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2月推地超120万方 开发商称机会终于来了

2013-11-29 02:21:36 来源:网络

  上海土地市场即将迎来的新一波供地高潮,让此前频频抱怨“有钱也难拿地”的开发商们激动不已。

  “最近都在忙着看地。”一家上市房企董秘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我们已经注意到年底上海土地市场供应放量的现象,政府加大土地供应,对于高烧难退的楼市来说,确实是一种有益的变化。”

  据相关机构统计,12月上海土地市场将有37幅经营性用地出让,其中住宅用地23幅(包括普通商品房、商住、住办用地),商办用地14幅,总出让面积达120.7万平方米,环比增加47.5%,同比增加32.1%;起始土地出让金达182.1亿元,环比增加47.3%。

  供应井喷

  新出台的“沪七条”规定,2013年上海市住房用地供应量在不低于过去五年平均供应量的基础上,再增加30%的供应量,确保住房用地供应1000公顷。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年初,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公布的2013年住房用地供应计划也是1000公顷。

  同策咨询研究总监张宏伟对此评价称:“‘沪七条’中确保住房用地供应1000公顷的表态,说明1000公顷的供应量是肯定能够达到的,虽然这个数字和年初公布的相同,但是由于前几年上海的住房用地实际供应就是计划供应的六到七成,从这个角度上看,增加30%的供应量的说法也是合理的。”

  据相关机构统计,截至11月8日,2013年上海土地市场已供应包括动迁安置房、纯住宅用地、商住办混合用地等三类住房用地共计842万平方米,距离年度1000公顷住房用地任务目标尚有约160万平方米的缺口。这意味着,今年最后两个月上海土地市场将出现住房用地供应高峰已是板上钉钉。

  在12月即将出让的37幅经营性用地当中,住宅用地的数量达到23幅,总出让面积为83.6万平方米,为2013年单月住宅用地供应最高。马陆、安亭、南翔、张江、临港新城、祝桥等热点区域均有宅地出让。其中,黄浦区五里桥街道某商住办地块预计将于12月11日出让,底价高达59.5亿元,若该地块成功出让,将成为今年上海土地总价亚军;今年以来楼市颇为火爆的临港地区,12月也将有9幅土地排队入市。

  “一下子供应这么多土地,‘赶指标’的意味确实比较浓。”一位长期关注土地市场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这波供应高峰有可能把今年上海的土地出让收入推向创历史新高的1800亿元。

  克而瑞上海机构研究总监薛建雄告诉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很多区县政府规划好的项目都会逐渐“动起来”,新一轮城市建设将启动,这客观上会促使土地放量,并给开发商提供更多的机会。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12月即将出让的地块中,有5块将采用招标的方式出让,而今年1~10月,仅有5幅招标出让地块。

  21世纪不动产上海区域市场分析师黄河滔表示,招标形式更加注重综合评定,包括企业的资质、方案的优越性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地价只是企业能否中标的因素之一。今年土地市场整体火热,高溢价地块频现,年末多幅地块采取招标出让的形式,一方面有利于控制开发商拿地成本,抑制地价过快上涨,另一方面也通过对方案、企业的综合评定更好地发挥政府配置土地资源的职能。

  拿地良机

  21世纪不动产上海区域市场研究部统计显示,今年前10个月,上海市出让的所有经营性用地中,溢价率超过50%的高溢价地块占比高达36.9%,创近3年新高,去年同期,以50%以上高溢价成交的地块占比仅为10.1%。

  “今年上海的土地市场实在太火爆了,像我们这类比较谨慎的房企,要拿到地非常难。”上述上市房企董秘称,“年底土地市场放量,对于开发商来说肯定是好事,我们和许多同行都认为这次是个机会,作为上市房企,我们肯定会主动拿地,但具体操作还是要看地块的位置和价格。”

  记者注意到,不少即将出让的优质地块已经吸引到众多开发商的关注。截至昨日,将于12月4日出让的嘉定马陆镇43-05地块已有多达49家开发商领取竞买申请书,临港新城新推的多幅地块,领取竞买申请书的人数均超过30家。

  张宏伟认为,此前不少房企都为一线城市拿地难而犯愁,现在一下子推出这么多优质宅地,很有可能引起房企的新一轮“疯抢”。“今年品牌房企的销售都非常不错,拿地在资金上有保障。此外,能否在一线城市拿到合适的土地,关系到房企未来2~5年的中长期发展战略。”

  “今年的销售远远超过预期,碰到合适的土地我们肯定会出手。”一家近日在长三角拿下多幅土地的房企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最近几个月不少地方政府已经对土地溢价率有所控制了,这对企业来说就是个机会。”

(责任编辑:DF126)

,上海12月推字幕网站 地超120万方 开发商称机会终于来了

相关:

向先行二十年的台湾学买房  大陆人移居去境外最能适应的地区是哪里?我觉得非台湾莫属:地理距离很近,上海飞台北与飞北京耗时都是不到两小时;气候、饮食习惯类似,同文同种;尤其是在语言上,不就是把普通话里的北方口音换成江浙口音吗?  最近去台湾行走一圈,不禁要惊叹,连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和历史都是如此相似!不过台湾发展要早上20年左右,经验教训值得大陆管理层、业界和购房者镜鉴学习。  与北上广深相比,无论豪宅价格还是整体均价,台湾..

