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好问的名言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27 23:35 点击:760913

  “雄安新区智能感知”论坛期间,中国移动发布了中移城市超脑行动计划。该计划是基于中国移动5G网络、边缘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核心优势能力,赋能城市全域感知、数字运营和智能决策,打造完善的城市神经网络和大脑系统。中国移动“城市超脑行动计划”将有力推动智慧雄安建设。上市公司方面,数字政通主营智慧城市应用软件系统,在雄县设有公司。银江股份是我国智慧交通领先厂商,已在保定、石家庄开展相关业务。(中证资讯) (文章来源:中证资讯) (责任编辑:DF378) 勤学好问的名言

城雕记忆:冰铜铸《热冬果》 传承“老兰州”故事  中新网兰州12月17日电 (张婧)入冬以来,甘肃兰州持续低温,街头冷风瑟瑟。市区繁华街道一座铸铜城雕《热冬果》“静候”在匆忙行走的路人当中,这件艺术品自2003年完工就开始“目睹”兰州的点滴变化,包括兰州的人。寒往暑来,年年如是。   现年65岁的李友刚在甘肃兰州生活近半个世纪,对兰州已心生故土之情,“生活多年离不开了,对这里熟悉,感情也深。”他说兰州有他的子孙后代,家就在这里。   如今已退休的他总是闲不住,每天都到兰州街上走走停停,与老友们回忆往昔,他也会把兰州的老旧故事讲给自己孙子听。   李友刚上小学的孙子李淇人不大,但知晓的事情特别多。“我从小到大一直听爷爷讲兰州故事。”他指着眼前雕塑作品《热冬果》回忆起爷爷讲的“故事”,“过去就是这样,人们冷得浑身哆嗦,但还是愿意坐在街边凳子上捧一碗热梨汤吃下取暖。”   李淇说家里还有他坐在空凳上与该作品的合影,“坐在凳子上时,我们的着装虽然有着很大的年代差,但食客的感觉却很真实。” 靳勒用冰冷铜料铸造老兰州的温情故事,将这种“老兰州”印象讲述给后人。图为铸铜《热冬果》小稿。 张婧 摄   李淇所说的“空凳”就是城雕《热冬果》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勤学好问的名言

迎百年校庆 南开大学复建三栋历史建筑主体完工  中新社天津12月17日电 (张道正 吴军辉)为迎庆建校100周年,南开大学在津南校区规划复建木斋馆、思源堂、秀山堂等三栋历史建筑。记者17日从该校基建规划处了解到,这一历史纪念区楼宇工程现已主体完工,初具规模。虽然还未完全揭开“面纱”,但“民国风”的建筑格调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南开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关注。   木斋图书馆建成于1928年,由前清学儒卢靖(字木斋)捐建。秀山堂建成于1923年,由天津籍督军李纯(字秀山)出资捐建。思源堂建成于1925年,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以及河南实业家袁述之先生出资共同捐建。1937年,南开大学校园受到侵华日军炮火轰炸,秀山堂、木斋馆被完全损毁,思源堂局部受损幸而得以保存至今。   南开大学津南校区的规划建设为南开大学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本着贯通历史、薪火相传的理念,南开大学决定在新校区复建木斋馆、秀山堂、思源堂。   这三栋历史建筑是南开大学初创时期主要的教学设施,由当时国内外的慈善机构和慈善家捐建,是早期南开大学集民间力量艰难办学的缩影和见证。2014年,在南开大学建校95周年之际,紫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健坤投资集团董事长赵伟国以个人名义捐资1亿元人民币,支持南开大勤学好问的名言

长沙认定高层次人才603名 设立6家海外引才联络站  中新网长沙12月17日电(向一鹏)17日召开的长沙市第三批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暨香港引才联络站授牌新闻发布会透露,截至目前,该市已认定高层次人才603名;其中,第三批高层次人才认定共分类认定300名,包括287名高层次人才和13名移动互联网企业高层次人才。   2017年8月,长沙发布《长沙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对高层次人才分A、B、C、D类作出了具体规定。其中,A类人才包括获得国际知名科学技术奖项者、曾担任世界500强企业总部首席执行官或首席技术官等;B类人才主要包括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工程入选者、世界500强总部研发和管理核心成员、中国专利金奖获得者等。   “除了人才申报认定类型越来越丰富多样,我们创新认定了一批移动互联网企业高层次人才。”据长沙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舒行钢介绍,长沙针对移动互联网行业实际和人才特点,突破了传统的人才评价体系,重点从移动互联网企业的市值、纳税情况以及人才的任职经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以能力、实绩、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多元化评价体系。 图为部分高层次人才被现场授予荣誉证书。 向一鹏 摄   值得一提的是,长沙在此批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中,认定了蔡焕堂、易小刚两名人才为A类人才,填勤学好问的名言

“叶氏驼庵奖学金”连续22年发放  叶嘉莹为获奖学生颁奖  中新社天津12月17日电 (张道正 郝静秋)南开大学第二十二届叶氏驼庵奖学金、第十四届蔡章阁助学金颁奖典礼17日晚在南开大学东方艺术大楼举行。“叶氏驼庵奖学金”设立人、94岁高龄的中国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出席典礼并为获奖学生颁奖。   “我是学理论物理的。但我记得叶先生说过一句话,‘理工科学生也应该有文学素养’。为什么呢?因为科技可以让我明白天上的星星如何运行,但它却不能告诉我,为什么第一次在读到先生一首《踏莎行》时,竟就有一种气骨飞腾,心潮澎湃的感受。我想这就是先生所讲的,诗词的那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本届“叶氏驼庵奖学金”一等奖获得者、物理科学学院2015级本科生刘少帆激动地说道。   南开大学文学院负责人表示:“每次聆听叶先生的讲课,对于同学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厚重的知识,更是感受到一份精神的感召。希望同学们能够心怀感恩,牢记叶先生的谆谆教诲,孜孜以求,将学习中华古典诗词融入一生。”   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纪念与恩师顾随先生之间的心灵契合,叶嘉莹拿出自己的十万美金积蓄设立“叶氏驼庵奖学金”,意在激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研习。22年来,南开大学共有230位优秀学子获得“叶氏驼庵奖学金”的奖励。在这些勤学好问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