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发行注册制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29 11:45 点击:708170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2018年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发言时表示,下一步,为解决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中国将考虑以“竞争中性”原则对待国有企业。这是中国官方首次公开表态“竞争中性”原则。   10月15日,国务院国资委副秘书长彭华岗在记者会上回答提问时说,当前国企改革的思路和目标就是要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经过改革以后的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是一样的,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与“竞争中性”原则是一致的。   针对此前在B20阿根廷会议上提出的“列入国企扭曲竞争”议题,彭华岗认为这种说法某种意义上已经忽视了国有企业经过改革以后已经完全融入市场、同其他所有制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事实。所以,中国也提倡“所有制中立”,反对因企业所有制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规则,反对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给予国有企业歧视性待遇。   “竞争中性”原则最初是由澳大利亚在1996年提出,当时表述为“政府的商业企业不应仅因其为政府所有而享有对其私营部门竞争对手的净竞争优势”。2011年股票发行注册制

央企“三季报”:净利润增19.2%   10月15日,国务院国资委公布央企前三季度经营情况,国资委新闻发言人彭华岗表示,央企前三季的业绩取得良好成绩,其中营业收入21.1万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加快。利润总额达到13491亿元,同比增长21.5%,增速连续五个月超过20%,且“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央企业效益增幅超过20%”。另一方面,央企的负债率还较去年同期下降了0.5个百分点,整体效益在好转。   彭华岗还表示,近年来国企改革进展明显,公司制改制、混改、重组等方面成效显著,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六个突出抓好”。 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首次对国企“竞争中性”原则表态称,为解决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将加快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考虑以“竞争中性”原则对待国有企业。   竞争中立(或竞争中性)是指不受外来因素干扰的市场竞争,旨在重新规划现存国际经济规则或制度,从而保证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实现公平竞争,它包括税收中立、债务中立、规则中立。   据悉该政策最初由澳大利亚方面提倡,随后风行欧美。2011年以来,美国高层多次在外交场合提及竞争中立概念,并试图在双边、多边贸易投资协定中加入有关限制国股票发行注册制

  10月12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伦敦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的监管规定(试行)》。同一天,上交所就相关业务规则公开征求意见。   诸多迹象表明,备受关注的沪伦通已呼之欲出。两大金融中心城市以这种特殊的方式“牵手”,正向全球释放中国加速金融开放的明确信号。   2015年9月举行的第七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拟开展沪伦通成为重要成果之一。次月,“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就互联互通问题开展可行性研究”被写入《中英关于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   彼时,作为跨境双向投资开放“破冰”之举,沪港通正式开闸尚不足一年。积极迈向国际资本市场中心舞台的中国资本市场,开始酝酿新的开放模式。   模式之新,在于多方面重大突破。不同于沪港通的订单路由模式,以及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直接开户参与交易的模式,沪伦通用“产品交叉挂牌”的创新路径,破解跨时区互联互通的重大难题。   鼓励两地上市公司分别在对方市场发行基础股票对应的存托凭证,意味着继跨境ETF之后,境内市场挂牌境外证券拥有创新品种。   借鉴国际存托凭证股票发行注册制

  2018年全球基础设施论坛(GI论坛)日前举行,多边开发银行(MDB)领导人重申将携手建设有复原力、可持续性的基础设施的承诺。   该年度论坛首次在美国以外地区举行。此次GI论坛主题为“开启包容、有复原力、可持续的技术驱动型基础设施”,其中技术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是核心话题。来自联合国私营部门投资者代表以及非洲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泛美开发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伊斯兰开发银行、新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的领导人出席了本次论坛。   论坛包含两部分开幕会议。第一部分研究如何利用太阳能系统、区块链和大数据等技术使得基础设施更具可持续性。第二部分讨论如何增加私营基础设施融资。   多边开发银行在成果声明中同意围绕下列优先事项开展合作:增加对知识创造和知识转让的技术援助和咨询服务;通过支持银行可担保项目的协作活动来传播知识;通过多边开发银行信息合作平台为提供可持续基础设施作出贡献;大规模调动可持续融资;支持可持续的公共采购;确定基础设施和能力缺口,尤其是在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非洲国家股票发行注册制

格力电器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为1491亿元至1509亿元,去年同期为1120亿元;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206亿元至216亿元,同比增长33%至40%。格力电器前三季度的这两组数据几乎逼近2017年全年水平,远高于白电行业平均利润增长水平。公司表示,2018年前三季度家电行业表现良好,公司凭借品牌、技术和渠道优势,取得高于行业的增长。根据《暖通空调资讯》发布的《2018上半年度中央空调行业发展报告》,格力中央空调以17.03%的市场占有率继续领跑国内中央空调行业,较2017年度全年15.42%的市场份额,领先优势扩大了1.61个百分点。   如此亮眼的业绩,也有人说三道四,原因是格力电器高层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新目标——到2023年销售目标6000亿元,而目前的成绩照此规模还差得远:据估计,格力电器年内营收有望突破2000亿元。不过也要看到,格力的新目标还不仅在销售规模上,更在未来电器产业规划。根据规划图,格力电器将重点布局空调、高端装备、生活品类和通信设备四大板块。大到芯片、高端装备,小到洗衣机、电饭煲,均能看到格力的身影。对于目前空调仍占销售额八成的格力来说,这种转型和多样化依然需要时间股票发行注册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