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警戒2心灵终结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27 01:41 点击:648025

原标题:换 铺 军校毕业后,王宁被分到工兵连一排。 “大家正在夜训呢!”班长老孟指着靠窗右上的空铺:“你先睡那儿!” “哪儿?”王宁眉头一蹙。 “那儿!”老孟头也没抬,又指了指那个风扇吹不着的上铺。 初来乍到,王宁压着火气。 第二天早操,连队组织单杠训练。热身后,老孟突然拔高嗓门说:“王排长初到连队,掌声欢迎排长露两手!” “请孟班长先示范!”王宁不动声色。 “那我打个样儿?”老孟嘴角一扬,飞身上杠。 “37、38……”兵们高声计数,老孟借助腰部摆动发力,最终拉到41个,然后鼓掌请王宁上杠。 “太多了,算了算了!”王宁推托道。 “排长!排长!”兵们鼓着劲儿喊。 “那我试试!”王宁飞身抓杠,停顿3秒后,胳膊猛然发力,腾身而起。 “32、33……”王宁动作利落而标准。 “40!41!”王宁下杠,掌声雷动。 操练还未结束,老孟急匆匆的背影闪过…… 回到宿舍,王宁看见自己的被褥被移至下铺,叠得板板正正。红色警戒2心灵终结

原标题:千里海空接力 抢救病危渔民 本报广州8月9日电 特约记者高毅、通讯员邓平报道:今天15时20分,南部战区联指中心指挥战区空军贵阳某机场一架运输机,飞行数千公里抵达南沙永暑礁,将一名在南沙某海域作业过程中突发脑溢血的51岁渔民,紧急后送至海军总医院驻三亚某医院救治,完成了一次由战区直接组织指挥的海空和联保兵力联合接力救援行动。 8月8日10时10分,舷号为“桂北渔15878船”位于南沙某海域作业,船员裴植权疑似突发中风,昏迷不醒。当时海上气象条件较差,附近的海警船无法转运伤员。无奈之下,该船只能一边伴随引导渔船赶往南沙永暑礁,一边向南部战区海军南沙水警区永暑礁守备部队发出求救信号。 接到信号后,永暑礁守备部队迅速派出2艘救援艇前出救援,于9日零时43分,将裴植权转移至永暑礁医院进行抢救。经初步检查,裴植权被诊断为脑溢血,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急需安排飞机紧急后送抢救。此时,受恶劣天气影响,战区海军航空兵机场均不具备飞机起降条件,无法派出飞机前出救援,该部随即向南部战区联指中心报告情况,请求实施联合救援。 接到报告,战区领导立即前往联指中心组织指挥救援行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救援预案,一边组织原广红色警戒2心灵终结

原标题:狂赞!女兵张庆摘桂冠 龙虎榜 女战士张庆,第81集团军某合成旅卫生连下士。在该旅组织的“猛虎杯”群众性练兵比武中,勇夺战场救护技能第一名。 比武场上,男女战士同台竞技的场面,你见过吗?相信多数人都没见过,笔者从军多年也是第一次见。 炙热的烈日下,第81集团军某合成旅“猛虎杯”比武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女战士张庆认真地调整战斗装具,反复检查腰带的松紧、急救包的位置等细节,生怕有一点儿闪失影响比武成绩。 张庆是这场比武最大的看点。依据以往的训练成绩,她最有可能在这场特殊比武中向男选手发起挑战。官兵们告诉笔者,不分男女的战场救护技能比武,特别是体能强度大的课目对参赛的女战士考验很大。 “有没有信心?”借比武前的间隙,笔者问张庆。只见她一边盯着场上正在进行的比武,一边给我们分析:“男兵块头大、有力量,完成时间肯定短,但男兵没有女兵细心,救护过程中容易忽略细节。只要比力量比速度的环节不输太多,那我完全可以通过救护的技巧和质量扳回来。” “3分50秒……”考官现场公布完一名男选手的考核成绩后,不少参赛官兵纷纷感叹:真快!再看即将上场的张庆,稚嫩的脸庞反而显得更加坚定,只见她握紧拳头给自己打气红色警戒2心灵终结

原标题:教育课堂摆在老战场 本报讯 王利群、特约记者彭小明报道:“每日仅吃4两豌豆,坚持奋战8小时。”8月8日上午,在海拔4300米野外驻训的第77集团军某旅组织主题教育演讲比赛,上等兵韩毅用4两豌豆的例子,生动讲述革命前辈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感人故事。官兵在演讲比赛中站立的地方,就是该旅前身部队战斗过的老战场。 据该旅领导介绍,68年前,该旅前身部队响应“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号召,爬雪山、过草地、涉险滩,经历大小战斗20余次,不断取得胜利。今年野外驻训期间,该旅因地制宜把主题教育课堂摆在老战场,通过“学战史、学战例、学战将”活动,激发官兵练兵打仗动力。 “听一听飞沙走石,看一看天寒地冻,才能深刻体会‘两不怕’精神的深刻内涵。”在一个个战斗遗址、一张张历史照片前,新战士吕东辉亲身体会当年打仗的环境后,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坚决表示当好红军传人,不给单位抹黑。 “只有亲身感受当年革命前辈的战斗环境,才能真切地领悟到他们大无畏的战斗精神,才能更好地激发广大官兵扎根高原、建设高原、奉献高原的信心决心。”该旅政委徐俊介绍,通往老战场的道路上,每一步都流有革命前辈的鲜血。他们深入了解战史文献红色警戒2心灵终结

原标题:下了山不能忘了山 山,是一个符号,是一份情怀,是一种精神。山,有高度、温度,更有内涵、底蕴。 中国革命,与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脉联系。从“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井冈山,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娄山关;从“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的太行山,到“破敌敢冒枪林雨,碎骨分身鬼亦雄”的法卡山……一座座山,用虚怀若谷的浑厚撑起革命的希望,用风骨峭峻的巍峨擎起民族的脊梁。 “革命就是为了使全国人民不再过苦日子,要过上好的生活。应该下山,应该进城。但是正如老根据地的同志所说的那样,下了山不应该忘了山,进了城不应该忘了乡,如果忘了,就是忘本。”周总理在一次联欢会上的一番话,诠释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人民就是靠山,人民就是江山。“人民”二字,是共产党人最坚强的支撑、最深厚的底气,其重何止千钧,其高岂止万丈! 怎能忘,这山昂霄耸壑、峰峦雄伟,“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在“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抗日洪流中,家乡沦陷了,一位母亲叮嘱孩子:“记住,咱们是中国人,到死也不能忘了祖宗。”游击队成立,她竭尽所能筹军粮、做军鞋、照料伤员,先后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红色警戒2心灵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