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因素致乳品涨价 奶源涨价是根源

2013-12-05 00:56:51 来源:网络

  元旦前的奶业市场并不平静。12月份,国内鲜奶企业新一轮涨价潮已是不争的事实。

  光明、三元等鲜奶普涨约一成

  针对近日鲜奶涨价的现象,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走访商超发现,从12月1日起,光明、三元等部分盒装以及入户奶普涨约一成左右。

  1日当天,光明乳业的相关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从12月1日起,光明乳业牛奶和酸奶等四个品类的产品进行了调价,但不同品系的产品调价幅度不一。地区不同,调价的幅度也不一样。但在加权后,此次调价的幅度大概为8%—9%。”

  上述人士表示,奶源的持续涨价是此次光明乳业调价的根本原因。另外,物流运输、人工成本和奶牛饲养的成本等居高不下也是此次调价的原因之一。“相信这些原因是行业性问题,不是光明乳业一家所面临的。”该人士指出。

  蒙牛相关人士则向本报记者表示,“鉴于近期成本持续上涨的实际情况,公司会在考虑综合成本后适时、适度地调整产品价格。”该人士同时指出,“不同品类的涨幅和调整时间会有所差异,请适时关注终端的价格变化。”

  伊利相关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食品类消费品对原料成本的变动最为敏感,乳制品原辅料尤其是原奶价格的持续上涨势必会推升终端产品的价格,整个乳业必须正视这一现状,同样,公司也需要通过调整产品价格来应对这一状况。”

  据三元官方网站发布《关于三元部分产品价格调整的通告》显示,将自2013年12月起,上调部分产品的价格,加权平均涨价幅度为8%。

  据了解,2013年奶业的涨价频频,统计显示,蒙牛、伊利一共调了三次价,分别是8月、9月和11月,光明则调了两次。

  2日,本报记者走访了京客隆、家乐福、华联等商超,发现超市已经接到不少来自厂家的调价通知,家乐福已接到厂家通知,近期即将开始调价,涨价包括大多数品种,涨幅约为8%—10%左右。

  记者发现,除了实体店的超市外,在1号店、京东商城等电商,都有“特卖”等字样的进口奶进行销售。

  都是奶荒惹的祸

  奶源紧张已经是事实。

  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2012年,饲料价格年年上涨、人工成本不断增高,国内原奶收购价却徘徊不前。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有的地方饲养年产5吨的奶牛平均利润仅有1600元,以家庭劳动力每人饲养5头产奶牛计,年收入仅8000元,约是同期外出打工收入的1/4.

  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陈渝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看,近期奶产品涨价是一种必然,这是一种市场行为。

  资深奶业专家王丁棉则向本报记者分析,奶牛养殖户利润越来越少,所以出现奶农退出奶牛养殖市场的现象,这些现象都加剧了奶源的紧张状况。

  陈渝认为,“得奶源者得天下,现在国内的奶源格局十分不合理,如果奶源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话,那么势必会大量进口国外奶源,到那时,国内奶产品的价格任凭国内企业控制了:一旦国外奶源涨价,国内的终端产品势必会迅速传导涨价。”

  据悉,光明上海地区的入户奶也将提价,将基本涉及所有的入户奶品种,包括鲜奶和酸奶。比如新鲜杯优倍200ml装将由4.2元涨至4.8元,涨幅为14%; 嘟嘟儿童高品质牛奶200ml装将由3.6元涨至4元,涨幅11%;新鲜杯畅优原味发酵乳200克装将从3.7元涨至4元,涨幅为8%。

  关于为什么是12月份普现涨价行为,王丁棉分析,“夏天持续的高温使得优质奶源缺口持续扩大,秋季以来,很多奶企都是靠优化管理和供应链等吃老本的方法来消化成本,可能是到12月份后,这些奶企实在是难以承受了,所以涨价之门就顺势打开。”

  对于此轮的涨价潮,陈渝预测,“估计所有奶品调价要持续到2014年1月份。”

  奶产品放量减小

  虽然奶荒是此轮价格上涨的主要推手,但是乳业专家王丁棉却敏锐地指出,国家相关法规严格后可能会使市场更为规范,一些小的奶企产品可能因此而滞销或是无法进行销售,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上鲜奶产品放量的减少,市场供应量小,终端价格自然会上升。

  据悉,国家食药监总局近期发布《关于禁止以委托、贴牌、分装等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公告》规定,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不得接受其他单位和个人委托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不得为其他品牌持有人或代理人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不得冒用他人品牌和包装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不得在国内生产其仅在境外注册商标和企业名称、地址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不得在国内生产标注为境外企业名称、地址的婴幼儿配方乳粉。

  王丁棉认为,目前国内有128家奶粉企业有牌照,但是市场上不乏在国外注册的公司,进口大包奶粉后,在国内分装的“假洋奶粉”。新规的出台打击了这些没有工厂、没有研发能力、捞了钱就走的行为。

  业内人士透露,今年的高温不仅使奶源减少,可观的利润使得一些地方将奶牛杀来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奶荒。

  王丁棉指出,正是由于近期奶荒和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规定的日益严格等双重因素直接造成近期奶产品的普涨,奶企为通过提价提高销售额冲业绩也是年底乳业产品提价的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DF126)

,多重因素致乳品涨价 奶源涨价是根粥 源

相关:

4G牌照落听TD先行:中移动的翻身仗?  12月4日下午,主管部门终于“兑现承诺”,正式发放4G牌照。值得注意的是,三大运营商首批获得的都是基于TD-LTE技术的4G牌照,而另一通行的国际标准FDD-LTE的4G标准则不在首批发放之列。对于4G牌照的发放,中国移动表现得很热情,而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则表现得十分淡定。  “支持TD-LTE仍是我国4G发展的基调,所以会优先发放TD-LTE牌照。”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曾剑秋认为,短期之内,三大运营商的格局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首..