互联网浪潮来袭 券商研究所格局重塑  券商研究领域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与当地政府沟通后,发现当地的土地全是国有土地,跟现在热炒的土改关联不大。”这样一条某土改概念上市公司的草根调研信息在网页上发布后,一位资深房地产研究员明显感受到了压力——互联网的生产方式已经蔓延到研究行业。  互联网是券商研究所强大挑战之一,但某券商研究所负责人认为,除了互联网,券商研究所至少还面临业务模式调整、佣金危机等的挑战。券商研究所目前的格局将..

符号化的李嘉诚  今年以来,全球华人首富李嘉诚的系列跨洋投资一直牵动着市场神经,这一被外界喻为“脱港入欧”的“撤资”风波,再度把李嘉诚推向风口浪尖。  当前正值中企旋起新一轮跨境并购潮,加之裹夹着内资外流、欧美资本回流,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膨胀的资产价格泡沫,及国内边际投资收益率下降等“可塑”元素,若把李嘉诚的举动放置在这个大背景下,其根源实属商人基于商业周期判断下的商业行为,硬要衍生出其他要义,则就见仁见智了..

传统媒体“变现”读者资源 试水电商  [ 传统媒体进军电子商务领域的优势非常明显,在所有品牌都在拥抱电商渠道的当下,传统媒体试水电子商务的推广成本很低,而自身的品牌效应让读者和消费者对之拥有可信度,而这些恰恰是其他电子商务平台最大成本的花费所在 ]  以财经报道为特色的《华尔街日报》不再只“卖”新闻了,最近它开始卖奢侈品。随着The Shops在线销售平台的上线,这家老牌新闻媒体正式进军电子商务领域。  在这之前,更偏向产品导向的时尚杂志..

中金四年首度强烈看多 私募称“值得好好思考”  中金四年首度强烈看多私募称“值得好好思考”  “在经历了近四年的疲惫市场之后,我们对A股在2014年的走势变得乐观。”在中金公司 2014年A股投资策略报告正文的第一句便如此铿锵有声地写道:“预计上证指数有望实现约20%的年度收益,这也是四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年度回报。”  “虽然在很多逻辑上并没有太多新意,但该报告却的确非同寻常,因为它是在斯时市场羸弱且对于未来行情看空成为主流之音之时,中金公司此..

肖钢首提统一监管  11月,肖钢二度亮相,“五指论”后,这次回归到他力推的“法治”。  11月28日上午,肖钢出现在北大,参加上证法治论坛,用近5000字的篇幅阐述一个主题——证券法修改。  这也是近年来证监会高层首次用如此大篇幅集中阐述证券法修改的思路,目前,证券法修改已被全国人大列入立法规划第一类项目。  肖钢“五指论”已将证监会比作小指,意为离法最近。离资本市场头号法规最近的人,从三方面七要点首次描绘理想中的证券法..

外资看多2014 QFII疑似提早抄底布局  1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第三届中法金融论坛上发表讲话表示,中国将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并进一步扩大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的主体资格,增加投资额度。条件成熟时要取消对QDII和QFII资格额度审批。  汇业证券策略师岑智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如果中国经济和改革的进度良好,那扩大QFII或许是好事,能让更多外资进入A股市场。”  与此同时,近一周的时间内,..

借道QDII突破资金障碍 基金盯上跨境套利业务  在基金行业的创新集体瞄准互联网时,跨境套利产品悄然出现。  11月18日,招商基金上报的对冲型QDII专户产品获得批文,这是业内第一只借助基金QDII资格实现资金“出海”的跨境套利产品。  “我们是行业第一家在公募平台做成跨境套利产品的公司。”招商基金量化投资部总监吴武泽博士向本报记者介绍,招商基金计划通过专户平台搭跨境套利的平台,目前,已经和多家私募机构洽谈合作,资产规模约4亿元。  跨境通道  最近..

中国制造探寻3D打印之路  保罗·麦基里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将3D打印列为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动力之一。这项被称为“具有工业革命意义的制造技术”,如今正在中国的制造业内缓慢发酵。  目前,国内的3D打印主要集中在家电及电子消费品、建筑等领域。据业内人士估计,3D打印机在国内企业级装机量在400台左右,2010年以来年增速均在70%左右,市场规模超过1亿元。  虽然其颠覆性尚未知,但中国制造业正在探寻3D打印在内的“智”造之路..

工信部公布首批合规光伏企业 顺风光电未上榜  在9月17日工信部出台《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后不到3个月,一份合规企业的拟公告名单昨日下午挂在了工信部的网站上,这是光伏行业进行整合的重要一步,同时也会让该产业出现“两极分化”。一些无法达标的公司如果不能通过有效整合、技术提升而踏入光伏合规行列的话,将会无法享受一系列的政策及信贷授信支持。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共计500多家光伏企业,不过昨日进入第一批光伏合规名单的只有134家,涵盖了多晶硅、硅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