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法眼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29 12:14 点击:966095

vivo首款5G手机来了,还把价格拉低至4000 元以下 自5G 牌照发放以来,中国市场上的首批5G商用手机出货潮正在到来。 继华为、中兴之后,vivo在昨日宣布5G手机也要上市了,推出的iQOO Pro 5G 版手机售价最低3798 元。这是第一款将5G 终端压到4000 元以下的机型。 事实上,5G 手机价格一直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从目前推出的5G手机来看,并未像此前预测的超过万元。不过,国内市面上在售的5G手机均在5000元上下。 华为MATE20 X 5G版售价6199元,中兴天机Axon 10 Pro 5G售价4999元起,而这周刚刚在国内发布的三星Galaxy Note10+ 5G,售价更是高达7999元。 此前业界预计,因为存在价格偏高的问题,整个终端产业链能够出大众普及型的5G终端,至少还需要一年以上。vivo首款5G手机的上市,无疑打破了上述论断,价格几乎接近成本价售卖,这属于业内首次把5G旗舰产品的售价控制在4G旗舰产品的水平, vivo 手机把5G 价格拉低,会得到更多大众的认可,可以让品牌获得相当可观的曝光机会和品牌溢价,某种程度上也会打乱竞争对手的节奏,也利于5G 的普及。同时,如果经得起规模化的考验,也是5G 实力的一种体现。 iQOO产品线总经理 曾昆鹏 这样的价格,在一些人看来vivo 要充当价格杀手。不过,iQOO产品线总经理曾昆东方法眼

如果一场行业峰会,能见到半个新媒体圈的创始人,你来吗? 如果一场行业峰会,能见到半个新媒体圈的创始人,你来吗? 两周前,蓝鲸浑水发布了「8.29 第三届蓝鲸新媒体峰会」的预告,有朋友转发到朋友圈说:“这是邀请来了半个新媒体圈...…” 截至目前,第三届蓝鲸新媒体峰会已邀请界面·财联社副董事长何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天奇基金管理合伙人魏武挥、高樟资本创始人范卫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快手执行总编辑徐静芸、淘宝直播MCN负责人新川; 无码科技创始人冯大辉 、新亚新声创始人谭瑞岗、新片场CMO马睿、有车以后创始人徐晨华、轻芒联合创始人/CEO王俊煜、Figure创始人张悦、夜听创始人刘筱、量子云董事长兼总经理纪卫宁、新动传媒MCN创始人慕容继承、军武科技CEO曾航、天纳创始人王铮、知名vlogger井越、每天传媒联合创始人檀志俊、箭厂总制片人钟伟杰、阿司匹林博物馆创始人赵越等数十位学界、业界、平台方、内容行业头部公司创始人级别嘉宾上台分享他们对行业的深度观察。 视觉志创始人沙小皮、市值风云杨峰、秦小明合伙人刘艳、我要WhatYouNeed创始人Blake、One·一个总经理兼COO付圣强、车影工场创始人马晓波、车叫兽创始人薛圳、馒头说创始人/石榴婆报告联合创始人张玮、42章经创始人东方法眼

马化腾、王思聪…的真实朋友圈,竟然藏着这些秘密微信朋友圈自诞生以来,就带着既开放又神秘的色彩。现实中内向严肃的人,可能在朋友圈欢脱无下限; 现实中乐呵呵的人可能在朋友圈转的全是心灵鸡汤; 现实中普普通通的人可能在朋友圈伪装得高大上……本文根据真实案例,揭秘商业大佬们的微信朋友圈是什么样子?或许可以呈现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马化腾可以说是微信界的“怼神”。 现实中的他,低调内敛,朋友圈却呈现出另外一个模样。1、朱啸虎高兴,马化腾怼2017年6月,正是共享单车酣战之时,ofo投资人朱啸虎在朋友圈转发艾瑞报告称“ofo活跃用户远超摩拜”。马化腾表示不同意,两人隔空开战,非常精彩。时间来到2019年,共享单车战役基本落下帷幕,胡玮炜早就套现15亿离开摩拜,滴滴用青桔替换了废弃的小蓝单车,哈罗单车更名“哈啰出行”,进军网约车业务,ofo屹立不倒成为一个未解之谜。2、微信被群攻,马化腾怼在罗永浩眼里,2019年1月15日是个社交APP的大日子,戏剧又惨烈,“互联网的历史会记住今天。 ”在这一天,王欣的马桶MT、今日头条的多闪、罗永浩的聊天宝纷纷上架,被视为反微信的一天。罗永浩更是利用现场PPT喊话微信,“Wechat, can we chat?”对此,互联网实验室方兴东站出来号召大家打破微信独霸天东方法眼

华为徐直军:AI芯片业务不会独立面向市场凤凰网科技讯 (作者/刘正伟)8月23日消息,华为今天下午正式发布了AI芯片昇腾910及全场景AI计算框架MindSpore。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发布会上表示,昇腾AI芯片不单独卖,而是以板卡的形式出售。同时,他也强调,华为不会把AI芯片业务独立出去面向市场。华为希望跟大量的AI芯片开发企业探讨合作,以应用于多样的边缘计算场景。徐直军称,昇腾910和MindSpore的推出,标志着华为已完成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的构建。另外,为了更好促进AI的应用,徐直军还宣布MindSpore将在2020年Q1开源。东方法眼

为什么要做品牌,这届消费品创业者其实不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雕爷昨天的雄文《“新消费”滔天巨浪来了》成了刷屏的十万+。 是的,我非常同意里面关于中国本土消费品牌即将崛起的判断,也同意每一种消费品细分品类可能都有重做一遍的机会的判断。 但是,尽管我同意他的结论,我却并不同意他的论点——甚至,从他的论点,以及这篇文章激发出的的种种肯定的共鸣声里,我看到的更是:这一代消费品(特别是快消品)创业者,似乎还是没有在认知结构上补上一个关键的盲点——为什么说消费品生意其实是个做品牌的生意?什么是品牌?如何建设品牌? 这个认知盲点如果在中国的商界里始终没法形成一个“新共识”、“新常识”的话,很多品牌仍然会成为昙花一现、后继乏力的“厂牌”而已,中国商业的品质和附加值,还是没法从量变形成质变。创业者也许可以阶段性的挣到一些钱,但是要想真正挣到“品牌溢价”的长钱和大钱,真的成为中国的快消巨头,必须得把这个巨大的认知鸿沟填满。 抓红利和性价比,根本不是消费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新媒体=流量红利,新渠道=流量红利+促销政策红利,新产品=性价比定价……但是,这些都不是消费品企业成长的核心竞争壁垒。 红利阶段的确存在,在这个窗口期,消费品企业竞争的是“抓红利”的能力,东方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