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金寨决胜脱贫攻坚见闻

2020-01-14 16:40:10 来源:网络

  “将军县”向振兴高地发起冲锋——安徽金寨决胜脱贫攻坚见闻

  新华社合肥1月14日电 题:“将军县”向振兴高地发起冲锋——安徽金寨决胜脱贫攻坚见闻

  新华社记者陈诺

  位于大别山深处的安徽金寨县,曾走出59位开国将军,有着“红军摇篮、将军故乡”的美誉。与此同时,亦有着超过40年的贫困史。

  随着脱贫攻坚的推进,2019年,金寨县实现6873户13705人贫困人口脱贫,仅剩的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0.31%。补短板、促产业、谋发展,这个红色“将军县”正以踏实的步子向着乡村振兴这座高地发起冲锋。

  补短板,“像城里人一样生活”

  55岁的吴成明家中角落里一口落满灰尘的大瓦瓮见证着一段四处找水的尴尬历史。

  她所在的河坪村民组是汤家汇镇竹畈村地势最高的地方,十多年来,她跑遍了山上山下的水井口、小溪流、山泉缝,常常一天6次往返接水。寒冬腊月,更是得等冰滴水,“喂猪都舍不得洗个手”。

  今年入汛以来,金寨遭遇了50多年一遇的大旱,哪怕是最远的井口都没水了。正当吴成明一筹莫展的时候,一条自来水管从山下14.5公里处新建的水厂里通了上来。“哗啦啦”放出的都是干净水,“更是幸福水”,吴成明笑得灿烂。

  这是金寨补基础设施短板、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当地新投入资金1.5亿元,新建或改造集中供水工程259处,分散式供水工程403处,覆盖人口20多万人。在抗旱工作中,全县落实管网延伸206处151370米,解决饮水困难户5489户20866人。

  早晨9点,位于斑竹园镇的交通综合服务站内,67岁的齐秀琴早早地等在了那儿,不一会儿一辆公交车载着她去隔壁乡镇走亲戚,“到老了,反倒走出去容易了。”

  出门走上水泥路,抬脚迈上公交车,如今正成为山里人的日常。当地先后开通城镇、镇镇、镇村公交线路93条,投放公交车331台,实现全县所有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交,实际年发送旅客652万人次。

  住房保障、安全饮水、城乡交通一体化……山里人原来发愁的难题正在逐一得到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真正织密了山区群众的‘生活网’,也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距”,金寨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陈伟说。

  促产业,“一刻都闲不住”

  深山环抱之间,斑竹园镇漆店村多了一抹亮眼的“红”。

  38岁的李伟是春意苑草莓种植基地的负责人。去年作为后备干部被村里请回来,从未种过地的他对眼前19个闲置大棚产生了兴趣,“村里集体经济差,得想想法子。”

  于是他牵头成立了合作社,今年9月引进了草莓种植技术,“咱这里沙质土壤,昼夜温差大,高山泉水灌溉,草莓品质一定好”,他跃跃欲试。如今到了收获季,李伟搞起了亲子采摘,仅半个月收入就达3万元。

  通过土地流转、进场务工等方式,该村一大批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增收。51岁的漆学英是烈士后代,家中因病致贫,如今她在草莓大棚里打工,这份工作为她月增收2000余元。

  在汤家汇镇,白天走村串户收山货、晚上加班加点发快递,成了“香尖”土特产店老板张传峰的日常,“临近春节,订单排着队,一刻都不得闲!”

  他曾是个贫困户,2017年接触电商,开起了网店。起初连打字都不利索,如今借着乡村旅游兴起、绿色农产品受捧的“东风”,小店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带动了40余户贫困户通过电商增收。

  2019年,金寨县100余家电商微商带动5116户贫困户通过电商销售价值达3925万元的农副产品,贫困户户均销售7672元。

  谋振兴,“铆足了劲赶路”

  古色古香的游客接待中心装修完毕等着开张迎客、村民腾退下的房屋正修旧如旧,摆入木犁、织布机等老物件,打造农耕博物馆,在花石乡大湾村,家家户户挂上腌腊肉、晒出红辣椒,处处透着热闹的年味。

  村民杨习伦的新家,一盆炭火烧得正旺,这个曾经守着破房子越过越穷的汉子在村中热心党员的帮扶下,发展养殖走出贫困。去年国庆前,他把自家三层小楼重整一新,腾出7间客房,挂起了民宿的招牌,大厅则代卖山货土特产。国庆长假,老杨的民宿每天爆满,“只要人不懒,在哪都能奔小康。”

  振兴,离不开内生动力。金寨县利用“联帮工程”开展“党员+贫困户”结对帮扶,以实际行动带动贫困户发展提振脱贫信心。当地还在各村建立“振风超市”,每月底,村民可以凭当月劳动增收、卫生评比和文明家庭评选中的各类积分,到小店兑换洗衣粉、肥皂等日常用品,大湾村的登记本上记得满满,驻村第一书记余静告诉记者,如今大家都是铆足了劲,比着奔向富裕路。

  “好日子红红火火,和睦家平平安安”这副农民家门上贴着的对联就是如今大别山最真实的写照。新的一年,金寨县最后1039户1846人将实现脱贫。 【编辑:白嘉懿】 ,安徽金寨决胜dns设置 脱贫攻坚见闻

相关:

旅游过年成新潮,家庭套房一晚万元 网友:都是土豪  旅游过年成新潮,有的家庭套房一晚上万元,网友:都是土豪!   中新经纬客户端1月14日电(张燕征)距离鼠年新春还剩10天,返乡回家、旅行过年两股出行热潮即将拉开序幕。近期,多家在线旅游机构发布的春节出游大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越来越多人选择“旅游过年”,与之对应的是,热门旅游目的地酒店价格普遍上涨,甚至有酒店价格涨幅超150%。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资料图 中新经纬 张燕征摄   家庭套房“一房难..

