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25 21:45 点击:670473

朋友圈部分保健科普文章大起底  朋友圈部分保健科普文章大起底  通过网络搜罗资料东拼西凑一些文章实为保健品广告  □ 本报记者 韩丹东  “美国《预防医学报告》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跑步者在休息状态功能连通性上有‘明显的差异’,差异可能扩展到‘与运动无关的活动’。换句话说:跑步可以使你更聪明。”  “去年《大脑皮层》的一篇文章显示辟谷有利于健康。”  ……  如今,这些所谓的科普类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疯传,但有些文章实际是某种保健品的广告,点击有些文章文末的“阅读原文”甚至能够直接跳到产品的购买链接。  这类“科普文”是如何生产出来的?是否真的有科学性?对此,《法制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引用内容断章取义  据记者了解,这些“科普文”的主题定位于大多数读者都会面临的身体问题,如湿气重、脱发、久坐、肩周炎等,而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增加可信度,这些文章一般会在文中提到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或者在文中列举专家信息为文章提供支持。  比如,一篇介绍13种类似于保持快乐心态、少吃油腻食品抗癌方法的文章,在其开头列举了6位专家的职务和姓名。  原来是铁路工人,如今退休在家的李福经常在微信朋友圈分享此类科普文章,他告诉记者:“文章说的有理有据,也没有花太多风险管理

  陕西清单内“散乱污”还在生产  蓝天保卫战“进军”汾渭平原一天发现逾百个问题  本报北京8月24日讯 记者郄建荣 2018-2019年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督查(以下简称强化督查)已进入第二阶段,汾渭平原11城市纳入督查范围。生态环境部今天通报说,23日一天,295个督查组在京津冀及汾渭平原的316个县(市、区)共发现涉气环境问题188个。其中,在陕西发现清单内的“散乱污”正在生产。  从8月20日起,强化督查进入第二阶段。8月23日,200个督查组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211个县(市、区)进行督查,发现涉气环境问题82个;90个督查组对汾渭平原的95个县(市、区)进行督查,发现涉气环境问题106个。  生态环境部透露,8月23日,督查组对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东郊豁口村南侧的东方机电铸锻有限公司检查时发现,这家企业正在生产,在当地淘汰类涉气“散乱污”清单内。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洪庆工业园的沣泰人防设备有限公司同样是清单内的“散乱污”企业,生态环境部督查组现场检查时也在生产,且是露天喷漆,有机废气直排。   今天,生态环境部公开曝光了山西运城,陕西西安、宝鸡、渭南等地企业(单位)存典型环境问题。其中,8月23日,督查组对山西省运城河津市清涧街道康家庄村的康庄焦化有限公司风险管理

  伪科普文章泛滥亟待管理规范  对话人  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    郑雪倩  北京市法学会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会长                邱宝昌   《法制日报》记者        韩丹东  伪科普文章误导读者  记者:目前,微信朋友圈中出现大量伪科普文章,其中很多都是医疗保健品广告。我们调查发现,这些文章所宣传的医疗保健产品很多都是“三无”产品,不仅如此,文章中提到的一些医疗常识也很片面或者纯粹是伪科学。  郑雪倩:通过互联网获取健康知识是一种非常方便快捷的方式。大众看到健康知识就会认为是应该遵守的健康生活方式,进而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从这个角度来讲,通过互联网平台普及健康知识是挺重要的,也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不过,如果将普及健康知识变成广告营销,甚至是虚假广告,那就将互联网这种普及科学知识的平台变成了含有虚假信息的平台,平台就变味了。虚假信息还可能会对大众作出错误引导,不但没有促进健康,反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者对患者造成误导,影响治疗。这种行为应该抵制,它损害了社会管理秩序。  邱宝昌:新的广告法中有明确规定,广告要有明确标识,以新闻或者介绍的方式进行广告宣传违反了广告法的规定。《互联网广告风险管理

  多一些“证件便利”(今日谈)  找工作、结婚、买房子、落户、车险理赔,无论办哪项事情都离不开各类证件,需要的文档证明材料则更多。有证走遍天下,哪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可能办事遇阻、寸步难行。所以从钱包到抽屉,总是塞满各类证、照、卡,“一个都不能少”。   近年来,随着“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一窗受理、一站服务”“最多跑一次”等便民举措,大大便利了企业和办事群众。尤其“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使营业执照成为企业唯一“身份证”,大大优化了营商环境。有鉴于此,在进一步压减繁琐证明的基础上,能否把诸如医保卡、养老金卡、公积金卡等,也做统一整合、甚至“一卡通”呢?   最近,中国铁路总公司宣布,明年将在全国推广电子客票,乘客“刷手机”进站乘车将逐步实现。技术上说,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前沿科技足以证明“我就是我”,一部手机在身就可以畅行无阻。技术进步一日千里,管理服务也可以快马加鞭。打通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减证便民就能有更大突破。 李 斌风险管理

  保护环境要狠抓治本(生态论苑)  只顾末端不顾源头,污染还会源源不断产生,只有打在污染的“七寸”,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最近,某市将路面的烟头作为评判环卫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些街道甚至将烟头数量与环卫工的工资挂钩。由于街道办事处在检查时发现路面存在烟头,按照“1个烟头罚1元”的标准,一位环卫工被扣去了900余元的工资。环卫工苦恼地说,前一秒刚打扫完,下一秒就有人往地上随手扔烟头,真是防不胜防。  根据路面上的烟头数量考核环卫工,这样严厉的措施引起热烈讨论,引发了一些争议。不少人认为,依赖环卫工打扫路面上的烟头以保持干净,是末端治理,通过宣传、警示、罚款等手段约束乱扔烟头的人,才是治本之策。然而,目前当地对随意丢弃烟头等垃圾的市民,教育、处罚还不多,源头管控治理工作还存在短板,造成乱丢烟头的情况仍时有发生。   应当说,通过严格管理,减少烟头等垃圾落地,提升城市面貌,这样的做法初衷是好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中暴露出的不够科学、不够合理的地方,也不容忽视。围绕烟头治理的讨论,对正在紧锣密鼓开展的污染治理,颇有启发借鉴意义。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打响,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