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警戒2兵临城下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27 01:50 点击:648022

原标题:“尖刀”好使,当有坚固“刀柄” 如果没有追求高效进攻、坚固防御和战胜对手的迫切愿望,兵器的不断更新创造就失去了原动力。 “战歌如雷,马达怒吼,英勇的空降兵飞向敌后……”《空降兵战歌》第一句这样唱道。现代空降作战中,空降兵这把尖刀往往深入敌后、直达要害。在敌纵深,没有支援、没有依托,单兵只能携带少量的轻型武器,怎么去生存、去战斗?除了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和过硬的战斗精神之外,还需要强大的空降装备来保障。 某种意义上,空降兵“插入敌人心脏”更需要“钢多气多”的“满血”状态。 在未来战争中,空降兵部队将广泛用于实施各种特种作战任务。若想把空降兵这把“尖刀”用好、用顺手,必须有坚固的“刀柄”支撑,才能使“尖刀”出手后刺得准、后劲足。这就需要根据空降兵的特殊使命,量身打造特殊的装备保障体系。 二战时期,由于没有完善的空降装备保障体系,空降兵部队缺乏强大的突击火力,也没有坚固的装甲防护能力,更形不成快速的战场机动。在深入敌后作战时,他们只能随机空降少量的迫击炮、无后坐力炮等,作战能力大打折扣。 几十年来,中国空降兵曾面对同样的尴尬:飞在空中,却走在地面。受相关技术制约,中国红色警戒2兵临城下

原标题:特战技能共享 训练成果固化 编者按 群众性练兵比武不是“精英赛”,而是“全员赛”。这场“全员赛”不再仅仅是选拔尖子、培养种子选手,而是让选拔出来的尖子带出更多尖子、种子选手成规模复制。海军陆战队某旅让单兵特战技能团队共享的做法,是群众性练兵比武掀起的一场场“全员赛”的生动写照。今天,“共享”正在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能量和活力。相信,天然带有“共享”基因的新时代群众性练兵比武,必将带来部队战斗力的大跃升、大释放。 本报讯 翟思宇、曹可轩报道:在有着“蛟龙突击队”闪亮头衔的海军陆战队某旅,“比武新兵打败老兵”如今不再是新闻。7月中旬,该旅特战营每周一次的“特战之星”比武竞赛成绩揭榜。列兵聂国华超越素质过硬的中士尹龙,成为营里新的“尖兵一号”。在该旅,许多像聂国华一样的新兵,正在赶超他们的前辈加速成长,脱颖而出。 “蛟龙突击队”新队员加速成长的奥秘,藏在老队员欣慰的笑容里。看着自己带的新兵荣登比武竞赛榜首,尹龙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他不由想起了当年帮带自己的师傅、该旅副参谋长姜吉祥。这位曾为外军特种部队示范“徒手垂直攀爬15米高楼定点狙击”课目的老兵,成名绝技正是由师傅姜吉祥等老队员悉红色警戒2兵临城下

原标题:纤 绳 八月在宇,也在野。 踏上时间的河流,峭壑绝壁间,只听那反复咏叹的“呃哩喂哟——嗬!”变成了“纤夫过滩哪——嗬嘿!不惜命哪——嗬嘿!” 这是闯险滩、过隘口最危难时刻才喊出的悲愤号子。 此刻,你听这《过滩谣》号子,近了,还是远了? 故事,有时就是现实的寓言,两个世界本无楚河汉界。 八月在宇,也在野。 那野训场上,草虫唧唧,蜂飞蛾舞。 战士胡军(《虫飞》)面对的敌人也太渺小。当我们就要表示轻蔑的时候,一封信脱落出来,让人即刻刮目相看:“连长,请把我从留守的名单里划掉。在杂草丛生的地方,你会见证我的成长!” 军人,挑战无处不在,哪怕面对看起来并不强大的敌人,甚至于风,甚至于土。 昨天,就有“一号哨位”发来照片。那边的战士说,他们在吃土。 “在戈壁滩的野训场,他们遭遇了沙尘暴。那些正在休息的战士,若不睁眼让人发现双眉下坚毅的目光,你甚至会觉得他们是风干的雕塑。吃饭必须抓紧一切有利时间,因为一阵风,你的餐具就会变成‘出土文物’。” 洗去尘土,被紫外线晒黑皴裂的肌肤裸露出来,那是另一种勒嵌得很深很深的纤痕。 又闻《过滩谣》,蕴藏于躯体的那簇火焰红色警戒2兵临城下

原标题:换 铺 军校毕业后,王宁被分到工兵连一排。 “大家正在夜训呢!”班长老孟指着靠窗右上的空铺:“你先睡那儿!” “哪儿?”王宁眉头一蹙。 “那儿!”老孟头也没抬,又指了指那个风扇吹不着的上铺。 初来乍到,王宁压着火气。 第二天早操,连队组织单杠训练。热身后,老孟突然拔高嗓门说:“王排长初到连队,掌声欢迎排长露两手!” “请孟班长先示范!”王宁不动声色。 “那我打个样儿?”老孟嘴角一扬,飞身上杠。 “37、38……”兵们高声计数,老孟借助腰部摆动发力,最终拉到41个,然后鼓掌请王宁上杠。 “太多了,算了算了!”王宁推托道。 “排长!排长!”兵们鼓着劲儿喊。 “那我试试!”王宁飞身抓杠,停顿3秒后,胳膊猛然发力,腾身而起。 “32、33……”王宁动作利落而标准。 “40!41!”王宁下杠,掌声雷动。 操练还未结束,老孟急匆匆的背影闪过…… 回到宿舍,王宁看见自己的被褥被移至下铺,叠得板板正正。红色警戒2兵临城下

原标题:千里海空接力 抢救病危渔民 本报广州8月9日电 特约记者高毅、通讯员邓平报道:今天15时20分,南部战区联指中心指挥战区空军贵阳某机场一架运输机,飞行数千公里抵达南沙永暑礁,将一名在南沙某海域作业过程中突发脑溢血的51岁渔民,紧急后送至海军总医院驻三亚某医院救治,完成了一次由战区直接组织指挥的海空和联保兵力联合接力救援行动。 8月8日10时10分,舷号为“桂北渔15878船”位于南沙某海域作业,船员裴植权疑似突发中风,昏迷不醒。当时海上气象条件较差,附近的海警船无法转运伤员。无奈之下,该船只能一边伴随引导渔船赶往南沙永暑礁,一边向南部战区海军南沙水警区永暑礁守备部队发出求救信号。 接到信号后,永暑礁守备部队迅速派出2艘救援艇前出救援,于9日零时43分,将裴植权转移至永暑礁医院进行抢救。经初步检查,裴植权被诊断为脑溢血,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急需安排飞机紧急后送抢救。此时,受恶劣天气影响,战区海军航空兵机场均不具备飞机起降条件,无法派出飞机前出救援,该部随即向南部战区联指中心报告情况,请求实施联合救援。 接到报告,战区领导立即前往联指中心组织指挥救援行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救援预案,一边组织原广红色警戒2兵临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