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媒体开放平台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28 07:02 点击:906113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郭 瑞 人们常认为抑郁者的问题在于陷入悲伤,但其实,他们不是认为坏事不会结束,而是不相信美好的事情会发生。缓解抑郁很大程度上是要创造积极经历,而不是阻止消极经历的发生。在那些抑郁症得到改善的人中,他们生活里或多或少都出现了积极事件,尤其是那些让他们觉得可以“重新开始”的事。创造积极体验,可以尝试下面一套“幸福行动”。 多和人打交道。抑郁者更愿意“藏”起来不见人,觉得就一个人静静待着,想不通的事就会慢慢想通。但孤独、寂寞可能会加重抑郁状态。人类需要爱和归属感,我们内心有一股强大的驱动力激励我们去寻求稳固、积极的人际关系。也许你曾因为爱而受伤,不愿再把自己置于风险,但“解铃还须系铃人”,对爱的恐惧,只能用爱来解决。踏出自己的小房间,即使有点不乐意或勉强,也要督促甚至逼自己去和家人、朋友等产生联系;甚至要踏出自己的小圈子,去认识各色各样的陌生人,拓宽对人事、世界和生命的认识,会带来更多新鲜、新奇的积极体验。 不要逃避困难。生活中的艰难困苦会导致情绪上的苦闷抑郁,而低落的心情又会削弱我们应对、改变困境的动力和能力,于是屡试屡败,直到绝望、无助。打破这个恶性循环,需要我腾讯媒体开放平台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王相兰 随着中考、高考日期的临近,精神心理门诊来了不少备考的学生,小李就是其中一个。怕考得不顺利,上不了理想的大学,怕家长、老师失望,怕同学笑话……小李晚上睡不好,白天没精神,记忆力下降,有时还出现心慌、出汗、手抖等现象。 小李的情况是典型的考前焦虑。焦虑是高考前最常见的情绪反应,即明显的心理和身体紧张。心理紧张主要表现为产生各种忧虑和担心甚至恐惧的情绪,身体紧张主要表现为口干、出汗、呼吸心跳加快、肌肉紧绷或颤抖、坐立不安以及入睡变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调节。 1.认识到适度紧张有利发挥。高考前的紧张是正常且必要的。心理学研究发现,适度紧张有利于能力的发挥,有利于成绩或效率的提升。久经“考”验的学子应该深有体会,紧张是一种必要的准备状态。因此,高考前情绪调整的目标不是完全放松,而是适度紧张。“适度”两字比较抽象,很难量化,可以理解为使自己有斗志又有效能的程度,有迎接挑战的勇气,敢冲上去战斗,同时有打胜仗的信心,还能静下来运筹。 2.高考只是另一次考试。导致我们紧张的原因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认识和态度。高考的难度可能还比不上某些模拟考腾讯媒体开放平台

前不久,美国加州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药物海绵”(一种吸收性聚合物),有望大幅降低癌症患者化疗所引起的副作用。这项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的《ACS中心科学》杂志上。 据了解,这种药物海绵是一种涂覆圆柱体的吸收性聚合物,通过影像技术,该圆柱体被放置在特定的静脉当中,当血流经过时,该装置会吸收那些未被肿瘤细胞吸收的化疗药物,防止其到达其他器官和组织引起毒副作用。在实验中,研究者将该装置植入实验动物的静脉中,并测量在上游注射的阿霉素(一种抗肿瘤药)的清除情况。结果显示,大约64%的药物被清除。“这可以为对抗肿瘤细胞提供最大剂量,为身体其他部分提供最少的剂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副作用。”研究者说。 研究者说,药物海绵不仅可应用于许多类型的肿瘤和化疗药物,并可能用于任何其他有危险性的药物,例如有肾毒性的强效抗生素等。▲(董长喜)腾讯媒体开放平台

北京朝阳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 宫丽丽 透皮给药是指将药物涂或贴于皮肤表面的一种用药方法,已成为口服、注射后的第三大给药途径。这种方法会使药物以恒定速率通过皮肤,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 如今的透皮给药方式已经被广泛用于从咳嗽哮喘到心血管疾病、从老年痴呆到小儿多动症等多种疾病。比如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在消炎镇痛领域使用十分广泛,但它可能导致胃溃疡、胃出血等不良反应。用透皮给药方式,在皮肤表面给药,其药效与口服药物相当,并且可以持续控制给药速度,灵活给药,减少副作用。相比于传统用药方式,透皮给药不仅可以减少口服药物给肠胃造成的刺激,还能有效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减少药效流失,同时减少注射用药的方式带来的不便及身体上的二次伤害,增加患者依从性。 人体不同部位的渗透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耳后、腹股沟、头皮、足背、前臂、足底。不同药物的渗透可能有部位选择性,常用于止咳、平喘的东莨菪碱,其用药最佳部位在耳后;老年人常吃的阿司匹林,按皮肤渗透性大小顺序依次为前额>耳后>腹部>臂部;心绞痛常用药硝酸甘油的渗透性很强,在人体各部位的渗透性差异都不大。 透皮给药首先要选择药品说明书上腾讯媒体开放平台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孙颖教授团队牵头,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等全国12个中心开展了一项利用吉西他滨+顺铂(简称GP)方案诱导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大型前瞻性Ⅲ期临床试验,首次证实该方法有效。日前,马骏在2019年美国临床肿瘤学年会公开报告该研究成果,并获得此次年会“最佳研究”的荣誉。当天,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鼻咽癌发病部位隐蔽,70%以上的患者在就诊时已经是局部区域晚期,治疗效果差。如何提高局部区域晚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是研究重点。此项临床研究于2013年启动,共招募了480名初诊无远处转移的三四期鼻咽癌患者。结果发现,同期放化疗前增加吉西他滨+顺铂诱导化疗,可将3年无瘤生存率从76.5%提高到85.3%,3年总生存率从90.3%提高到94.6%。同时,超过95%的患者可以顺利完成3程诱导化疗,仅5%的患者出现副作用,且不增加患合并症的风险。 学术界认为,该研究是马骏团队连续十多年优化治疗策略的结果。1998年,国际指南推荐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患者在同期放化疗后接受强化3个疗程辅助化疗。2006年,马骏团队研究发现额外的辅助化疗并不能提高疗效,研究成果被欧洲指南采纳,2007年美国指南做出相应修订。2016年,该团队腾讯媒体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