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邮二号基金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23 17:59 点击:714135

  非洲猪瘟:人畜不共患,传猪不传人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以高热、网状内皮系统出血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生猪一旦染病,致死率达100%,严重危害着全球养猪业。我国将非洲猪瘟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1921年,非洲猪瘟在非洲肯尼亚第一次被报道,由非洲野猪传播给家猪。  该病在1960年后向欧洲蔓延,上世纪70年代传入南美洲,2007年传入高加索地区和俄罗斯。2014年,俄罗斯境内发现非洲猪瘟疫情。2017年以来,俄罗斯远东地区发生数起非洲猪瘟疫情。   非洲猪瘟病毒可感染所有猪科动物,家猪和野猪都易感,无明显品种、年龄、性别差别,猪是非洲猪瘟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其他动物并不感染该病毒。  非洲猪瘟虽然对生猪有致命危险,但对人却没有危害,属于典型的“传猪不传人”动物疫病。这样看来,非洲猪瘟针对的是生猪,对人没有致病性。非洲猪瘟病毒能耐低温,但对高温较敏感,60℃20分钟、55℃30分钟均可灭活,失去传染性。  看来,大家大可不必谈“猪”色变!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徐娜 整理中邮二号基金

  云南明确生态扶贫实施途径力争“双赢”  新华社昆明10月23日电(记者吉哲鹏)云南省日前印发实施生态扶贫实施方案,明确了生态扶贫的具体实施途径,提出将通过实施七大生态工程建设、拓宽生态管护工资收入渠道、发展三大生态产业、增加政策转移性收入等举措,深入推动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双赢”。   云南省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郭金华介绍,《云南省生态扶贫实施方案(2018-2020年)》,提出了实施生态扶贫的具体途径。其中提出云南将实施七大生态工程建设,主要通过推广生态建设扶贫合作社的形式,鼓励采取议标等方式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天然林防护林建设、水土保持、石漠化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等工程,吸纳更多的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建设。   按照该方案,到2020年年底前云南将力争组建2000个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吸纳3万以上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工程建设;力争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68万亩、陡坡地生态治理60万亩,惠及70万以上贫困人口。   同时,云南将拓宽生态管护工资收入渠道,努力增加林业资源管护岗位、湿地管护岗位、规模化草原管护岗位,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与管护和服务;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合作经营、劳动就业中邮二号基金

  山东:力争2019年汛前实现防洪隐患清零  新华社济南10月23日电(记者席敏)山东省政府近日批复《山东省灾后重点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力争到2019年汛前,完成2018年水毁工程修复等,实现防洪隐患清零。   据了解,山东省将通过实施这一方案,力争在2019年汛前,完成2018年水毁工程修复以及7座对县级以上城市安全有直接影响的大中型险库加固治理、11座大中型和1205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75处小型水利工程防洪隐患治理、2条受灾重要河道防洪治理的主体工程建设和所有河湖清障任务。   到2020年,山东将完成7条大型河道防洪治理和205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建设,推进其他河道治理。   山东省要求,各市、各县(市、区)政府是灾后重点防洪减灾工程建设责任主体,对工程前期、资金筹措、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等负总责,并实行灾后重点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台账管理,完成一项、销号一项。中邮二号基金

  中新网昆明10月23日电 (记者 胡远航)记者22日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贡山管护分局获悉,近日,该局利用红外相机首次拍摄到了被称为“丛林杀手”的珍稀濒危动物云豹的活动影像。   云豹是大型猫科动物中体型最小的一种,体色从浅黄色到灰色,覆盖着大块的深色云状斑纹,因此得名“云豹”。云豹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为易危等级物种,中国哺乳类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等级物种。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贡山管护分局工作人员介绍称,云豹为高度树栖的夜行性动物,晨昏和夜晚活动最为活跃,主要捕杀麂、雉类、啮齿类等中小体型的动物为食。由于数量稀少,行踪诡秘,人们极少发现云豹的踪迹,对它的了解非常有限,因此被称为神秘独行的“丛林杀手”。   工作人员称,云豹对栖息地的要求非常严格,仅出现在中低海拔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中,占据着分布区域生态链的顶端位置,是反映该区域生态系统是否完好的旗舰物种。此次在贡山拍摄到云豹,也反映出贡山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据悉,近年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贡山管护分局在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此次云豹的发现,是贡山继豹猫、云猫、金猫中邮二号基金

  甘肃将对已取消环评手续“回头看”推动实质“瘦身”  新华社兰州10月23日电(记者王博)环境影响评价历来是项目审批“堵点”,也是社会“敏感点”。甘肃省将通过进一步取消无法定依据的证明环节、对已取消手续“回头看”等措施推动环评实质“瘦身”,提升环评审批效能。   甘肃省政府近日印发《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环境影响评价“放管服”改革的意见》,提出取消水土保持、行业预审等环评审批中的前置手续,进一步取消无法定依据、未按法定程序设定的盖章、证明环节,取消竣工环保验收行政许可,实施建设单位自主验收,最大限度“减证便民”。要对已取消的手续进行梳理和“回头看”,防止“明取暗不取”;对保留的手续,要加强互认共享,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举证。   对于涉及多个审批部门的复杂项目,意见要求运用好政府部门间的联审联批机制。同时坚持依法改革,应该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项目不得擅自提高或降低环评类别,不得降低评价标准,应当进行行政审批的项目也不得擅自豁免或备案;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未作规定的建设项目,各市州不得提出申报或备案等要求。   甘肃省还将以提升环评效力为目标,完善项目中邮二号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