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的图片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28 06:28 点击:585897

原标题:真凶归案17年 “嫌疑人”仍在候审   真凶归案已经17年,张玉玺仍以“犯罪嫌疑人的身份”活着。   “还是相信法律最终会给我公正。”张玉玺说。   2018年6月28日,张玉玺在律师徐昕的陪同下,前往河南省夏邑县人民法院提交国家赔偿复议申请书,并要求法院尽快开庭审理案件,给自己一个说法。   记者采访当事人及村民得知,1992年7月3日,河南商丘夏邑县张庄村村民张玉玺与张公社在麦场边发生口角厮打,随后引发家族成员参与群架,张公社父亲张超明在打架中昏迷,经抢救无效身亡。   张玉玺堂兄弟张叶说,他和参与打架的堂兄张胜利第二天就逃离家乡,外出打工。张玉玺回忆称,张超明被打昏迷时他并不在跟前,但仍被公安机关羁押。判决书显示,1997年张玉玺因“故意伤害(致死)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上诉后商丘市中院发回重审。此时,张超明死亡案的真凶张胜利已经归案。但张玉玺案发回重审后至今21年,仍未开庭审理。   2001年9月11日,“真凶”判刑后,张玉玺被“取保候审予以释放”。之后的17年,他一直反映情况,寻求清白。   两家人斗殴一人死亡 张玉玺被羁押   事情已经过去26年,张玉玺从张公社家附近路过,还是绕着走,他下雨的图片

原标题:以文学诊疗“历史虚无症”   《我们一无所有》是一位美国作家书写的苏俄故事,横跨八十余年,可谓折射从苏联到今日俄罗斯的诸多历史事件、政治生态。这本身就相当不易。作家套用纳博科夫的一句箴言:“回忆是唯一真实的遗产”,说明了小说的品质。那就是艺术赋予回忆生命,抵抗被抹除的危险。西方主流媒体大多将其与米兰·昆德拉《笑忘录》作比。我想,这不仅因为二者情节构件相似,还源于主题气质暗合。安东尼·马拉和昆德拉其实都在复述一个主题:可笑与遗忘。在故事背后,每个毛孔都渗透着愤怒、哀伤和反讽。   小说的结构令人寻味。故事跨度如同跨海大桥,作家不得不认真琢磨“结构力学”的问题。如何支撑、什么框架、怎样联结,马拉给出了他的答案。那就是用一种家族纪事辐射近一个世纪的社会图景,历史变幻。然而,他与那种左拉式家族意识,又保持着距离。《我们一无所有》完全是离散式的家族书写,其现代性兼具前卫。马拉的九个章节则是独立的故事单元,它们被一种亲缘关系松散重组着。有趣的是,作家模拟了一种卡带播放效果:把小说分为A面、中场休息和B面。这其实暗合了故事“分层”:祖辈、父辈和“我们”。“我们”这代的故事走向,早在祖辈故事里下雨的图片

原标题:用孩子的视角审视成人世界的荒谬   第三届“柏林戏剧节在中国”如约在北京启动。柏林戏剧节历来向观众呈现当今世界无论从主题题材还是舞台艺术上都值得关注的先锋戏剧作品,今年戏剧节为中国观众带来了米罗·劳剧场作品《轻松五章》,7月7日-8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与北京观众见面。该戏曾横扫欧洲戏剧大奖,其探讨的话题无论在艺术作品的维度还是生活中的社会议题层面都备受关注,比利时戏剧评论协会也因此戏,有史以来第一次将年度特别大奖颁给了比利时国际之外的剧场工作者。   《轻松五章》根据比利时罪犯马克·杜特斯虐待儿童的恶性新闻事件改编而成,看似残忍且“少儿不宜”的事件搬上舞台后主演却是一群与新闻事件中同龄的小演员,新京报记者采访“柏林戏剧节”评委希琳·索伊特拉瓦拉、戏剧顾问杰洛恩·维斯蒂拉,以及将《轻松五章》带到中国的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院长柯理博士,揭秘该戏起用小演员的原因及希望通过戏剧传达给大众的态度。   作品背景   轰动比利时的“虐童”恶性案件   作为比利时人,戏剧节评委希琳·索伊特拉瓦拉曾是这个真实事件的亲历者,当年这个事件在比利时发生的时候她只有16岁,案件破获时警方在犯罪嫌下雨的图片

原标题:《五个街角》 熟悉的略萨,熟悉的秘鲁现实   略萨的最新长篇小说《五个街角》中的“五个街角”是利马城最暴力的街区之一。绰号“扒皮女”的记者胡丽叶塔·莱吉萨蒙就住在这个街区,她供职于一家名叫《大曝光》的“狗仔”杂志。罗兰多·加洛是她的老板,一个品性恶劣、闻臭而逐、不择手段的媒体人,同时也是她的导师和启蒙者,甚至可以说是家人。有一天,加洛陈尸“五个街角”。谁杀了他?   性、暴力、政治、权谋、资本、新闻黑幕与阶层差异……经由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精心调和,冶炼一炉,成为长篇小说《五个街角》。对于熟悉略萨风格的读者来说,这样的配方并不陌生,它们几乎出现在这位作家的所有小说里,以不同的方式见证秘鲁纷繁复杂的社会面貌。   以情欲开场   小说不应忽视情色内容   略萨的每部长篇小说都以悬念和情节见长。为了让故事具有戏剧性,略萨常使用“中国套盒”式的手法,一个盒子里套着另一个盒子,一个故事生发另一个或几个故事,不是单纯的并置,而是共生或者具有牵连的互相影响效果,神秘、模糊、复杂。   1963年的《城市与狗》,略萨就已经建构出多层次的故事框架,通过变幻的时间线把小说分割成一系列的片段下雨的图片

原标题:《娜塔莎之舞》 揭开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双重面纱(1)   眼下如火如荼的世界杯正在俄罗斯本土举行,吸引着世界对这片占据东欧辽阔版图的庞大帝国历史、文化风情的关注。   有别于英、美、德、法等“原汁原味”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在俄罗斯的现代化进程中,上流精英极力仿效已踏上富强之路的西欧国家的“文明”经验,然而这一自上而下的国家改造并未成功驯化本土民众,由此导致一个庞大国家的内部分化出“本土”与“文明”两种完全不同、相互抗拒的民族文化认同观念,进而导致俄罗斯社会的分裂。这种分裂不仅给俄罗斯的历史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对理解东欧剧变与当下俄罗斯的社会转型也不无裨益。   伦敦大学历史学教授奥兰多·费吉斯继《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一书后,于2002年出版了又一巨著《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再度引起巨大反响。前者旨在考察苏联时代国家权力对日常生活无孔不入的渗透与管控,后者则从更具阐释空间的文化史角度着眼,考察历史变迁的过程中,俄罗斯各社会阶层内心深处两种民族文化认同观念之间的展演。同《耳语者》一样,该书以细致入微又荡气回肠的笔触见长,运用了圣彼得堡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国家历史档案馆及下雨的图片