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斗罗水下八关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25 03:27 点击:947895

7月22日,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召开发布会,相关专家就如何加强控烟履约工作,创建无烟中国进行解读。 三类职业人群要做出表率 “控烟行动确定了行动目标,并提出个人和家庭、社会、政府3个层面应采取的主要举措。”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说,具体主要有6个指标,可简化为“1、2、3”:1个政府工作约束性指标,即到2022年要基本实现把各级党政机关建设成无烟机关。2个预期性指标,一个是到2022年和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分别低于24.5%和20%;另一个是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分别达到30%及以上和80%及以上。3个倡导性指标,一是提倡个人戒烟越早越好,什么时候戒烟都不晚;创建无烟家庭,保护家人免受二手烟危害;二是领导干部、医务人员和教师发挥控烟方面引领作用;三是鼓励企业、单位出台室内全面无烟政策,为员工营造无烟工作环境,为吸烟员工戒烟提供必要的帮助。 “个人和家庭、社会、政府都要担负起健康的责任,控烟行动也是从这3个层面部署开展。”毛群安说,第一个层面是个人和家庭,这是最基础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而家庭是社会中的最小单位。作为个人,要充分了解吸烟和二手烟暴露的危害,不吸烟者不尝试吸烟,魂斗罗水下八关

进入7月以来,全国多地开启“烧烤模式”,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达40℃以上。中央和地方政府就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出台措施,重申高温津贴应发放到位。有媒体记者调查发现,一些行业和企业发放高温津贴仍不到位,有劳动者反映“听说过、没拿过”。此外,今年以来,上海、福建、天津等省市陆续上调高温津贴标准,但有的地方标准多年未变。 高温津贴这一劳动者法定福利,即便是媒体年年报道,但是用人单位“花式克扣”、高温津贴标准十余年未变等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如此,不仅让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也亵渎了法律尊严。如果连高温津贴都落实不到位,劳动用工环境及劳动权益保障情况也就可想而知。 高温津贴难落实,除去用工单位的不畏法,很大程度上在于执法力度不够,从而导致违法成本过低,乃至于纵容了用工单位的不法行为。同时,常态化的劳动用工监管十分必要。媒体报道的高温津贴落实不到位现象,一则劳动监察机构可否知情?还是只等着劳动者维权,或者媒体报道后再改进?二则平时的履职是否到位?若真到位,这些问题怎会得不到有效解决?三则对于侵害劳动者权益的不法行为,是否进行了实质性处罚? 各级工会组织也须充分发挥作用。做好职工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魂斗罗水下八关

集中爆发的垃圾分类需求,催生了各类“神器”,包括垃圾处理器、刷脸垃圾桶等,降低分类投放难度。有电商平台反馈,7月1日~7日,垃圾处理器在北京的销量同比增长436%。北京多个小区还引入了“智能垃圾分类云平台”,采用网络监管系统,分析、监控垃圾分类情况。(7月22日《新京报》) 随着垃圾分类政策在全国陆续推开,垃圾到底怎么分、投放难度怎么降低等问题,是很多居民关心的话题。多款垃圾分类“神器”应运而生,可以说是市场迅速反应的结果。利用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来帮助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思路是正确的,不仅可以科普垃圾分类知识,还可以帮助市民降低记忆和分类难度,提高垃圾识别准确度。 商家在设计和生产这些产品时,不应急功近利,而要贴近实际。比如,市面上出现的一类垃圾处理器,可把厨余垃圾打碎处理后直接排入下水道,这不仅容易导致下水道堵塞等新问题,还会增加城市污水处理压力。所以,垃圾分类“神器”应该更精细,才能真正成为好帮手。魂斗罗水下八关

■ 编者按 近日,国务院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为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规划了新的“施工图”。这一中长期行动聚焦当前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为此,本报从今日推出“健康中国在行动”系列报道,聚焦健康中国建设的新举措。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在于科学。近日出台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全民健身列入15项重大行动之一,并对居民体质状况、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城乡体育设施覆盖等指标设置了预期目标。 从广场舞到马拉松,从城市健身步道到乡村运动设施——自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中国民众的健身运动项目越来越丰富、健身场所越来越充足。在实现全民健康的过程中,体育运动的作用和价值愈发凸显。 面对全民健身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未来10年,“燃烧卡路里”的运动热潮将创造怎样的想象空间? 2030年40%国民经常健身 科学的健身活动可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随着全民健身的普及,这样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多少国人热爱运动?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我国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魂斗罗水下八关

据新华社电 (记者黄筱)器官移植术后复诊成本高、患者随访管理碎片化……针对器官移植术后管理面临的痛点,近日,中国器官移植领域的多位医学专家与阿里健康共同搭建的器官移植随访创新平台正式上线。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任委员石炳毅表示,器官移植患者的术后长期随访、跟踪管理与患者的存活率密切相关。随着国内器官移植技术水平的成熟,移植手术量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但患者定期随访面临诸多现实困境,而通过电话或其他互联网社交工具等传统方式的随访,不仅不利于患者隐私的保护,也给患者的院外管理带来了挑战。 “每次随访,都要往返于黑龙江与天津之间,蛮痛苦的,再加上很多时候一忙起来,就会错过本来预约好的随访时间。”在天津第一中心医院成功接受肝移植手术的病人黄伟国(化名)表示。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夏强看来,每次随访中,整理和调阅病人病历都会耗去医生很多精力,纸质化、碎片化的患者档案及资料也不利于后续病历的结构化及移植领域相关学术研究的推进。 器官移植随访创新平台的上线,使患者有了一个可时时沟通的口袋远程复诊工具:用支付宝扫描线下就医时医生提供的二维码,即可一键关注专家团队,患者可在任魂斗罗水下八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