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南洋淘金

2014-01-08 11:27:04 来源:网络

  循着同行的脚步,富力成为最新将投资目光投向东南亚市场的房企。85亿元购地款、35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其在马来西亚的首个项目堪称大手笔。加上同样投资大马的碧桂园、进驻新加坡的万科,东南亚成为房企海外投资的新热点。海外投资热潮背后,可能面临的政治风险、汇率风险、法律风险等都需要房企谨慎应对。

  向外扩张趋势

  在碧桂园2011年投资马来西亚、万科联手吉宝置业在今年4月落子新加坡之后,富力地产成为最新一家在东南亚开发房地产项目的房企。11月30日,富力地产全资子公司以85亿元人民币的代价收购马来西亚一幅土地,该土地包括位于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地区的四幅空置永久业权地块及两幅永久业权填海地块,总面积约为116英亩,可售面积达350万平方米,产品业态覆盖高层住宅、低密度住宅、零售物业、办公楼、酒店及购物商场。据了解,地价款将在三年内分四期支付。

  对于选择投资马来西亚,富力方面表示,马来西亚拥有庞大的华人社区及吸引国外买家的有利政府政策,非常适合作为迈出中国的首个境外市场。据了解,为了刺激本国房地产业,马来西亚推出“第二家园计划”,这项旨在鼓励外籍人在马来西亚较长时间居住,成功申请者可持有10年(可连续更新)的居留证和可连续多次自由进出的签证。因其较低的门槛、简易的程序、优惠的待遇吸引了不少海外的置业者,据马来西亚的官方数据显示,自该项目实施以来,在近两万人的申请中,中国籍申请者约占58%,一直稳居十大来源地首位。此外,马来西亚本身存在的庞大华人社区,也为国内房企在当地提供了潜在购买群体。

  据胡润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调查显示,中国内地的千万富豪中,46%正在考虑移民国外,14%已经移民或者正在申请移民,而家庭资产在1亿元以上的富人中,有移民意向的人比例高达74%,这些高净值人士都是房企海外项目的潜在客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1年碧桂园率先将投资目光投向马来西亚。目前碧桂园已在马来西亚开发了加影和万挠两个项目及滨海商住综合大盘碧桂园金海湾项目,其中碧桂园金海湾为碧桂园集团在海外的首个开盘项目,今年8月开盘当天推出6000套房源认购超过5000套,截至目前,已实现百亿元的销售业绩。

  碧桂园先“吃螃蟹”的行动,成为促进富力淘金南洋的重要动力,其首个开盘项目的成功,为富力提供了参考和信心。

  风险机遇共存

  据了解,国内房企投资海外项目可追溯到2004年,由上海上实、上海海外、百联集团、锦江国际及上海绿地五家企业组建的海外联合投资公司,于圣彼得堡市打造的“波罗的海明珠”项目。

  不过此后几年,房企投资海外的步伐陷于停滞。直到2011年开始,大规模海外布局潮涌起,知名房企接踵而至,纷纷将投资目光转向国外。究其原因,与近年来国内房地产调控和土地价格不断攀升紧密相关。去年下半年以来,伴随着市场回暖力度增强,土地市场也迎来火热成交,土地价格不断走高。2013年,多个城市地王项目涌现,北上广一线城市成为高价地块频出之地,天津、重庆、杭州等重点二线城市也跟风涨价,甚至出现面粉价高于面包价的现象,而对房企而言,地价上涨压缩后期利润,同时过高的成本将意味着更大的开发风险。

  房企将目光投向海外,看中的就是中国人海外移民需求以及海外低成本融资的环境。不过相较于国内项目开发受政策变动影响较大,房企海外布局面临的开发风险更为复杂。房企在海外开发,需要当地政府对外来房企开发有较高的支持力度,否则项目开发很难继续,如此前中坤集团在冰岛的项目搁浅,中航地产终止了斯里兰卡项目,都与当地政府的出尔反尔密切相关。而汇率方面,房企在海外的投资是以美元支付,而国内的销售回款以人民币形式回笼,如果在销售期,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不稳定,出现大幅升值,将会对利润造成不利影响。国外的地产开发流程、开发模式及税费制度等与国内大相径庭,布局海外对房企资金充裕度提出更高要求。再加上经济周期性风险和法律、文化、生活习惯等潜在风险,都可能对房企拓展海外市场产生影响。

  在富力宣布投资马来西亚之后,评级机构穆迪就表示,这次收购具有负面信用影响,这次收购的总土地价格庞大,占该集团截至今年6月总资产的7.3%。在上述项目于2014年年底进行预售之前,将需要庞大的前期投资,包括建设成本。大和总研亦发表研究报告指出,富力地产首次进军海外市场,而且规模及投资额庞大,投资者难免增加不安情绪,担心富力地产在新市场的执行情况。穆迪表示,这会提高富力地产的财务及执行风险。马来西亚是该集团的新市场,该集团尚未在当地建立品牌和运营记录。

  对于房企来说,抓住当下汇率抄底时机,在试水的同时,尽快形成跨国企业思维,为企业探索当地项目开发模式提供实践平台,最终形成自己明确的出海战略。

(责任编辑:DF08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相关:

优衣库等时尚品牌“染毒”  上榜,有时候对企业和品牌来说并不是好事,尤其是涉及污染的榜单。12月4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朝露环保、绿色江南等七家环保组织发布纺织业污染报告,优衣库、CK、Polo等时尚品牌的供应商榜上有名。  “我们希望有时尚,但是我们希望是一个干净的时尚,而不是将污水留给中国的时尚。”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  知名品牌“上榜”  当雾霾天气笼罩天空之时,纺织行业污水排放造成的损害并没有被忘记。  本次..

