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操控师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27 04:07 点击:719142

  中新网潍坊10月30日电 (记者 陈溯)30日,大型系列主题公益活动“绿色中国行走进美丽潍坊”在山东省潍坊市滨海区启动。   启动仪式上,原国家林业局局长、亚太森林组织理事会主席赵树丛向潍坊市授“绿色中国行”旗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彭有冬向潍坊市滨海区颁发了中国首个“绿色中国全民义务植树万里行示范基地”牌匾。   大型主题公益活动“绿色中国行”旨在弘扬生态文明,传播绿色理念,共建美丽中国。活动开展9年来,先后在16个省市自治区的39个城市举办,已成为传播绿色文化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这次‘绿色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走进潍坊,必将为潍坊市的绿色发展和美好家园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彭有冬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各地政府更加重视林业建设,积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发展绿色惠民产业,为民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涌现出一批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典范。   彭有冬指出,潍坊市滨海区通过开展植树造林、修复保护湿地、盐碱化综合治理等有力措施,推进海防林和平原水库防护林建设,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元素操控师

一个急转弯,190万巨款甩没了  一个急转弯,190万巨款甩没了  高新警方10小时追回   本报10月29日讯(记者 马媛媛)一辆皮卡车拐弯时,将车斗内装有190万元的旅行箱甩出丢失。10月29日,记者从高新区公安分局了解到,经过10个小时的查找,高新公安北海路派出所民警将巨款如数归还失主。   25日早上5点40分,在高新志远路健康街路口,一辆蓝色福特皮卡车在拐弯时,将车斗内装有190万元现金的旅行箱甩出丢失。失主急赶到高新公安分局北海路派出所报警。   北海路派出所民警曹鲁潍带领警员赶往丢失的地点,经查询监控追踪、卡口拍照,警方发现一辆电动车存在嫌疑。   但受夜间光线、电动车逆向行驶等因素困扰,想要找到这辆电动车十分困难。民警只能对排查凌晨上班时间段企业进行细致排查、分析研判,最终锁定了嫌疑电动车。   苦苦寻找了10个小时,警方找到了骑电动车的男子,追回了190万元。元素操控师

创国际湿地城市,济宁力争再揽“新名片”  创国际湿地城市,济宁力争再揽“新名片”   老运河人工湿地鸟瞰图。 本报记者 黄健恒 摄   本报见习记者 褚思雨   29日,济宁召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结表彰暨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和2018年度绿满乡村工作动员会议,表彰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过程中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会议还确定了新一年的重点工作,将以此次获评森林城市为契机,着力湿地生态建设,力争再揽一张“国际湿地城市”新名片。   发力湿地生态建设   争创“国际湿地城市”   “如果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一个综合考试,那么国际湿地城市则是一门难度系数很大的专业课考试。”济宁市林业局负责人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证书是目前国际上在城市湿地生态保护方面规格高、分量重、含金量足的一个荣誉。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不仅能为济宁带来一张靓丽的国际名片,更重要的是,能引进国际先进的湿地保护理念,更好地保护济宁的湿地资源。   据了解,全球第一批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结果于今年10月25日公布,来自全球7个国家的18个城市获此称号。其中,中国有6个城市获此殊荣。评选国际湿地城市有两个基本条件,有一处(含以上)国家重要湿地(含国际重要湿地)或者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或者国家湿地公园等,并元素操控师

湿地处理工艺让污水变清流  湿地处理工艺让污水变清流   老运河人工湿地鸟瞰图。本报记者 黄健恒 摄   本报见习记者 褚思雨 通讯员 陈珊   水流清凌,碧草青青,天空蓝莹,鸟飞鱼跃……走进太白湖景区,仿佛置身在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中,令人陶醉。为从根本上改善老运河水质环境,确保老运河入南四湖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济宁市太白湖新区实施了太白湖景区三期湿地工程建设项目,包括老运河人工湿地、老运河尾水截留工程及连通渠退耕还湿工程组成。其中,老运河尾水截流人工湿地,已于6月底通水进入试运行阶段。   人工湿地系统处理   河水变得清澈见底   22日上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来到老运河人工湿地现场,大片的芦苇、香蒲、球穗莎草和菖蒲盈满眼帘。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见证了废水变清水的全过程。   “污水处理厂的中水通过截污导流管道流入潜流湿地区,经过一系列污水处理,然后排放到长满原生植物的表面流湿地区,水质净化后再流入南四湖。”太白湖新区环保局主任科员王汝存介绍,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保障,老运河人工湿地总占地面积约3823.5亩,其中北区2200亩,通过截污导流管道引进济宁市污水处理厂排放的一级A中水,规模5.5万吨/日;南区工程占地1600亩,处理北湖新区污元素操控师

  中新网西宁10月30日电 题:三江源牧民传统技艺“新升级”:美了草原,富了口袋   中新网记者 张添福   “我们的订单已经送到了北京、上海、杭州、西宁甚至国外,很多人和专卖店都在帮我们卖产品。”三江源头的藏族汉子永强日前对记者说,“有了更多收入,我们才能做得了环保。”   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毛庄乡赛吾村的“能人”永强,十年前,带领村民踏上了一条略显坎坷的环保路。“那时候,我们村上的人,喜欢喝酒、闹事,别人对我们看法不好。”眼看“垃圾围城”,2009年起,永强组织“让县里头疼的人”捡垃圾,“想带大家做点好事。”   “我们每人收100元(人民币,下同)或者50元,给汽车加油,去拉垃圾,大家都有积极性。”三十多位村民和永强站在了一起,“但时间一长,队员们认为‘这个组织不参加最好,老是要钱’。”   遭遇瓶颈,永强考虑,“能不能把环保和盈利弄一块。”   之后,他们发起奔康利民饲料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人畜都能吃的芫根,还凑了30万元,在乡上开了个门市部,维持到2013年,营收仍不佳。   此时,永强从村里妇女们手里传统手工活中获得灵感,他们成立南杰赛尕手工合作社,村里13名妇女加盟,纺牛毛、羊元素操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