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谱网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28 06:53 点击:912234

德国青少年法规规定:有义务对4~18 岁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近年来,德国还在全国中小学建设公共厨房,推行饮食健康项目,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德国中学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设了厨房教室,当时多是为了进行职业培训。后来,中小学在各科中渗透健康饮食知识,但不系统。”德国营养学会专家罗特曼对《生命时报》记者表示,40年来,德国肥胖青少年数量翻了10倍,每5名儿童中就有1人超重。为此,德国营养学会、联邦卫生部、联邦食品和农业部及德国各级教育部门10年前联合打造了公共厨房项目,在全国中小学推广。 公共厨房到底什么样?记者走访了德国柏林卡尔多夫小学的公共厨房。这可不是一般的学校厨房,记者看到普通教室的课桌变成了三排大灶台。每排灶台上装有4个电子打火的灶具及两个洗菜池,孩子们正在洗菜、切菜、剥果蔬皮等。拥有营养师执照的斯蒙纳是学校的食育课老师,正在辅导孩子们正确清洗蔬菜,并传授一些蔬菜保鲜的做法,比如储藏西红柿不能让它“冻坏”,沙拉中的蔬菜吃前先在水中浸泡5分钟等。 “以前学校只重视体育锻炼,忽视了饮食也是孩子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斯蒙纳告诉记者,现在的孩子普遍吃得太油腻,碳水化合物吃食谱网

许多老年人耳朵不好却不太愿意戴助听器,总说戴了“吵得慌”。原来,传统助听器无法达到重点聆听的目的,环境中有嘈杂噪音时,听觉效果并不好。近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发出一款新型智能助听器,可依据佩戴者的脑电波来定向收听、放大特定人或物发出的声音,并屏蔽背景噪声,就好像能读懂佩戴者的心思一样,让人“听你想听”。 这款由大脑控制的助听器由人工智能系统驱动,其工作原理是,首先将整个环境中的声音个体从群组中一一分离出来,然后将每种声音同倾听者的脑电波进行对比。接下来,智能助听器会将与倾听者脑电波最匹配的声音模式放大,以压过其他声音。这样,环境中的杂音被自动“过滤”掉,佩戴者只接收自己想要关注的声音即可。相关研究报告发表于美国《科学进展》期刊上。 哥伦比亚大学首席研究员尼玛·梅斯加拉尼博士说:“大脑中负责处理声音的区域非常敏感而强大,它可以毫不费力地放大特定的声音,而现有的助听器对此无能为力。”新型助听器目前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但研究人员希望这项新发明可帮助全球数亿听障人士更精准、高效地与人交流。▲ (李昕苒)食谱网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大健康结合的日益紧密,大健康领域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健康管理”时代。在2019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杭州变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林伟华表示,变啦将以专业、严谨的态度打造数字化健康管理的新高地。 据介绍,变啦主要专注于“健康减脂”和“科学抗衰”两大领域,以专家团队及大数据平台为支撑,为客户制定全面、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提供科学专业的服务、产品和技术。 “变啦围绕消费者的健康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创建健康信息的生态系统,去分析、研究、引导和管理生命科学,以慢病管理作为切入点,提供个性化管理健康的产品和智能服务,创建数字健康新生活。”林伟华称。 近年来,由于肥胖引起的各种慢病、健康危害、社会负担,成为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通过大数据和AI的技术结合,可以让人们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健康,由于肥胖可能会引发的各种潜在风险,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希望可以发挥健康教育层面上的一个作用。”林伟华指出。 他介绍,变啦健康减脂技术是一套健康减脂的整体解决方案,包含智能健康减脂技术、健康营养配餐和体重管理教练三大体系,是针对传统体重管理方法的痛点而全新研发的数字化体重管理方案食谱网

  6月15日零时,一场涉及近3700家医院的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将在北京市同步全面推开。继取消药品加成之后,北京市将全面取消医用耗材加成。与此同时,规范调整医疗项目及价格、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医保政策联动跟进,一场名副其实的“三医联动”改革即将开启,必将在深化医改的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近日,针对改革中的部分热点问题,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雷海潮接受了本报专访。   ■健康报:去年年底,北京市已宣布启动医耗联动综合改革,此次在全市全面推开,改革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取得了哪些进展?   雷海潮:去年12月底,北京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发布了政策框架。经过近半年的推进,改革形势和进展都有了不少新的变化。   首先,医疗保障已从最初的原则和思路,发展到了具体的政策措施。比如,对23个单病种支付标准进行调整,对精神病住院付费标准和支付方式进行调整改革,对基本医保住院报销封顶线、困难人员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标准进行调整,进一步提高保障力度,减轻个人医药费用负担。   其次,基本完成了医疗机构和医保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此次改革涉及的近3700家医疗机构中,有约2600多家在使用信息系统,由于涉及大量的医疗服食谱网

现代医学普遍认为,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堪称“第二大脑”,而近期,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儿时的肠道炎症会增加成年后患上癌症的风险。 研究人员在丹麦和芬兰人口中展开调查,对象为曾在国家病患注册表中登记的、未满18岁时被诊断为克罗恩氏病(节段性回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及其他肠炎的病人。长达23年的追踪随访结果显示,18岁前患过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日后发展成癌症的风险比儿时未患此病的人高出2.5倍,因癌症致死的风险也高了3.7倍;未成年时患过克罗恩氏病的人,日后患癌风险高出2.6倍,因癌症致死的风险高了2.2倍。研究结论发表在《食物药理学及疗法》期刊上。 研究人员表示,未成年期患有肠道炎症的人最应警惕肠癌、淋巴瘤和皮肤黑色素瘤,上述研究成果也提醒有关机构,对未成年肠炎患者施行癌症监测、健康评估非常重要。▲ (徐 蔓)食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