保守派国美  “现在主要对手做电商都在亏钱,如果一直这么亏下去,还能坚持几年?最后留下来的毫无疑问一定是兜里有钱的。既然这样,我为什么不把钱先留下,保证兜里有钱,等电商业务找到盈利方向后再大举投入决战?”国美电器总裁王俊洲说。  在电商都还在烧钱赌明天的时候,家电零售巨头国美电器(00493.HK)选择了收缩战线全面刹车,第一步就是放弃库巴。这个在国美控制权争夺风波期间被收购的电商企业,曾经被期望能给国美带来电商基..

黄金全球空头完胜  下跌73.4美元/盎司,跌幅达5.54%。在刚刚过去的11月,黄金经历了1978年以来表现最差的11月。美国经济前景改善会导致美联储退出经济刺激措施的悲观市场预期等因素使得金价狂跌。截至12月4日记者发稿时,今年以来,国际黄金价格已经累计下跌约27.46%,从历年走势图可以看出,黄金将出现13年来的首次年度下跌。  面对屡创新低的黄金价格,甚至有市场人士惊呼,现在黄金牛市已经结束,黄金已经失去避险功能,或许也不再受投资..

以房养老发令枪响  “以房养老”的时间表日渐清晰。近期,幸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孟晓苏在多场合公开表示,相关部门已让保险公司12月份拿出试点方案,1月份推出相应的保险产品。  “时间表虽然已经拟定,但试点方案推出需要一个过程,不会那么顺利。”12月3日,国家行政学院公共政策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房养老”的展开依然会面临很多障碍,导致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参与积极性不太高。 ..

页岩气商业化“出气”1.43亿方  国家能源局 12月4日公布了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的最新进展。目前,中石化和中石油几大页岩气示范区和对外合作区累计实现商品气量1.43亿立方米。  目前中石化重庆涪陵国家级示范区页岩气井已开钻27口,完钻21口,已投入试采水平井10口,平均单井产量15万立方米/天,累计实现商品气量近7300万立方米。“十二五”末涪陵示范区计划建成50亿立方米/年的产能,年产页岩气33亿立方米。  中石油长宁-威远、昭通两个国家级示范..

4G万亿盛宴将开席 上市公司忙分羹  根据业内预测,4G网络前期建设拉动投资规模约5000亿元。网络正式商用后,还将带动终端制造和软件等上下游行业,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业内认为,4G部署相比2/3G网络建设的显著不同,在于行业投资的增长具备更长时间的持续性。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在4G建设阶段,按照时间顺序受益行业为:网络规划设计,涉及上市公司有富春通信 、杰赛科技等;无线配套设备,涉及上市公司有大富科技 、武汉凡谷等;..

供需失衡待化解 钾肥价格或趋稳  加拿大钾肥公司Potash于12月3日宣布计划裁员1000余个工作职位,相当于其在加拿大、美国和特立尼达岛的员工总数的18%。裁员理由是钾肥供应量呈现逐年增长势头,而未来六年市场对钾肥的需求远低于预期。事实上钾肥市场表现低迷的状况已持续一段时间。自7月底俄罗斯钾肥巨头乌拉尔钾肥公司宣布脱离BPC销售联盟后,全球钾肥现货价格连续四个月持续下滑。Potash首席执行官比尔·多伊尔表示,在乌拉尔钾肥公司掀起“混战”前,需求..

玻璃企业进入“后环保时代”  “现在环保压力很大,环保局直接派出工作人员长驻各个玻璃企业,要求企业安装脱硫脱硝装置,达到环保要求,不在限期内达标后果很严重。”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前往河北沙河地区调研时,某玻璃企业负责人向记者坦言。  据悉,目前玻璃企业面临较大的环保压力,但这一压力正逐步转变为成本支撑力,助推了玻璃企业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成本,叠加未受天气影响的需求,玻璃现货价格因此获得支撑。但对于玻璃企业而言,目前仍是企业..

多家传媒公司并购被稽查立案  近日,江苏宏宝 、天舟文化等公司因参与并购重组的有关方面涉嫌违法被稽查立案,相关公司重组申请被暂停审核。随后股价暴跌,不少投资者怨声载道。  业内人士认为,今年以来,文化传媒公司的并购风起云涌,特别是影视和手游的并购,并引起市场资金不断炒作,多家公司股价因此连续大涨。不过,上述这些负面案例也告诫文化企业未来更需朝着深耕主营业务,拓展产业链进行优质标的的收购,而非盲目跟风或者单纯“做利润”。 ..

文化企业并购需警惕资本躁动  IPO即将开闸,文化企业上市潮有望卷土重来。但并购潮也仍将持续,因为综合性文化传媒集团的打造通常需要通过不断的并购来实现。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和市场环境向好的大背景下,文化企业并购的动力仍然充足,但须警惕资本的浮躁。“文化行业本身就需要更多的创意和艺术功底,资本的浮躁只会和文化的初衷越来越背离。”博大创投董事总经理曹海涛如此分析。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文化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为3.4%。而要成为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