王老师的零基础系列目前还在持续更新

王老师的零基础系列目前还在持续更新

正是通过无数博主的耕耘努力,如今在抖音上,传统文化和古建筑变得不再小众,受众遍布全国的同时,也有愈加年轻化的趋势。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文化和古建筑在现代社会中处于“失语”状态。

互联网给予了知识博主发光发热的平台,也大大降低了感兴趣小白学生的入坑门槛。现在古建筑不再仅仅是归属于不同时代的印迹,而是留给后人的一则影音资料,可以通过一方屏幕随时收听。

结 语

临近金秋,北京各个景点的购票约展的名额开始变得紧俏起来。

现在的人出行,早已不满足于视觉观赏,走马观花式的旅行已经成为过去式。只有深入体验和理解,才能让人沉浸其中,在旅行结束后还能带走许多思考。

当人们涌入延禧宫抬头拍摄秋天的银杏叶时,也会想起来前在网上看过关于红墙金瓦的知识科普:知道谁的屋顶是等级最高的重檐庑殿顶,知道琉璃龟背纹是太和殿专有,知道武英殿的级别为什么高于文华殿等等。

年轻人会主动吸收知识,他们在看短视频时娱乐学习,并且形容其为“知识以一种狡猾的方式进了我的脑子”。人们也在不知不觉中,经过知识文化博主的助力,也成为了传统文化和古建筑的圈中爱好者。

这些伫立了几百年,曾经沉睡过、沉寂过的古建筑,如今通过无数像大松这样的博主,成功在快时代重新复活。

,从颐搜同地址 和园辞职,他在抖音上给古建筑们做导游

相关:

直播带货有那么赚钱吗?有人月入500万,有人一天仅30块近日,央视主持人李思思正式宣布离职,不少人猜测,粉丝近千万、标签为“电商优质作者”的她,将开启自己的带货之路;江歌妈妈发布视频称自己将直播带货,她表示“直播带货的目的是为了赚钱”,首场销售额就破百万;山寨鹿晗的主播凌达乐“鹿哈”自曝通过直播带货7个月累计收益3500万,平均每个月500万……官方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超过1.5亿个网络直播账号,在不少人看来,直播是一种来钱很快的方法。不过事实果真如此吗?实际..

体会一下巴以冲突中外交辞令里的“魔鬼细节”今天外交部发了这样一条通报,说关于巴以冲突,我们和沙特通电话了。通报里有一句话“停止对加沙民众的集体惩罚”,这句话背后藏着许多魔鬼的细节,值得细说一下。什么是“集体惩罚(collective punishment)”?这个词这几十年一直反复出现在新闻媒体关于巴以冲突的报道中,最近随着冲突加剧又被许多人翻出来。其实我们对这个词并不陌生,这是一个中国两千多年前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法律术语,说出来几乎没有人没..

期颐之年的叶嘉莹:喜见旧邦新气象,要挥彩笔写江山  中新社天津10月15日电 题:期颐之年的叶嘉莹:喜见旧邦新气象,要挥彩笔写江山   作者 孙玲玲 闫瑾 刘畅 吴军辉   “我们中国是一个古老、强大的国家,可是我们这个新生的气象,新兴起的事业都是非常辉煌的,非常远大的。所以,我说‘喜见旧邦新气象,要挥彩笔写江山’,我们江山的美丽、我们江山的美好是书写不完的。我们大家要努力,一起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江山更加美丽,希望我们的前途更加远大。”10月15日..

南阳迷笛音乐节后,他们逐渐选择了原谅  中新网北京10月15日电(刘越)万万没想到,一场音乐节,将河南省南阳市推上风口浪尖。   9月29日至10月2日,中原迷笛音乐节在河南南阳市卧龙区举行。演出结束后,大量乐迷反映,财物在音乐节露营区失窃。随着相关视频曝光,网友们诧异发现,“顺手牵羊”的竟是当地村民。   其后,从乐迷维权到警方追责,从网友热议到主办方回应,一把舆论的大火将这场已经结束的演出烧得轰轰烈烈。10月5日,迷笛方发布公告,称事件源于..

黄药眠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在京举行  中新网北京10月15日电 (记者 高凯)“黄药眠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暨黄药眠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举行。   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联共同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文学院、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共同承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协办。 “黄药眠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暨黄药眠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举办。北京师范大学供图   北京师范大学..

2023级京港澳台新生交流营闭营仪式在北京举行  中新网北京10月15日电 (记者 林世雄)“‘朝’气蓬勃 新益求新”2023级京港澳台新生交流营闭营仪式15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北京各高校的一百余名港澳台侨及内地新生参加活动。   本次交流营活动由北京市朝阳地区海外联谊会和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共同举办。活动自10月14日起为期两天,包括集体拓展游戏、新生舞会、City Walk三里屯自由漫步与专题学习等项目。 10月14日至15日,“‘朝’气蓬勃新益求新”2023级京港澳..

两岸妈祖敬仰者共赴“妈祖故里”福建湄洲岛谒祖进香  中新网福建湄洲岛10月15日电 (程黎婷)10月15日,台湾台南马沙沟天后宫、台湾台南马沙沟李圣宫、台湾恒春天后宫及福建漳州海澄天后宫两岸四家妈祖宫庙联合组团,赴“妈祖故里”福建湄洲岛谒祖进香。 15日,两岸四家妈祖宫庙联合组团,赴“妈祖故里”福建湄洲岛谒祖进香。程黎婷 摄   当天10时许,台湾台南马沙沟天后宫、台湾台南马沙沟李圣宫、台湾恒春天后宫、漳州海澄天后宫一行400余人抵达湄洲妈祖祖庙。   湄..

国际学生在上海体验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新网上海10月15日电 (记者 陈静)来自22个国家的50名国际中医药文化爱好者15日汇聚上海中医药大学校园,在有趣的游戏中探索中医药文化的美丽。这些学生中逾半数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留学生体验中医药传统文化。(上海中医药大学供图)   “当下,中医药作为民心相通的‘健康使者’,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日益扩大。”在2023年“感知中国·大美中医”社会实践与文化体验活动启动仪式上,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

云南怒江老姆登茶从“云”中来香飘茶博会  中新网昆明10月15日电 (陈静)“与大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茶不同,老姆登茶的核心种植区海拔达1800米左右,最高达2400多米,书写了中国茶的‘新高度’。”15日,云南省怒江州政府副州长冯逆光在第十五届云南茶博会现场给观众“种草”,推介产自怒江、从云雾缭绕的高山中走出的老姆登茶。 图为怒江州“老姆登茶”产业推介会现场。陈静 摄。   怒江州福贡县匹河乡老姆登村坐落于碧罗雪山半山腰,奔腾的怒江从它脚下..

磨憨口岸迎泰国旅游团入境高峰 单日最高入境500余人  中新网西双版纳10月15日电 (黄远飞 苏瑞栋)记者15日从磨憨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获悉,中老边境磨憨口岸近日迎来泰国旅游团入境高峰。10月14日,23个旅游团的500余名泰国籍旅客从磨憨口岸顺利入境,创今年新高。 图为旅客在磨憨口岸有序排队候检。卫海林摄   磨憨口岸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磨憨镇,中老铁路经此直通老挝万象,公路由此南抵泰国曼谷,是中国通往老挝等东南亚国家重要的国家级陆路口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