春运列车上的“千禧宝宝” 少了一份幼稚 多了一份责任  中新网上海1月14日电 (记者 殷立勤)1月14日,由上海虹桥前往重庆西的G1333列车上,“00后”列车员何敏正在抓紧时间做着准备工作,迎接旅客的到来。这也是她上班至今的第三次担当出乘任务。 出发前,何敏再次对自己的仪容仪表进行整理。 殷立勤 摄 组员和车队书记帮何敏再次确认仪容仪表。 殷立勤 摄 何敏和组员们一起上车。 殷立勤 摄   何敏来自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身为“00后”列车员,于2019年加入..

西宁地陷现场曾二次坍塌 一退役武警路过救起救人男孩  新京报讯(记者 马骏 倪兆中 张建斌 )1月13日下午,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出现约80平方米地陷,一辆公交车坠入坑中,截至14日9时30分许,6名遇难者遗体被找到。今日(14日),事发时参与营救的一名退役武警告诉新京报记者,现场曾发生二次坍塌,自己和一名参与救人的小男孩随之落入坑中。 有人前来探望孙万红。新京报记者 马骏 摄   据新京报此前报道,1月13日17时36分许,西宁市城中区南大街长城医院门前发生路面坍塌..

播撒友谊种子的汉缅语培训教师赵红仙  播撒友谊种子的汉缅语培训教师赵红仙  新华社昆明1月14日电 题:播撒友谊种子的汉缅语培训教师赵红仙   新华社记者姚兵、刘昕宇   周六晚上八点左右,一群缅甸青年如约来到位于中缅边境的瑞丽姐告“国门书社”的培训课堂,他们将在接下来的一小时内学习汉语。   授课教师赵红仙今年37岁,是一名缅甸华人,在刚过去的一小时内,她才给一些中国人上完了缅语课。   从周一至周六,每天晚上两小时的汉缅语培训课,赵..

浙江去年审结黑恶案件1425件  浙江去年审结黑恶案件1425件  新华社杭州1月14日电(记者岳德亮、魏一骏)浙江省高院去年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牵引,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浙江,全年审结黑恶案件1425件,1198人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在14日举行的浙江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省高院院长李占国说,省高院加强统筹协调,开展专题培训,制定黑恶案件办案规程、问题线索发现移送等指导性意见,统一政策尺度和裁判标准,确保专项斗争..

150个红手印背后的棚改故事  150个红手印背后的棚改故事  新华社银川1月14日电 题:150个红手印背后的棚改故事   新华社记者许晋豫   住进新居两年,宁夏银川市西夏区西萃芳庭小区的棚改居民获得感满满。为表达内心喜悦,近日,小区150户居民联名给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寄去一封感谢信、一面锦旗,并郑重地在信后摁上自己的红手印。感谢信里写道:“感谢党和政府棚户区改造的好政策,圆了大家住新房的梦。”   这150个红手印代表的是宁夏原长城..

幼童进食被噎遇教科书式救援 路人、交警合力施救  路人实施“海姆立克” 交警开 “绿色通道”   幼童进食被噎幸遇连串专业施救   “麻烦谁能帮帮我,孩子噎住了!”2020年1月10日晚上7时许,急促的呼救在硚口区解放大道凯德西城一层叫响,喊声来自市民范先生。当晚,他带着2岁多的儿子到商场吃饭,孩子进食中被噎,范先生和爱人抱着嘴唇发紫的孩子,手足无措,无奈求救。   闻声,三位中年女子上前,两人指导一人实施,将孩子脸朝下抱起,拍打孩子背部。通过“海..

春运自动售取票机幕后人:一天换票近9万张  (新春走基层)春运自动售取票机幕后人:一天换票近9万张   中新网郑州1月13日电(记者 韩章云 通讯员 何彬)进入春运后,郑州东站日发送旅客13.2万人次,这也意味着自动售取票机的用票量也随之攀升。谢里千是郑州东站一名有着两年多工作经验的自动售取票机管理员,春运期间,她每天要奔走在车站各个售票处为机器添加车票,一天换票接近9万张。   “小心,有车,注意安全。”推着小推车穿行在熙熙攘攘的候车大厅,谢里..

4位农民工讨薪被媒体报道 已有人拿到工资准备返乡  中新经纬客户端1月14日电(魏薇)1月3日,中新经纬客户端报道了4名农民工讨薪历程。在稿件发出后,引起农民工群体的关注。近日,中新经纬记者再次联系到上述4名农民工,了解他们最近讨薪进展,其中一名农名工已经讨回薪水,准备返乡过年。   资料图 来源:中新经纬 熊思怡摄   在天津远大城工地打工的许鹏,上个月因拖欠工资来天津讨薪。按照约定,许鹏的薪水应该在2019年11月30日发放,但是在当天许鹏并未收到工资..

减肥的方式五花八门 专家提醒还是要管住嘴迈开腿 大家知道,肥胖是健康的第一杀手,但大部分人想尽办法努力减肥还是一直瘦不下来。为了减肥,有些人每天吃水煮菜,有些人干脆不吃晚饭,简单粗暴地控制热量,体重只能短期下降,每当恢复正常饮食,几乎无一例外都报复性反弹。1月11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举办的“第三届减重联谊会”上,来自全省各地的减重成功者,为终于摆脱了多年来肥胖所带来的烦恼而相聚在一起,交流心得,庆祝“新生”。 一年减掉100多斤 减肥故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