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u8997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21 21:23 点击:809289

  赏的是灯笼 品的是文化(非遗年集·灯彩)   本报记者 王明峰 马跃峰   年宵佳节,到哪里欣赏多彩的花灯、精妙的技艺?   正在开展的第二十五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位于四川省自贡彩灯公园内,22米高的孔雀灯组、14米高的锦鲤灯组、长90米的大红灯笼灯组等等齐亮相,好热闹!   中国彩灯博物馆也坐落于这个风景秀丽公园内。馆体建筑鳞次栉比,形成一组巨大的彩灯建筑群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博物馆包括序厅、中国彩灯历史、中国彩灯风情、自贡灯会四部分基本陈列,展现了一轴中国彩灯文化仪态万方的瑰丽画卷。   目前,中国彩灯博物馆馆藏战国至近代灯史文物59件,收藏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彩灯59件,日本、新加坡等国彩灯12件;收藏自贡现代彩灯55件、现当代名人书画作品50件。在这里,不仅领略自贡彩灯的风采,还在东西荟萃、南北交融的彩灯奇观中感受华夏彩灯的风情。   在八朝古都开封,一条名为“理事厅”的老街上,还有一家私人博物馆——“汴京灯笼张”。这个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原本是张家祖宅。2011年,非遗传承人张俊涛全家搬出老宅,将其改建为灯笼博物馆。馆舍分上下两层,楼下陈列花灯历史图文、传统竹骨花灯、无骨花灯和老3u8997

  “汴京灯笼张”传承人张俊涛   好灯笼 代代传(非遗年集·灯彩)   本报记者 马跃峰   一拿起剪刀,“汴京灯笼张”第七代传人张俊涛就进入全神贯注的状态,目光柔和、坚定,双手灵巧、娴熟。   一张张普通硬纸片,在张俊涛手中飞舞。一双手不停翻动,把纸片与胶水粘成梯形,进而贴合成五边形纸筒……两个多小时后,十多个纸筒巧妙拼接,相互支撑,搭成了一个挺立的灯笼框架。接下来,每个纸筒蒙上色彩艳丽的灯皮,纸筒间夹上寓意吉祥的龙凤图案,封上口,合下口,装吊坠,放光源,一个精巧别致的“无骨灯笼”终于露出芳容。   “不说复杂的无骨花灯,做一盏最普通的手工小灯笼,新手大概要40多分钟,我也要用20分钟。那些参加灯展的大型灯笼,制作工序更繁杂,费时更长。”张俊涛说,制作万眼箩灯时,必须用绣花针,一针一针刺灯皮,刺出上万个小洞,以便透出亮光。   眼见易,动手难。制作灯笼,需要耐心、细心。粘贴灯笼布,每片必须从下而上;梳理竹篾骨,笼布多1厘米也要剪掉。同时,制作者还要有匠心、善创新,在灯人设计、灯皮绘画等方面,融入传统与现代元素,精巧构思。   放眼博物馆,一盏盏花灯争奇斗艳,灯人涉及二郎神、观音、财神3u8997

放弃团圆坚守岗位 上海“公交母女”的“公交情缘”  (新春走基层)放弃团圆坚守岗位 上海“公交母女”的“公交情缘”   中新网上海2月3日电 (王子涛 康玉湛)新春佳节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但对于公交工作人员来说,过年时一家人团圆可能是一种奢望。 朱瑾为乘客服务。 康玉湛 摄   母亲陶文华与女儿朱瑾是上海的一对“公交母女”。春节时放弃休息日坚守工作岗位,对于她们来说是过年时的常态。陶文华已在公交站点经历了30多个新春佳节,女儿朱瑾也将在中运量71路度过第三个春节。 朱瑾教李欧编中国结。 康玉湛 摄   2月3日,中运量71路外滩终点站举办“巧手编织中国结、迎春送福情暖心”活动。没想到这成为了年前母女俩匆匆小聚的机会。 陶文华检查服务情况。 康玉湛 摄   此前,朱瑾的父亲病重住院,医生说最多仅有三个月的时间。在病床边,虚弱的父亲拉着女儿的手说:“瑾瑾,爸爸和公交车打了一辈子交道。如果我女儿也是公交人,无论我在哪里,爸爸会永远为你骄傲!” 中运量71路外滩终点站举办的“巧手编织中国结、迎春送福情暖心”活动。 王子涛 摄   朱瑾是在公交车里长大的孩子,知道十米车厢里的“平凡”与“艰辛”。但即便做足准备,真正以乘务员的身份站在岗位上,还是让这3u8997

甘肃庆城文体活动“闹”新春:“庄稼汉”变身“运动员”  中新网兰州2月4日电 (李锦)“最近看见朋友圈都在转发村上要举行运动会的消息,我过年提前回家就是为了参加比赛,太精彩了。”甘肃庆城县玄马镇柏树村近日举办了该村第二届农民趣味运动会,长期在外打工的李振伟这次参加了两个项目,开心不已。 运动会上村民呐喊声、助威声、掌声不断。 李锦 摄   年关将近,到处充满着浓浓的年味,很多在外打拼的人们开始陆续回家过年,往日幽静的农村渐渐变得热闹起来。运动会上村民欢歌笑语,呐喊声、助威声、掌声不断,来自柏树村田间地头的“庄稼汉”变身“运动员”,在享受运动带来乐趣的同时迎接新春佳节。 运动会专门为六十岁以上老人设立了“筷子夹弹珠”比赛,受到民众欢迎。 李锦 摄   本届运动会共设立拔河、两人三足跑、挑担运粮、摸石头过河、袋鼠跳、抢种抢收等8个有趣的项目,既趣味十足又贴近生活,让现场民众和参赛队员乐翻了天。运动员年龄最小的十几岁,年龄最长的80多岁。为了鼓励村民全员参与,今年还专门为六十岁以上老人设立了“筷子夹弹珠”比赛,得到了民众的普遍欢迎。   据了解,该村去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村级农民运动会,村民们参与积极性非常高。今年运动会规模大大超过了去年,运动员3u8997

生于1949|从“囧途”到“旅途”:老铁路人谈春运变迁     大年三十,   你是否已经踏上了回家的火车   赶着与亲人团聚过年?      贵阳北站准备进站的旅客。贺俊怡 摄   中国春运,   被称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人口迁徙。   从时速几十公里的绿皮火车到便捷飞速的高铁动车组,   铁路蕴含着许许多多中国人的归家记忆。      图为乘坐列车至贵阳的旅客检票入站。陈超 摄   今年70岁的铁路退休员工李玉霞   至今仍记得以前值乘春运的情景:   那时候,   春运简直是“打一场硬仗”。      退休后的李玉霞翻看老照片。周娴 摄   李玉霞1949年5月2号出生,   辽宁人,   1965年入路参加铁路工作,   1965年至1987年从事客运工作   先后任职打字员、服务员、广播员、客运员和客运值班员。      退休后的李玉霞。受访者供图   李玉霞说,   多少人一年只等这一次回家,   能回家就是幸福,   哪里还讲究什么舒适度。      车站广播员李玉霞。受访者供图   车厢就像塞满了沙丁鱼的罐头   慢悠悠的绿皮车,   承载了中国人对家的渴望。   过去春运,人多车少,一路上超员,   坐椅靠背上、过道里、厕所里全是人, 3u8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