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乙胺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29 11:00 点击:720

中国央行以抵押补充贷款的形式,向国家开发银行释放了人民币一万亿元的基础货币,这一消息提振了市场情绪,恒生国企指数录得四个月以来最大的升幅,连持续萎靡不振的上证指数也上涨1%。有色金属板块表现突出,房地产板块则持续强势。专家们普遍相信中国的量化宽松计划出现了。但我们对此有所质疑。7月22日收市后,中国央行数据显示外汇占款减少了人民币880亿元。在大额的贸易顺差及最近人民币升值的大环境下,这个数据着实令人意外,暗示着资本外逃的压力依然存在。由于预期人民币或将进一步贬值,或者说之前因为2月份人民币快速贬值导致人民币贬值的预期暂时难以扭转,企业结汇的意愿仍然很弱。不论个中原因为何,反正结果如是。外汇占款向来是2005年以来央行扩大基础货币供应最重要的一个渠道。这是过去10个月来首次外汇占款下降,规模更是两年多来最大的,而央行在此关头推出抵押补充贷款,两者不无关联。种种迹象显示,将有新的渠道替代外汇占款来投放基础货币,替代渠道应是抵押补充贷款,这也是上世纪90年代时候相当重要的基础货币投放工具。此外,央行给予国开行的一万亿元抵押补充贷款只能分三次提取,每年提取一次,息率应该略高于之前市场传言的再贷款的利率。贷款操作其实早于2014年4月三乙胺

在财力上,日本正在迅速成为凯恩斯主义的地狱,其整个经济现在受制于财政困境。日本政府的债务已超过GDP的240%并快速增长,即使日本近期“自杀性”地将销售税率从5%提高到8%,也远远不能填补财政缺口。此外,即使目前央行操纵下的国债利率处于0.6%的低位,偿付利息所需的政府收入也高达25%。现在的状况更糟,日本的储蓄率已经大幅下降,其引以为豪的长达50年的经常账户盈余即将消失。这意味着日本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已经不存在“金融屏障”,日本将被迫逐步清算其海外投资,以偿付其债务本息。但是,这种清算也将减少外汇收入,从而扩大日本日益增加的财政赤字。为了为其“双赤字”融资,未来几十年日本必须大量吸引外资,利率的上升势在必行,有专家说将会高达4%,这对日本来说更是毁灭性的。因此,目前约为0.6%的日本基准10年期政府债券收益率可能上升到4%,创下自1995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第一劝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小田长滨认为,日本的经常账户余额将很快变为赤字,因为公债的利息支出在侵蚀国家的储蓄。由于日本具有高额的财政债务,如果其持仓成本增加一半,利息支出将花光全部的政府收入,迫使政府多次增税。彭博社刊文认为,日本的销售税税率可能增加到20%,为当前水平的3倍。“社会福利开支的三乙胺

研究当代资本主义,自然离不开美国这一标本。一个即便从北美殖民地建立开始算起,也不过400年光景的国家;一个在最近100年成为人类历史舞台上当之无愧主角的国家,其超乎寻常历史规律的崛起,是一个偶然事件?美国的经济模式和政治体制,以及其文化法律体系,又是否真正代表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中美经济的互相依赖,我们有目共睹,无需多言。然而,我们是否真的了解美国经济的运作,了解这个世界第一经济体的成长历程呢?厚达800页的《美国经济史》,即是一把打开历史通道之门的钥匙。经济学角度看美国宪法北美殖民地十三州缘何最后会从宗主国独立?“七年战争”和其带来的英国财政困难是重要原因。为了缓解本土财政和保证本土上层的经济利益,秉持重商主义的英国政府当局采用了一系列针对殖民地的税收法案来缓解本土的财政状况,而当时决定对殖民地税收政策的英国国会中并无来自殖民地的代表。这引起了殖民地各阶层的普遍不满。就一个简单的例子而言,由于硬通货短缺,1690年,马萨诸塞殖民地就开始使用纸币,然而1751年和1764年的两个英国《货币法案》禁止纸币流通,导致了极大的矛盾。故而,“无代表,不纳税”,成了美国的立国名言之一。刚刚独立的美国作为在贸易和分工上严重依赖三乙胺

我的家乡中国青海和美国加州非常相像:日晒充沛、天高云淡。从功利的角度讲最不同的也许是,前者是经济重心,后者是生存命脉——中国的江河源。6月,受邀为新闻官,我随美国硅谷12位市长访华,中途思乡情切溜号回西宁,但短短两、三年未归,惊异的发现,这个号称中国唯一没有雾霾的省会城市已经没有了熟悉的蓝天。打探下才知,在西宁的周边已四面环绕因污染严重、无法在东部立足的化工企业。污染向西北进军,成为落后省区策动经济增长的新宠。而问题是,我们对增长的迫切到了命脉也不顾忌了吗?成长有代价,代价有时“别无选择”。对一个有14亿人口,就业压力巨大的国家,GDP增长“沉甸甸”,人类经济史上,遭受“发展”重度污染的国家确远不止中国一家,虽然,我实在有点不好意思对这个论调指出,我们身处的已经不是工业革命时代了,而是信息革命时代;流感险些让人类灭绝,但你不能用这个事实安慰一个因用药错误,被治死的流感患者家属。增长和环境,在以创新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很多时候已远不是成长和代价的关系。7月23日,《经济参考报》一篇新闻调研称,广东贵屿回收自中国电子垃圾的黄金达每年15吨,足以影响金价,但正造成对空气、水体和土壤的重度污染。科研机构调研显示,当地空气、土壤和水都被三乙胺

大名鼎鼎的张首席早期多以雷厉风行的形象示人。其“抡大锤砸冰箱”、“激活休克鱼”等故事无不让人有一种意气风发、酣畅淋漓之感。在我的印象里,他的职业生涯虽不能说是一帆风顺,但和“命悬一线”似乎也扯不上什么关系,“历险”又从何说起?及至最近读了胡泳、郝亚洲主编的《张瑞敏思考实录》,我才发现,很多人对张首席的误读甚深;原来,在一个个光鲜的故事背后,张首席经历了很多危险时刻,只不过他本人和海尔都不事声张罢了。据张首席2004年接受《亚洲周刊》采访所言,他第一次遇险,就是由那个广为人知的“砸冰箱”事件引起的。当时,正值张首席任职海尔不久。有一次,一个用户来信投诉,说买的冰箱有很多毛病。张首席就让把仓库里400多台冰箱开箱检查,结果发现76台有各种不同的毛病。张首席让大家讨论这些冰箱怎么处理。大家提出了两个办法,一是便宜点处理给职工,二是送给跑项目时接触到的领导。但张首席说不行,因为如果给了这76台冰箱出路,那么以后就会有760台、7600台。所以这些冰箱一定要砸毁。怎么砸?谁干坏的,谁就亲手砸。据张首席回忆,虽然大家平时看着无所谓,但真要拿锤子砸毁自己亲手生产的产品,内心还是很受冲击的——很多人为此流下了眼泪。就是这次“砸冰箱”事件,在三乙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