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疫情最新消息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26 17:51 点击:952181

  业主首次手机投票炒掉物业  本报记者 曹政  昨天,朝阳区石韵浩庭小区正式完成新老物业交接工作,老物业撤离小区,业委会选聘的新物业公司正式进驻为业主提供服务。该小区从业主选举成立业主委员会到授权业委会招投标选聘新物业服务企业,并最终完成新老物业交接,前后历时近8个月,其中涉及的所有业主共同决定事项全部通过市住建委研发的“北京业主”APP进行表决。  线上操作   迈出换物业第一步  石韵浩庭是市住建委指导的、本市首个成功使用“北京业主”APP表决完成物业公司更换的小区。该小区开发于2000年左右,共有房屋948套,由于对前期物业提供的服务一直不太满意,小区业主对于成立业主大会和业委会选聘新物业的意愿较为强烈。10多年前,该小区也曾尝试采取传统的纸质投票方式来表决成立业主大会。  “说起纸质投票,很多业主就很发愁,投票过程格外繁琐,还费时费力、不易保存和计算。”石韵浩庭小区那次筹备业委会未能成功。有小区业主告诉记者,投票时,先得核实业主身份,再发选票、收选票,最后唱票计票,经常不住在小区的业主无法参与。  2018年9月,市住建委在全市推广业主共同决策手机投票系统“北京业主”APP,石韵浩庭作为首批申请河源疫情最新消息

  中新社北京8月1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报社8月1日发布消息说,该报联合北京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科学新闻写作机器人——“小柯”当天正式“上岗”工作,其创作的首批作品已发布于同日上线的科学网“小柯机器人频道”。   作为“全球华人科学家社会化智能网络学术交流平台”建设项目的一个子项目,“小柯”机器人旨在帮助科学家以中文方式快速获取全球高水平英文论文发布的最新科研进展。   中国科学报社副总编辑、项目负责人张明伟介绍,“小柯”机器人利用先进的机器算法语言,以英文论文摘要作为基础,快速写出中文科学新闻底稿,再经专业人士和中国科学报社编辑的双重人工审校和信息补充,很大程度上能满足中国一线科研人员快速了解主流英文期刊资讯的需求。同时,利用“机器人写作”技术将科研论文转化为公开的科学报道,也能促进科学普及工作。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万小军团队长期从事文本自动摘要与机器人写作方面的研究工作,负责“小柯”机器人系统总体设计与联合技术攻关。万小军表示,“小柯”是业界首个面向跨语言科学新闻生成的写作机器人,其采用原创与二次创作相结合的混合创作方式生成科学新闻,创新之处在于通过融合领域知河源疫情最新消息

  数千渔船今天出海捕捞梭子蟹,消失了数月的鲜活海鲜即将重上餐桌  想“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太多,房价都涨了  本报讯 8月1日即将开捕的梭子蟹,到底有多热?有人说,宛如这几天杭城的天气一般,热得发烫。  很多人想成为今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承接了一批捕蟹船的周程佳,这几天的微信朋友圈简直炸开了锅,很多留言在催她:“到底是周六还是周日才能吃到?能不能帮忙安排优先给我们?”还有人甚至计划组团到渔港边,坐等螃蟹到岸,第一时间尝尝阔别了数月的海鲜。  杭州市民组团到海边吃蟹   舟山许多酒店房价翻倍  昨天中午,胡先生抽空一直忙着联系几家旅游公司,他准备租一辆30座左右的中巴车。“听说周末在舟山能吃到第一批上市的梭子蟹,我在几个好友群里召唤,没想到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大家一拍即合。”胡先生说,他们一共三四家、十六七个人,“包车的话,省了自己开车的劳顿,两天总价3500元左右,平摊下来,跟自己开车的费用差不多。”  订好了行程,接下来就是安排住宿。胡先生说,他们最希望能租到一幢民宿,几家人可以住在一起,“吹着海风,吃着螃蟹,还能望望星空,想想也是舒服极了。”  可让他有些焦虑的是,他在各大旅行客户河源疫情最新消息

  湿度93%的作业面上一站就是12小时最热的地方能烘干衣服  正在掘进的作业面,就是魏文杰和同事们战斗的地方。  下午5点,27岁的魏文杰已经在阴暗潮湿的隧道里工作了整整11个小时。还要再过一小时,他才能“重见天日”。  “开始吧!”魏文杰拿起了手中的注浆管,在隧道管壁上注浆。眼前开动的盾构机隆隆作响,即使在耳边对话,也很难听清楚说的内容。   魏文杰从事这份工作已有4年多。早前他都在地面上干活,夏天太阳暴晒,有时热得受不了。“后来我听说地下隧道施工招人,想应该比上面凉快吧?”来了之后才发现自己想错了。  到隧道作业面干活前,先暴走2.8公里  魏文杰所在的中铁四局杭海城际铁路项目部一标段,负责杭海城际铁路余杭高铁站至许村站区间3.1公里的地下隧道施工任务。  地下隧道施工需要用盾构机掘进作业,但并不意味就不需要“人力作业”。  在隧道里施工是什么感受?  隧道入口距离地面十多米,差不多有三四层楼高。骄阳似火,温度计显示超过35℃,户外几乎没有工人,工作时间被安排在傍晚到夜间。而魏文杰所在的隧道施工时间是两班倒,24小时连轴转,丝毫不受日晒影响。  走进隧道,一股凉意袭来,甚至还有一些微冷,记者随身河源疫情最新消息

  七旬老人“叩齿”过度硬生生把牙齿“敲坏”   医生:“叩齿”须以无创伤、龋坏、缺损,无牙龈炎为前提  武汉晚报讯(记者武叶 实习生程莎 通讯员周曌)七旬老人坚持口腔保健,每天叩齿10来组,不料牙痛越来越厉害,还明显感觉牙齿“长长了”!武汉市中医医院口腔科俞梅医生检查发现,老人多颗牙齿出现急性根尖周炎,患病原因恰恰和“过度保养”有关。  7月30日上午,73岁的江奶奶来到市中医院台北院区口腔科就诊。老人说,她左边牙疼已经半个多月了,吃止疼药效果欠佳,吃东西也感觉松动不得力。最为奇怪的是,她明显感觉这两颗牙齿长长了!接诊的主治医师俞梅检查发现,江奶奶多颗牙齿颈部缺损,其中第一前磨牙缺损最为严重,有浮起感,诊断为急性根尖周炎,需要做根管治疗。  “我很注意口腔健康,每天叩齿,怎么还会这样呢?”江奶奶疑惑不解。“您都是怎么叩齿的,大概什么频率?”江奶奶答道:“最开始早晚各100次,现在有空就叩齿,每天至少有10来组吧。”对此俞梅医生无奈地表示,叩齿本是牙齿保健的一种方法,但如此高强度、高频率的叩齿,好好的牙齿也会被“敲”坏了。   俞梅医生介绍,在牙齿无创伤、龋坏、缺损,牙龈无炎症的前提下,早晚适河源疫情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