新加坡旅游“降温”  从《旅游法》实施后禁止零团费,到出游目的地可选择性增强,作为新加坡第一大旅游客源国,中国游客的变化正在促使新加坡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推介力度。  在中国旅游市场开始发生更大变化的时候,他们将目光从一线城市逐步转向了二三线城市。  骤降四成  12月5日,早晨10点,周振兴又为自己点了一杯咖啡,这已经是早餐后的第五杯了。他对搭档说,等行程结束,再少喝咖啡。  周振兴,这位新加坡旅游局(以下简称:新旅局)..

保监会周延礼:提高保险业在公共服务等方面效率  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日前在“北大经济国富论坛”上表示,未来将深化提高保险业在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效率,如积极介入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各类辅助性的医疗保险等方面。将研究农产品价格保险领域问题。  周延礼指出,全面深化保险业改革,应把一些产品的设计、定价权交给市场。站在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角度,完善保险经济补偿制度,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是适应我国长期发展、发挥保险功能和作用的重要制度安..

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大灾风险准备金制度有望明年出台  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8日在2013第一财经年会上透露,保监会正加紧制定建立大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并有望明年出台。保监会将对农业保险实施“严进严出”的准入政策,同时加强对农业保险产品的管理,完善监管制度。  陈文辉表示,保监会将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的监管制度,实行高层次的适度竞争。首先,采取“严进严出”的准入政策,对准入公司提出较高要求和战略性考虑,以保证农民、农业真正受惠,而不是给公司创造更多的寻租空..

银行混战互联网金融:交行交易惨淡 农行否进军P2P  1  品类少、商户少、客户少、交易量小,这些问题导致银行电商很难承担“大数据”任务,银行从交易端突破“互联网金融 ”的努力到现在为止,并无成功案例。  理财周报记者滕晓萌/北京报道  距离工行的电商网站“融e购”正式对外上线,只剩下最后一个月时间。  理财周报记者获知,在11月初,这一网站就在工行内网上线测试,2014年1月,将对公众开放。  就目前看到的网站页面而言,“融e购”入驻商家并不多,品类也..

消灭信用卡为时过早 移动支付风控是头号难题  “消灭信用卡”可能更多是一个概念,但对于银行信用卡中心而言,这是不可避免的一大趋势。  自招商银行在去年提出“消灭信用卡”战略后,移动支付在今年迎来爆发,NFC手机近场支付、微信银行、电子钱包,各家银行相继推出移动支付工具。在信用卡告别“跑马圈地”的时代,发卡量下降,移动支付增加,这些现象支撑起信用卡消亡论。  信用卡业内人士坦言,移动支付确实是未来趋势,但信用卡介质被取代,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白酒行业并购重组潮涌 多方资金抄底  “逢低介入”一向是资金的惯用手法,由于业绩低迷,白酒不幸成为目前市场资金抄底的对象。  限制三公消费的“禁酒令”颁布近一年,国内白酒市场处于低位,前三季度,14家上市白酒企业中,有8家营业收入出现下滑,12家净利润同比下降。  临近年底,白酒的销售目前未有明显起色,然而白酒并购则悄然兴起,并有更多的企业加入这个行列,但白酒何时走出低谷却没有人知道,这些抄底白酒的企业需要面对的是艰难的整合和日益激..

IPO开闸: 短期发行市场热闹 长期投行面临洗牌  IPO开闸在即,短期发行市场热闹,长期投行格局将会洗牌。  11月底,证监会表示IPO开闸或将于近期重启,预计明年1月约有50家企业获得批文发行。漫漫煎熬之后,投行终于等来了再次起跑的号令枪。  不过,经历了财务专项检查后,投行的格局已发生改变。华南券商虽依旧强劲,但平安证券受制于处罚,其项目不能在开闸首批放行。北京券商如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等布局均衡,上海则是海通证券领先。  长期来看,保荐..

移动金融发力:支付业务5倍增长  2013年第三季度全国移动支付业务达到4.98亿笔,金额达到2.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0.97%和490.2%。  这是移动支付业务飞速发展的一年。  信息技术的进步正推动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可以预见的是,移动金融将成为银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据理财周报记者了解,各家银行除了加强传统的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服务,更将目光聚集到了手机支付和微信银行领域。  对银行来说,这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移..

奢侈品打假小高潮:LV寇驰联合淘宝网打假  有需求才有市场,这是亘古不变的硬道理。奢侈品在近10年来的迅猛发展同样滋生了一批贩售奢侈品假货的不法商贩,并且这些商贩在近3年愈演愈烈。  那些假货的商品往往比专柜价格便宜5-7折,从价格上看似乎像是真正从国外代购的。从做工上看也看不出什么端倪,毕竟大多数消费者并没有长年接触奢侈品,好不容易下定决心买个“代购货”又怎能轻易地知道它的真假呢?  这就要说到中国消费者来到专柜要求鉴定时却发现,这些打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